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鉅鹿張角

bookmark

限制單個道教傳教地域的詔書很快就下達到帝國各郡縣,各地郡守縣令看了詔書有點莫明其妙。大漢帝國這些年,邊境地區多有遊牧部族的侵擾,內地基本平靜,還沒有聽說道徒有謀反的傾向。詔書沒有取締傳道的意思,只是限制地域。一旦違反,以叛逆罪論處。這可是大罪,要誅九族的。對於詔書下達前已經跨郡傳道者,可暫不論罪。但必須在建寧元年十二月底前召回在外郡的傳道者和道觀分枝。

帝國的郡縣級官吏可不敢馬虎,立即派員進行盤查摸底。他們怕萬一自己的地盤弄出個叛逆大案來受到牽連。

詔書驚動了一位雄心勃勃的道士,鉅鹿人張角。

鉅鹿地處華北平原,北邊是安平國,與清河、廣平、趙國、常山郡爲鄰。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卻很大。鉅鹿郡現有人口六十多萬,比整個涼州(監察區)還多。

張角出生在鉅鹿城北一箇中型地主之家,有良田數百畝,家道殷實。少年時期,張角勤奮好學,一心想考入帝國太學進入仕途。但帝國太學和各地郡學的名額被帝國的官僚佔了一大半(帝國教育制度規定,六百石以上官員的子弟可直接進入太學讀書,三百石以上官員子弟可直接進入帝國郡學讀書),剩下的名額在鉅鹿這樣的人口大郡,學子們竟爭相當激烈。張角參加過三次帝國拔舉太學和郡學學子的五經答辯,儘管他對五經已背的滾瓜爛熟,但還是名落孫山。不談帝國太學,連郡學都進不了。

鉅鹿是一個人口大郡,豪族林立。張角的家境和名望,指望郡守舉孝廉入仕的機會渺茫。到張角十八歲時,他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作了重大調整。決定放棄入仕的想法,做一名醫者,濟世救人,也不枉爲人一世。醫者儘管被帝國上層子弟看不起,但在民間還是大受歡迎和尊敬的。

張角是一個很執着的人,認定了的事情就會全身心地去做。但張角學醫的路上也碰到了很大的障礙,就是良師難尋。在鉅鹿及周邊地區,一些醫術高明的醫者一般都被大家豪族高薪聘去當私家醫者了,而一些遊方醫者醫術就差多了(遊方醫者一旦醫術有了積累,名聲鵲起,也會被豪族聘走。因爲當豪族的私家醫者待遇高,人又輕鬆)。張角跟了一個遊方醫者學徒兩年,也只做到略通醫理。

張角曾向豪族家的醫者求教醫術。好不容易有了幾次機會,別人卻高談闊論,閃爍其辭,根本不願傳授具體的治療病例。張角費了好大的周折,收集到三本醫書。細細研讀後,收益不大。每到關鍵處,或深晦難懂,或語焉不詳。而且醫書之間,相互矛盾,讓張角難以取捨。張角就這樣邊研習醫術,邊爲人治病。

直到二十五歲,張角的醫術還是沒有大的進展。求他看病的人,有吃了他開的藥病情減輕的,也有沒有效果的,還有少數病情加重的,更有三五例被他治死的。其中最嚴重的是鄰村李家的獨子吃了他開的藥兩天後死了。李家不肯罷休,還是看在張角態度好,又賠了十石糧食,纔沒有拉他去見官。

爲此張角很苦惱。他行醫的目的完全是想減輕病人的痛苦,對一些家境貧寒的人少收錢甚至不收錢,不僅沒有贏得名聲,很多病人還不能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一日,張角上山採藥,途中口渴,到山上一座道觀裡討碗水喝。碰上道觀裡自稱南華老仙的道士很健談,就向南華大吐苦水。

說了一大通自己的經歷後,張角問南華:“爲什麼自己一心想解除病人的痛苦,病人不理解,甚至拒絕他的治療呢?”

南華聽了張角的述說,感到自己碰到了知音。因爲南華年輕時就是魏郡一帶行走江湖的半吊子醫生,與張角有相同的經歷。二十年前,行走到此地,碰上老道士不行了,以觀相托纔在這裡做了道士。南華有心幫這位年輕人一把,就把自己這幾十年悟透的道理說給張角聽。

南華對張角說道:“人生了病,身體很痛苦。醫者告訴他實話,病人聽了不舒服,或者根本不願意聽。然而,你如果告訴他,是因爲他得罪了某位神仙,降罪於他,那麼他就會驚恐。你再以異人的面目出現,把藥當作符水施給他,他就會千恩萬謝。治好了,他就會對異人心存感激;治不好或者治死了,他也只會怪自己把神仙得罪的大厲害了,神仙不肯原涼自己。”

一席話說得張角茅塞頓開。

因爲話很投機,南華給張角講了自己的經歷。自己懷着一顆赤誠的心,在魏郡老家行醫十來年,到後來幾乎沒人找自己看病了。不得已才外出遊方,到了此地。接手道觀後,參悟道家理論,才使自己有了新的起點。做了二十年的道士,實際上在此行醫二十年,治死的人比張角多得多,但當地方園幾十裡的人還是把南華稱爲神仙。

聽到南華把治死過人的事情都講給自己聽,張角感受到南華對自己的一片真誠,想拜南華爲師。

南華說,自己這地方小,有一個道童跟着自己就足亦。而且年紀大了,也不想鬧出多大的動靜。不過看在與張角投緣的份上,把自己收藏的道家經典《太平清領書》送給張角。讓張角自己去研習參悟。

《太平清領書》(後叫《太平經》)爲琅邪山道士于吉所著(這個于吉與三國中孫策碰上的道士于吉應該不是同一個人。兩人都有正史記載,但紀年相差較遠。前者見於《後漢書》,後者見於《三國志》)。書中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就窮,自食其力。書中內容繁雜,在其主要道家方術裡包含一定的養生之道和醫理,還有大量不知所云的讖緯之語。其中有名的“蒼天當死,黃天當立”就是經中的兩句讖語(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是經中讖語。是張角的行動命令)。

自孝章皇帝白虎觀會議後,凡含有讖語的書籍不經皇家審覈是不允許在民間流傳的。原因就是怕一些野心家利用讖語,挑起民衆作亂,威脅皇權。但讖語隱晦而繁雜,在皇家審覈時也不大搞得清楚哪句讖語會被人利用(比如三國時的袁術不知從那本經書找來一句“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略加推演,就成爲他袁術取漢而代之的理論依據)。

孝順皇帝年間,于吉的弟**崇把《太平清領書》獻給順帝。順帝看這書的主要思想不錯,就獎賞了宮崇,並允許這本書在民間流傳。自此以後,民間的道觀就以此書爲經典。

張角得了《太平清領書》,如獲至寶,日夜研讀。三個月後對外宣稱,不做遊方醫者了,做道士了,自命大賢良師。但他一開始傳道時同樣碰上了麻煩,他家附近的人曉得他的斤量,不大願意喝他的免費符水。一年後的夏天,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鄰郡清河發生疫病,而這種疫病是張角治療過最多的病症,治好或減輕病情的把握比較大。張角抓住時機,帶着四五個道徒,還帶了幾車事先配好的符水,趕往清河傳道。

不到十天時間,張角的傳道在清河一炮打響。大賢良師在當地的流民和貧民中間,簡直成了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有了第一批信徒後,張角決定成立太平道。把自己的家重新建造,成了太平道總觀。並在鄰郡廣收道徒,設立分觀。只是符水的配方只有張角的幾位核心弟子知曉,一般弟子只是拿着現成的符水,作法治病。三四年後,太平道已經在冀州各郡都有分觀,有了較大的影響力。隨着影響力的增加,絡續有了些富家信徒。這些富家信徒捐起錢來出手大方,讓太平道財源滾滾。

只是有一個怪現象,太平道總觀附近的人不大相信太平道。反而是幾十裡外甚至更遠的人源源不絕地來求取符水。

也怪張角太急於求成,膽子也太大了點。天底下哪裡有一方治百病的道理(就象前些年國內的某位大師敢拿芒硝治百病,某位作家還把他包裝成參透了《黃帝內經》的人,哈),所以發生了宣家小妾鄒氏被當場治死的事件。

發生了這事後,張角當然知道事件的原因,但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總不能告訴大家,太平道的符水原來是一種配好的藥水,只針對某些病症有效。只有硬着頭皮走下去。

他現在的信衆沒有一萬也有數千了。他自認爲自己的本意是爲百姓着想的,應該受到萬人的敬仰。

正在他信心百倍地準備向臨近州郡擴張太平道時,官府裡的信徒把帝國新下的詔書的內容相告,尤如當頭一盆冷水把他的雄心澆滅了一大半。張角儘管野心勃勃,但眼下對抗朝廷是萬萬不敢的。因爲他的實力不夠,對抗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他得好好想一想。

第三十五章 盧植與董卓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一零九章 英烈祠第二十一章 有時機會是等出來的第九章 風箱效應一一八章 段殺神請戰第二十五章 衣冠南渡第九章 風箱效應第四章 太廟裡的牛氏宣言第二十三章 親政 新的開始第六十五章 下馬威一三七章 牆與網第九十一章 百密一疏第五十八章 大婚一一四章 宇文部族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個個不是省油的燈一百零四章 動妄念遭殺身禍一二一章 新的着力點——教育第六十八章 皇后有孕了一零一章 沒有帝師的日子裡第六章 太傅陳蕃第十三章 真人面前不說假話第五十九章 華陀無奈小蟲何第七十三章 曹操上書一零一章 沒有帝師的日子裡一四一章 孫郎採藥第四十三章 豫章有嘉禾?第九十五章 境外孤軍第九十一章 百密一疏第二十八章 逆流第五十五章 戰略佈局第九十四章 個個不是省油的燈第五十四章 西域歸心一二六章 困獸猶鬥一一三章 父子親情一四八章 竟賽的邏輯第八十八章 打開一扇窗第八十八章 打開一扇窗一四三章 牛弘賜婚第五十一章 掖庭十美一二四章 困獸檀石槐第七十七章 女兒國中的漢家男兒第六十四章 低調發兵第八章 牛氏風箱一零三章 陳規盧隨第五十七章 初會天香第九十七章 四郡平復 潘岳解套一一二章 喪妃 又一個童養媳一二七章 梟雄末路一四零章 柳暗花明一三五章 雙季稻一零三章 陳規盧隨一零六章 把人往南方趕一二六章 困獸猶鬥一零六章 把人往南方趕第九十八章 劉悝也做皇帝夢第九十七章 四郡平復 潘岳解套一一二章 喪妃 又一個童養媳第七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四章 太廟裡的牛氏宣言一四二章 公主鍾情第九十八章 劉悝也做皇帝夢第三十九章 不遊而牧第三十五章 盧植與董卓第八十五章 季布後人第五十七章 初會天香第六十七章 追星族第十三章 真人面前不說假話第七十二章 南下 軍事不是最主要的第八章 牛氏風箱第二十五章 衣冠南渡第五十四章 西域歸心二十九章 瞌睡遇到枕頭第三十一章 北方的雪 南方的熱第六十五章 下馬威第二十六章 草聖豈能無好紙一一五章 電的問世一五二章 侯補郎使倭一二三章 糧食武器一三五章 雙季稻一零八章 震天巨響第五十九章 華陀無奈小蟲何第九十二章 驚變第九十三章 新平潘岳第三十八章 巧遇李肅第九章 風箱效應第七十一章 徐晃凱旋第七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一四五章 苦孩子劉備一零一章 沒有帝師的日子裡一零六章 把人往南方趕一百章 不聽話的老傢伙第四十四章 長江大水一五六章 閒職妙用第六十二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章 因勢利導一三八章 歸化第三十五章 盧植與董卓第七十八章 居安思危第七十二章 南下 軍事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