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

“罪過、罪過。”文益頓了一下,卻是臉有愧色道:“是老衲的疏忽,差點誤了大事,此次回寺自當閉門思過,若非明無言岀那道人,老衲還無有頭緒,此下看來替小居士隱去氣象的應是這道人無疑。”

但聽文益說是要閉門思過,明無,楚南風二人聽得一時疑惑,不知何意。

“小居士身負福緣,其護道之氣,在抱丹境之前,有先天自隱之能。若非脈門相探,無人可以窺見小居士身上的氣象。

但有謂不破不立,等小居士入了抱丹境,體內陰陽氣機重生,丹成之時,又會顯化於外,需得用功法神通重新壓住,那日他到敝寺等明無出關之時,老衲也曾用‘天眼通’查看,見無異象,才未去注重,也忘了告訴明無,實是罪過。”

楚南風頓然明白其中原理,“雖說踏入抱丹小成,但並非馬上可以凝精血聚成胎丹,尋常之人至少也要半年時光,而小徒是天蠶體之人,其凝丹之快非常人可比,丹成之時,精血氣機與護道之氣立時分離……”

“不錯,正如楚居士之言,當丹元凝成,被牽住的護道之氣又顯化而出,而恰好遇上那道長……善哉,善哉。”

“弟子雖未用心傾聽小居士與道人言談,但也時有注視他們,並無見他們有肢體接觸……”明無一時困惑。

“當世之中,能窺見滅佛之氣的除了‘漏盡通、天眼通’大法,還有就是道家的‘平龍認’術法。”

“平龍認?”天下武學博大精深,饒是楚南風功法出自道家,但對‘平龍認’功法,卻是也從未聽過。

“氣在天爲剛,其柔不見,在地爲柔,其剛不顯,但有望氣術、神通大法卻是可以窺真。而‘平龍認’是爲集世間望氣術之大成,不但能望氣,也能匿氣,其與‘漏盡通’無孔不入,無缺不䃼的行氣之妙不相上下。

據說‘平龍認’爲四百餘年前一位陸姓道長所撰,而這陸道長聽說練就了‘獨影境’,想來此法應也是大成武學,可惜少有人見識,此下看來小居士能匿隱護道之氣,應是那道長用‘平龍認’神通而爲之。”

楚南風也知道元嬰、金身大成之後就是“獨影境”,但知世上幾無人能夠修成,故而也未注重,此下聽得文益所言,心想若要修得‘獨影境’,恐是與‘平龍認’行氣之法大有關係。

“這‘平龍認’無氣不辨,想是小居士胎丹將凝之時,被那道人發現了絲跡。無有肢體接觸……若老衲所料不差,那道人應是傳授了‘平龍認’隱氣心法給了小居士。

而小居士暗中修習這功法,將護道之氣隱下,以至明無跟隨近年乃至應劫帝王登基,都無法發現護道之氣。不過……老衲只是奇怪何以小居士會與這道人認識?而他爲何也未曾將此事告知楚居士?”

楚南風怔了一下,沉吟片刻,言道:“若是功法得當……要隱去這護道之氣,可有修爲高低的講究?”

“有,我等武學氣機隱匿時,須到抱丹大成之境,而隱去護道之氣,不必牽引全身脈絡精氣,故而小成之力便可作到。”

“抱丹小成?”此時洛逍遙正是此等修爲,楚南風但想文益推斷應是無誤。

“各法各道,各有各緣,小居士大氣運之人,有此良緣恐也是天意。”文益望向明無,又道:“你真身已爲智苦僧人所見,此下跟隨小居士身邊恐是不妥了,即使是暗中相護也是有諸多風險……你且隨爲師回清涼寺。”

“弟子明白。”明無合什道。

楚南風但知文益所言不無道理,不禁心頭苦笑,想着遼漢聯兵攻周之事,便是言道:“這應劫帝王……若非消劫之人是否無人可奪他氣運?”

“按理說應是如此。”文益點了點頭,緩緩道:“但天心難測,運道之數更是變化莫名,所謂的偷天換日之術也是存在,老衲能窺匿其外象,卻不能斷知其內變。”

楚南風聞言似有所思之中,卻見文益起身合什言道:“阿彌陀佛,老衲此番前來是爲解開小居士氣象隱去之惑,此下已知原因了,就不在打擾楚居士了。”

岀家人行止自有緣法,楚南風也不作挽留,將文益、明無送到島邊,讓趙永安相送離島。

回到了南面小院之中,看過蕭慕雲之後,尋去西面木屋,找到計經海。

“楚某有一事牽心,想是要岀島一段時日,慕雲就拜託計先生照顧。”

“楚先生且放心前去,計某當傾心照應蕭姑娘,只是傳功之事……”

“哦,多謝計先生細心,楚某出島之後亦會傳信與我武師父,讓他前來傳功與小徒。”

郭榮仁登基之後,楚南風想起朱玄周天下大統之說,心中自然是大有想法。他雖無意仕途,倘若天下百姓能過上安定日子,卻是願意暗中相助郭榮。

當文益道岀佛劫一事,又聽到漢遼聯兵攻周,心下難免擔心,便想去開封一趟,尋上江秋白,打聽現狀再計較對策。

回到寢室,不想馬希蘭爲自己的行蹤不明而擔心,卻是將事由經過告訴與她,馬希蘭聽得吃驚不已,“此事應與洛兄知曉纔可。”

“我先去汴京看看,待與秋白見面之後再說。這佛劫之事牽扯甚大,除了寒水之外,卻是不可言與他人……眼下只能暗中相助君貴,至於結果如何,只能順應天意了。”

馬希蘭微微一笑,柔聲言道:“妾身不管夫君如何安排,只要能與夫君同進同退,此生所願。”

楚南風心中一暖,笑道:“那一起前往汴京?”

“妾身此下身手不能相助夫君,更是不可拖累於身邊。”馬希蘭淺淺一笑,頓了一下,轉而嗔道:“若是遊山玩水,卻是不允夫君獨行。”

她若非受了“千機散”之毒,以她的聰慧,眼下至少也是抱丹大成之境。解去毒性之後,又與楚南風相逢,心境自然不同,這近兩年來,武學大有進步,已將踏上神念大成之境。

但想楚南風的身手若與同境之人爲敵,立於不敗之地應是可以做到,自己跟着反倒拖累於他,自也未敢生出相隨身邊的念頭。

她在外人面前多以字號相稱,私下相處,自是以夫君、妾身稱謂,楚南風聽得但覺情意濃濃,望着馬希蘭三分佯怒七分柔情的笑容,心有所感,便是吟道:“但要山水綠衣着,只襯我嬌四時春。”

“有知朝夕南風伴,從此人間風雨遁。”

馬希蘭吟罷柔情更濃,二人四目相對,一時卻是不捨分開。

……

翌日清晨,楚南風背縛青魚劍,策馬北上中原。兩日後的黃昏,行到距開封六十餘里之處,但聽一陣馬蹄聲,只見左後側去往新鄭方向的驛道奔出一隊人馬,爲首的正是隰州見過的趙匡胤。

楚南風心念一動,止馬相待,趙匡胤但見前面一位回首望來,頭束玉冠、氣度儒雅的文士甚是面熟,略一思索,猛然認出來人身份,忙催馬上前,躍下馬身,躬身行禮:“神虎營趙匡胤見過楚先生。”

“趙將軍不必多禮。”楚南風笑着拱手回禮:“將軍是回汴京?”

後面營衛自是不認得楚南風,但見趙匡胤對他甚是恭敬,都不敢催馬靠近,皆是收繮止馬而立。

趙匡胤回望了一下身後,應道:“末將奉光祿大夫之命,前去新鄭行事,此下趕回覆命。”

楚南風不知光祿大夫便是江秋白,但想是朝堂之事,自也不便過問,便道:“哦,那趙將軍想是要急於趕路,且先行無妨。”

趙匡胤此行到了新鄭皇陵選址之地,卻是尋到了關監正與劉萬,但二人皆是昏迷不醒,心中大驚,心猜他二人是爲武學高手所害,便將關、劉二人裝上馬車趕回開封。

遇到楚南風心中自是大喜,他知道楚南風的身手,以及與江秋白、郭榮的關係,便想將事由告知,以期能得到楚南風相助。

但見楚南風聽了光祿大夫臉色未變,心猜他不知江秋白的官職,便道:“江先生官拜光祿大夫,想是楚先生還未知悉吧……”

“哦?”楚南風一時驚訝。想着剛剛趙匡胤特意言明是江秋白吩咐行事,但覺他話有用意,望了一眼不遠處的營衛,言道:“此事是秋白着將軍去辦的?那……可是辦妥了?”

趙匡胤見目的達到,便道:“末將武學微淺,未能與光祿大夫分憂。”

楚南風此下方見他臉色凝重,便躍身下馬,“可是方便說來……”

趙匡胤忙將事由的經過講了出來,楚南風聯想到幾日前文益所言,心思一捋,便猜此事應與青龍山龍脈有關。

“可否讓我見一下傷者情況?”

“求之不得,只恐打擾楚先生了。”

趙匡胤忙將楚南風引到馬車跟前,查看關、劉二人的傷勢。

楚南風但見二人昏迷之狀,心有所驚,伸手把脈再探,眉頭一皺,“果然是中了百劫拳……”

轉身對着趙匡胤言道:“此二人眼下應是無礙,但不岀十日……”突似有所覺,低聲道:“你速帶人馬趕回,無論何事不可停留,我未到汴京之時,叫江先生不可輕動……”

話音剛落,人已是在十丈之外,竟是棄馬而去。

趙匡胤心知有人跟蹤,心念一動,躍身上馬,“隨我急速前行……”衆營衛不敢怠慢,隨着趙匡胤揚鞭催馬疾行而去。

楚南風兩縱之後站定身子,望見岔路口驛道之中走出一位五旬左右的壯漢,心頭卻是一時驚疑。

他心知‘百劫拳’若非金身境之人使出,不會傷人神魂,當看見司天監之人神魂入劫,便猜出手之人不是智光也是智苦,未料現身之人從相貌來看,像是穆道承言及過的龍從雲。

略一遲疑,拱手言道:“閣下故意露出氣機,引我相見……不知有何指教?”

來人正是龍從雲。聽得楚南風見問,便也拱手言道:“尊駕是司天監的供奉?”

此下亂世,各朝堂對於國運氣數尤爲講究,司天監之中不凡藏有能人異士,龍從雲但見趙匡胤對他態度恭敬,身手隱見抱丹大成修爲,便是認爲是司天監中的供奉人物。

“是又如何?”楚南風笑了一笑,見他有套話之意,也想弄清他誘自己現身的目的,便也模擬兩可應答。

“尊駕從京都趕來接應他們……若龍某所猜不錯的話,尊駕也是參與了此下治陵事宜吧?”

楚南風見他作此相問,反覺正合心意,便點了點頭,“正是,不知龍先生有何見教?”

“甚好,甚好。”龍從雲輕笑一聲,“太祖皇帝爲國爲民,龍某甚是敬佩,可惜一介草民,自難得見龍顏。知悉山陵奉於新鄭之地,三日前便去一觀,豈知那寢陵如一般官員的墳陵,想是衣冠冢之類,恐日後祭拜有誤,故而請了司天監之人相問。”

楚南風但見他長得三大五粗,言語卻講得拐彎抹角,甚有一套,措辭也是得體,不禁暗自驚訝他從何受教而來。突然想起穆道承說他在遼朝樞密使府中藏身,也就釋然,猜他是從遼朝官場學來這一套。

而聽他所言,卻也猜岀緣由,想是智苦尋不到護道人的所在,故而懷疑有人用堪輿之術,在郭威寢陵動了手腳遮蓋天機,便捉了司天監人相詢。當問不出所以然,纔將司天監之人弄昏過去,故意讓趙匡胤將人帶走,以便暗中跟蹤,引出治陵要員打探真相。

想到此處,楚南風便道:“衣冠冢亦可受拜通靈,龍先生敬意,太祖皇帝想必也會感知。”

“太祖皇帝德澤民生,諸多百姓感其仁德,託龍某前來祭拜,豈可不拜真身……尊駕如此口氣,想必知道真陵所在,可否如實相告?”

“在下身負皇恩,有些事情不便相告,請龍先生見諒。”楚南風心知龍從雲等人修爲不凡,唯恐他們纏上了江秋白,纔有意出面將事情引到自己身上。

龍從雲聽得楚南風的言語,皇帝的寢陵像是另有所指,便是笑道:“嘿嘿,尊駕一生修爲得來不易,何必要爲了一官半職,壞了閒雲野鶴的風雅。”

楚南風壓下元嬰修爲,卻也顯出抱丹大成修爲,心猜龍從雲敢現身相見,心中必有所仰仗,但想趙匡胤等人已疾去一盞茶時光了,便也不想久留,拱手言道:“人各有志,龍先生何必要壞人前程,在下有事在身,就先行一步……”

話音未落,龍從雲便是一拳以千均之勢奔碾而來,楚南風左掌一拍迎上龍從雲拳罡,右手一擡卻是斜劈他的左肩。

楚南風已習得‘他心通’,言語之中但覺龍從雲身上衣袖無風而動,知他有出手之心,在龍從雲氣機一動,便是猜出龍從雲招勢攻擊所在。

龍從雲拳出一半,便是被楚南風左掌抵住,只聽“哧”一聲,護身罡氣卻是被楚南風右掌切入,心頭一驚,忙是左拳疾出格檔,又覺楚南風抵住自己右拳的掌心一道巨力傳來,半屈的右臂一震,身子不由自主的反彈而退。

百劫拳至剛至猛,龍從雲拳出之時,罡氣也如銅牆般布在身前,縱使有破綻,卻也被罡氣護住,未料一招未盡,不僅被楚南風搶了先機,還被切入護身罡氣。

龍從雲連退兩步方纔站定,壓住心頭的震驚,口中道了一聲‘好’,便又一拳擊出,拳勢卻是比第一拳快了數倍。

他從楚南風一出手便能看出攻勢所向,而一掌又切入招勢的破綻,已是心猜楚南風修有料敵先機的‘他心通’,便想以快制敵。

楚南風心中忌憚智光或會趕來,自也不會顯出元嬰修爲,暗中留力待用,故而第一招借用“他心通”之妙,後發制人挫了龍從雲銳氣。不想久戰之下,見他拳風突快,也自合心意,一招百柔掌‘迎風破浪’迎上。

‘呯、呯’作響的拳掌氣機相撞聲中,二人傾刻間接連交換七招,分開之後,龍從雲卻是又被逼退了丈餘。

龍從雲天性好強,當年被了覺輕視未收爲徒,記恨了三十年,戰勝燕仲長之後方纔作罷,此下未到十招,已落下風,反倒激起好勝之心,待一退定,倏忽暴喊一聲,氣機徒長,拳罡立盛,快若閃電連出三拳。

楚南風此下壓了境界,見他傾力攻擊,卻也不敢怠慢,‘逆水乘舟’、‘隨波逐流’使出,在使出第三招之時,卻是一招可攻可守的‘聚沙成塔’使出,將龍從雲攻來的罡氣凝住,猶如一道銅牆擋住阻在二人身前。

龍從雲攻之不入,收招又恐被楚南風借力打力,但他畢竟也是武學大家,電光火石間,氣機一縮一衝,藉機反彈疾掠而退,拉開三丈之距。

無極功法之妙就是能融陰陽之氣、或剛或柔爲己所用,故能做到以彼之道,反施彼身。楚南風雖未用出‘投桃報李’的招式相迎,在將龍從雲拳罡擋住之時,已是將攻來的一成氣機化爲己用,應了敵消我長之妙,本欲反撲之時,龍從雲卻是看出不妙,及時引身而退。

楚南風已入元嬰,雖壓到抱丹大成,畢竟氣機已是圓滿無漏,如滾珠之順勢,徐然自在,又能運轉不忒,不過不及,收發自如。

龍從雲站定之後,但覺那氣牆無聲無息散去,隱隱猜出楚南風是爲元嬰修爲,心神一凜之下,又是後退一步,屏氣斂息中,倏地彎腰疾速彈岀,一拳勢如崩山擊向楚南風。

百劫拳亦是大成武學,招式雖大開大合,無有出奇之處,但爆發力之大、剛猛之霸卻是不容小覷。而龍從雲浸淫抱丹大成多年,已隱有金身境之風,此招可謂是他的巔峰之力,拳罡中亦藏顫勁待發。

楚南風自也不敢大意,雙掌橫疊胸前,上下翻滾,氣若流雲,又鼓盪而開,復而一斂,向龍從雲拳罡拍去,卻是一招百柔掌中的‘沉石入海’。

百柔掌法精妙在於卸、借對方之力,予以反擊。而‘沉石入海’是卸去對方攻擊之力的防守妙招,形似柔順,實含颶風之力,楚南風雙掌疊轉將氣機斂爲一團,與龍從雲拳罡相交之時,驟然迸發,一股強大氣流卻是將龍從雲罡氣擋住,突又是向後一退,旋而掌式一壓,相撞的氣機頓然下墜。

“砰”了一聲,氣機擊在地上,龍從雲頓覺左腳尖一陣劇痛傳來,左腳半個腳掌已然被楚南風往下一卸的氣機砸碎。

楚南風若說攻他下盤,傷他雙腳卻非易事。但知不可久戰,便是在抵住龍從雲拳罡之時,氣機稍斂,後退半步,誘引龍從雲左腳前踏,而在那時驟然將氣機向下卸去,恰好砸中了龍從雲前踏的左腳掌。

所謂練拳先練樁,龍從雲馬步根基自是難以撼動,但此下腳掌被傷,拳招自然是會大打折扣,大駭之下,忍着劇痛暴退數丈,方一站定,突是一聲大嘯,這三岔路口處在遠離人煙的山野之中,隨着龍從雲嘯聲響起,回聲四蕩,一時間更有驚鳥啼叫四飛。

楚南風已然知曉他在呼喚智光等人,心念一動,右手一反一轉,一招‘春花化雨’使出,嘯聲餘音蕩響中,龍從雲只覺一陣柔風吹來,心頭一震之中,猛一吸氣,沉腹前傾,雙肩一攏一放,隨着啪啪作響的骨骼聲,一股護體氣機頓然生出。

‘哧、哧’聲響起,龍從雲但覺襲來的氣機猶如一陣大雨傾打而來,佈滿護身真氣的衣袍已是如水波一般盪漾開來。

大驚之下,那氣機卻是驟然一散,龍從雲心知不妙,引身疾退中,又有一股如江河奔騰的氣流向胸前直襲而來,饒是他身手不凡,對着如影隨行的氣機已是避而不過,只得頓下身形,出拳相抵。

‘呯’了一聲,龍從雲頓覺胸口氣血翻滾,身形收勢不住向後傖退,幾欲跌倒之時,又覺身後一股柔勁涌來,將身子托住,知是智光趕到,方是心神一定,硬生生的將張口欲噴的鮮血咽回了體內。

在龍從雲發出嘯聲之後,楚南風已然警惕,但想若非智光、智苦聯袂而來,只要先傷了龍從雲,到時一對一也是不懼。故而不再壓住境界,‘春風化雨’使出之後,連着一招‘順水推舟’攻出,便將龍從雲震傷。

楚南風一擊得手,正欲欺身而上之時,突覺凌空有一股無形氣機當頭襲來,心念一動,收住身形,變攻爲守,將真氣收回護體,那襲來的氣機卻又在半空退去。

只見一位面有菜色、年逾七旬的老僧,憑空般出現在龍從雲身邊,眼露精光盯着自己。想起穆道承當初的描述,心猜來人便是高麗‘新羅寺’的智光僧人。

第一六一章 護冢之戰(二)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一一八章 清風驛刺殺(三)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一一九章 清風驛刺殺(四)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七章 刺殺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章  通寶閣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八十章 詠竹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二十二章 甘少龍之死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八十章 詠竹第九十章 易氣金訣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第二十章 舌戰第九十六章 天耳通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六十二章 築心樓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一五一章 紫金山之戰(三)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章  通寶閣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一一八章 清風驛刺殺(三)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一零七章 解散通寶閣第八十七章 念情劍法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一七零章 扶搖子第二十四章 天蠶體第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反施其身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第二章 兵禍第一一九章 清風驛刺殺(四)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四十八章 燕王李弘冀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十章 百蟲毒經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一六一章 護冢之戰(二)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楔子第七章 刺殺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二章 兵禍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