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

bookmark

隨着朝廷平南戰爭勝利,天下一統的消息向各方各道擴散,在乾祐十五年即將結束當口,全國各地卻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些奇異現象。

比如,洛陽上奏,嵩山少室山深處,突有山壁裂,有清泉流出,其味甘甜,飲之神清氣爽;

又如,河東道上報,晉陽潛邸有龍吟之聲,全城皆聞,作爲大漢的龍興之地,似乎在對大漢建立的功業做響應;

再如,兗州上報,泰山有九道五色彩霞綻放,持續半個時辰,方纔消散,消息傳來,又有人向劉皇帝重提舊事,封禪泰山;

還有,關中也上奏,長安城曾經駐蹕處,有奇異獸音,如龍鳳和鳴......

陸陸續續地,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大漢各地是祥瑞不斷,異象頻傳。上一次,大漢朝廷像如此這般規模“噴發”,還是劉承祐初繼位之時,當然那時候背後有人在推動,爲劉皇帝造勢,營造一種順天應命的假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且穩定人心的作用,鞏固其皇帝寶座。

但這一回,劉皇帝可以摸着他的良心發誓,他並沒有刻意再去整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然而地方上的官員們卻不乏聰明人,不乏投機者,有人牽了個頭,效仿者就接踵而至了。以劉皇帝的眼界與見識,他當然知道這些異象背後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初時,劉皇帝並沒有太大反應,只是象徵性地做“知道了”的迴應。有些祥瑞吉兆,也並非什麼壞事,四海歸一,天地同樂,千百萬子民也許能夠從而增強對國家的自信與認同。

只是,隨着各種奇景異象,紛紛上奏,給劉承祐一種各地官府都把精力熱情投入到發掘“祥瑞”之上的感覺,劉皇帝自然感到不滿了,覺得該殺一殺這股歪風了。

“這世間何來的這麼多的祥瑞?還都集中爆發於這滿目凋零的深冬寒月?還是,朕如今取得的成就,當真能夠感天動地了?”崇政殿內,輕輕地放下又一封奏本,劉承祐忍不住怒氣了,直接表示其不滿,扭頭就衝呂胤吩咐道:“擬一道詔書,發告天下道州,祥瑞福兆,如爲天賜,任其自然。讓各級官吏,還是把心思放在治理戶口,解民疾苦上!”

“是!”呂胤當即應道。

事實上,就算劉皇帝不下這道詔令,呂胤都要進言一二了。凡事過猶不及,這點道理,雖然淺顯,但能看破之並時刻保持理性的人,並不多,所幸,劉皇帝心裡有譜,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劉皇帝打心裡是不相信那些東西的,聽多了只會覺得厭煩。

“還有武行德歷來穩重,他怎麼也攪進來了?”劉承祐似乎還不解氣,說道:“關中今歲旱、蝗波及嚴重,他這個主政長官,不思撫養百姓,還能分心他顧?”

在當政的這些年間,大漢的軍政體系之中,是誕生了不少“楷模”的,武行德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並且,其經歷也多受人傳頌與羨慕。

原本這只是晉軍中的一個並不出名的普通軍官,趁着契丹滅晉,中原大亂的機會,興義舉,率衆抗遼,並且十分有眼力地投靠了當時初興的大漢,並且一躍成爲一方藩鎮。

而一直以來,武行德所秉持的爲政之道,就兩點,上則竭忠侍奉朝廷,下則懷仁安養百姓,居有善政,響應國策,大幹實事。到如今,能做到這些的,已經不算出奇了,但在大漢立國早期,在武夫當道,藩鎮勢力仍有餘暉的大環境下,卻是一股清流,十分難得。而最難得的,武行德是個地道的武夫出身。

乾祐初期,國家財計困難,武行德窮河陽財稅,以供應東京;乾祐新政,絲毫不打折扣,全力聽從朝廷制命,推行國策的,仍舊有他。

過了這麼多年,武行德始終保持着這種爲政習慣,而一樁樁表現,可完全落在劉承祐眼中,對於武行德也多有好感。當然,武行德也得到了該有的回報,十多年下來,累歷多方,從河陽到徐州,從許州到蔡州,再從淮北到關中,一直都是封疆大吏。並且,對其家族也不乏恩賞,封妻廕子是應該的,其弟武行友也是一方將領。

而接替壽國公李少遊擔任關中布政使,則是他仕途更進一步的體現。要知道,細數當今大漢各道布政司使,以舊藩臣而主一道之政的,可只有武行德這一人而已。

因此,對於武行德,劉皇帝還是很欣賞的。當然,此時教訓兩句,也只是稍微發泄一番罷了。而提及關中的災害,劉皇帝關心起來:“此冬關中諸州,民情如何?經此災年,可有凍餓而死之事?”

聞問,呂胤答道:“陛下免了受災州縣百姓兩稅,又調撥錢糧賑災,據關中上奏,武使君於十州設立賑濟所,並親自巡視,並未有凍餓至死之事上報!”

“看來,武行德還是那個恤民的良臣啊,該當予以褒獎!”劉承祐露出了些許笑容:“待明歲,當召之還朝述職!”

因爲災情的緣故,武行德並不在此番各地封疆大吏的召還之列。

不過,一想到災害的情況,劉承祐又不禁嘆了口氣。在他當政的十五年裡,雖然改弊革新,制定了不少養民的政策,並且隔幾年,就會減輕一些民衆的負擔。

然而,就事論事,大漢百姓的生活仍舊談不上幸福,就兩稅的徵收上,負擔仍舊很重,並且,越窮的地方百姓生計越艱難。雖然有一座最繁榮富庶的開封城,卻難以掩蓋各道州仍有大量處在溫飽線以下的百姓。

劉皇帝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南平諸國,北逐契丹,屢次對外征伐,使得戰爭成爲了乾祐時代的主旋律,是什麼支撐這些軍事行動?談及本質,還是靠對黎民百姓的壓榨......

劉皇帝所領導的大漢朝廷,聰明的地方,在於始終有一個度,維持着一個底線,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國家社會管理體系。當發現國力、民力跟不上時,也果斷停下腳步,做好休養恢復。

整個過程中,雖然大漢在不斷前進,社會活力也在增長,但是,若讓大漢百姓談一談“幸福指數”,沒有多少人會覺得滿意。

皇城司與武德司有針對京內外民情的調查關注,劉皇帝得到的反饋是,稅收太重,負擔太重。在經歷了十五年相對和平安定的生活之後,大漢百姓已不是簡單地給他們一個不受戰亂禍害的安定環境就能滿足得了的了。

北方的百姓尚且如此,而況於承平已久的南方黎民。就如劉承祐此前就意識到的那般,到如今這個階段,新一代的民衆逐漸成長,成爲大漢社會的主要力量,他們的追求,他們想要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至少,原本還可以接受的稅收、徭役,如今也顯得過時,顯得過重了。

乾祐十五年間,災害也算頻繁,雖然在劉承祐的督導下,每次都全力應付,積極救治。但是,即便到乾祐十五年了,只要發生規模大一點的災害,就有流民,就有饑荒,就需要朝廷去救助,爲何,家無餘糧罷了......

因此,在瞭解過大漢的實際國情、民情後,劉皇帝也就知道,下一步的治國方向了,不管什麼手段、政策,目的只有一個,減輕百姓的負擔。

然而,這又會帶來財稅的問題,民衆負擔減輕了,朝廷的收入定然減少。這必定給國家帶來財政上的壓力,然後,又如何將國家的稅收維持在一個合格的水平,又如何減輕財政壓力,這或許又將帶來朝廷內部的改革,制度的完善,國策的更新......

可以想見,問題會一個套一個,一個接一個,但是,大的方向,劉承祐心裡堅定了的。

畢竟,時代不同了。

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9章 武夫第159章 亂情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5章 小人行徑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416章 面試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50章 打他一仗第50章 喜訊第370章 劉鋹第13章 相敬如賓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84章 滅佛伊始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69章 愛將第148章 教誨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45章 中秋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38章 破寨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06章 誘惑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36章 迎奉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9章 新官上任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49章 求援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27章 皇城司第179章 長教訓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86章 宗室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06章 倒趙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6章 進士樓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674章 爆發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67章 又去一老第52章 聯姻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19章 幸西京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5章 治安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237章 七九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