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治世之道

bookmark

初冬的開封,還遠未到天寒地凍的時刻,但氣溫已然明顯下降,人們身上的穿着也都明顯厚實了些,瀰漫在東京上空的熱氣與霧氣也更加明顯,這既是人煙之氣,也是王朝的興盛之氣。

爲了供應平南戰事,對於東京的一部分手工業者而言,是個不小的商機,只要是平南大軍用得上而又不需公坊專門生產的,兵部那邊是大量採購。當然,比起當年的北伐戰爭,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天氣漸冷,城中的生活氣息卻愈濃,帝都之盛,已開百年之新風氣。近些年,有些歌詠大漢治世、讚揚東京繁榮的文人,已經開始那如今的開封與開元年間的長安相提並論了。

對此,劉承祐也有所耳聞,這種實質上誇他治績的輿論,在心裡自是十分愉悅的。只是,劉皇帝倒也還有自知之明,作爲一個才從七十年大分裂中擺脫出的帝國,距離治世還遠着呢,開封固然繁榮,但不要說同開元年間的帝都相比,能趕上幾分貞觀年間的長安就不錯了。

若是從整個帝國來看,與開元時代之間的差距則更大,那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累積,並保證一套足夠合理穩定的政治管理體制向前運行,方纔能夠達到的,還要有個足夠英明、足夠胸襟的君主。

因此,治世尚未來到,又何談盛世。

當然,劉皇帝也是用不着妄自菲薄的,就衝着他撥亂反正、削平割據、統一天下的功績,已經是歷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了。並且,他還年輕,身體也沒有出現什麼毛病,還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治理天下,如果活得夠久,再打造一個盛世,也不是沒有希望。

事實上,在乾祐十五年將要結束的階段,在平南戰爭仍在持續進行中的時候,劉皇帝已經不斷地召集臣僚,爲今後如何治天下,討論政策,提出辦法,可謂羣策羣力。

並且,有一個基本目標,看準貞觀之治,一直以來,劉承祐對於貞觀時代,都是十分嚮往與崇拜的。從宏觀上而言,要治理好天下,就兩點,一是嚴以治吏,二則寬以待民,歷代治世,莫不如此,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不簡單了。

就治吏而言,並不單純指反腐治貪,那隻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在與體制與國家管理系統的合理完善,並能保證長久的平穩運轉。

在這方面,大漢的問題實則不少。當今的劉漢天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元之國,繼承並沿襲了太多後晉、後唐乃至後梁的東西,冗官、冗員、冗務雖有改善,但並不徹底,官場風氣確實革新了,但舊弊端猶多,整個國家的管理體系,也有許多複雜、矛盾乃至錯漏之處,職權也有諸多不清晰之處,這既有前代的影響,也有劉承祐改革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相較於三代,大漢的政治、吏治正在逐漸完善、進步,但可改進的地方仍舊很多,整體看來,並不少複雜混亂的地方。

這段時間,劉承祐已經讓薛居正,召集人手,仿照《唐六典》,把唐末三代以來的政治、官吏、職權制度,結合當下之大漢的國家典制,系統性地編纂出一份《漢會典》來,用作施政的指導性政典。

提到前宰相薛居正,此公在卸任三司使的這幾年中,在劉承祐的支持下,於編書方面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也有了好幾樣成果。比如《三代史》的完成,重修《高祖實錄》以及《唐書》,監修《國史》,近來,還在寫一本名叫《乾祐十五年》的政略。

顯然,在很多人看來,一旦進入乾祐十六年,大漢朝廷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局面,走向一個輝煌的時代。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至於治民,實則也只要堅持一個原則即可,那就是不要瞎折騰,尤其是那些耗費巨大民物力的事務與工程,要少做,只要給天下百姓以足夠安定溫和的生存環境,再加足夠的時間,自然能得到迅速的恢復發展。那樣,社會會進步,百姓會富足。

而就劉承祐本人而言,想要效仿貞觀,抄作業的事情還是會做的,當然,也是有選擇地抄,至少要符合當下的時代發展與社會訴求。

不過,在劉承祐的意識裡,唐太宗最值得他學習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人。瞭解越多,越覺得有道理,僅僅靠皇帝一人,如何能管理偌大的帝國?還需發揮官僚臣工們的智慧與才幹,讓他們在自己的率領下,開創偉大事業。

前些年,劉皇帝有意識地放權,減輕自己身上的擔子,其中也有以史爲鑑、效仿前輩的原因在裡面。

貞觀時代,涌現出了那麼一大批傑出的人才,爲貞觀治世的輝煌添磚加瓦,到他的乾祐時代,又有多少人會脫穎而出,成爲他的輔國良臣呢?

對於這一點,有的人,早已簡在帝心,或在中央,或在地方磨鍊,但劉承祐相信,還有更多人,未被髮掘,他也期待着他們涌現出來。

......

開封的氣象,在不同的人眼中,自有不同的認識,比如第一次前來的江南宰相徐鉉,北方的強盛,讓他心情十分沉重,甚至於生出,天命如此,夫復掙扎的感慨。

起初,徐鉉奉李煜之命北來,渡江之後,便輕裝簡行,選擇騎馬北來。所幸,雖然是交戰雙方,作爲使者,一路上除了必要的見識之外,倒沒有人爲難,以日行兩百里的速度,不到六日,就抵達東京,對於年近五旬,又是文人的徐鉉而言,這是個十分辛苦的旅程。

到達開封后,顧不得休息,即祈見漢皇。對於徐鉉這個的江南文壇領袖,劉承祐似乎也很感興趣,也選擇了接見他。面見漢帝時,徐鉉是不卑不亢,滿臉正氣,細述江南對歷年對朝廷的恭敬侍奉,雖然是衷心祈和,但實際上直指大漢南征,是師出無名,興不義之師......

論耍嘴皮子,引經據典,十個劉承祐也不是徐鉉的對手。但是,劉皇帝代表的是強權,一句“統一即正義”就壓得徐鉉說不出話來。

而對於徐鉉言語上對自己的冒犯,劉承祐也沒有震怒,而是表現出了他的大度,讓他回賓館,並命人好生伺候,施以禮遇。不過,之後徐鉉幾度求見,都被拒絕了。

“已經入冬了啊!”院內清冷,望着枝葉稀疏的杏樹,徐鉉悵然自語,心情就像這環境一般蕭索:“也不知戰事進展如何......”

徐鉉身上,書生氣很濃,如果是往常,或許他會展現一下自己的文才,但此時,他着實是一點興致都沒有。

“徐公,恭喜你了,宮內回話,陛下同意召見你了,還請準備一下,進宮面聖!”在隨從的引導下,禮賓院正走了進來,富態的臉上帶着和煦的笑容,拱手道。

聞言,徐鉉先是一喜,隨即恢復了嚴肅,這本不是什麼值得喜悅的事情,漢帝心志堅定,一心平南,豈會因他三言兩語就放棄。

ωωω▪Tтká n▪¢ O

因此,等再入崇政殿,行禮之後,面對劉皇帝的問話,徐鉉顯得異常鄭重,拱手道:“臣此來,特向陛下辭行!”

徐鉉的嚴肅,落在劉承祐眼中,就彷彿一個受了多大委屈一般,也頗爲有趣。劉承祐微微發笑,道:“爲何?是東京不夠好,還是朝廷接待不夠禮遇?”

聞問,徐鉉鄭重其事地道:“臣負國主之命來,陛下既無罷兵之意,臣也無久留的道理。願南歸金陵,與我主一道,等候大軍之來襲!”

“哈哈!”劉承祐再度笑了,笑聲很輕,態度卻很強勢,隨意地擺擺手:“如此多麻煩?天寒道阻,行路不便。徐公也不用回金陵了,否則,等王師破城,與李煜一道被擄回,既費周折,也傷顏面,還是留在開封與朕一起等候王師凱旋吧......”

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01章 亂情控制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54章 繼續忽悠第76章 處置決議278章 軍務第284章 虛了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28章 治安問題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54章 滅門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99章 又窮了第1765章 三郡公第86章 駕臨渦口第296章 反響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9章 公府密議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81章 廝殺漢第60章 都安心了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88章 真實第46章 郭榮奏事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304章 楚州第69章 東出太行第40章 濮州案(3)第118章 商賈第8章 楊蘇還京第5章 春闈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45章 中秋第165章 舊邸第23章 夜宴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84章 夏州降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29章 太后的病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465章 “教匪”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27章 冬至宴3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12章 王樸卸任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5章 堂議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87章 就國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世宗篇23 官錢糧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