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何謂開寶

bookmark

“道濟,陛下壯志未已,雄心依舊,實爲大漢之福,天下之福啊!”離開崇政殿,前往政事堂的路上,陶谷捋着他花白的鬍鬚,老臉之上,很是感嘆,只是語氣間拿捏着些許腔調。

與之聯袂走在殿廊間,並不在意陶谷的倚老賣老,魏仁溥平靜而堅定地道:“陛下躊躇滿志,不曾懈怠,我等唯有盡心竭力,以佐聖朝!”

聞言,陶谷情緒稍顯激動,一雙老眼目光發亮,似乎帶有幾分嚮往:“若得輔弼天子,創立盛世,直追開天之治,也是我等爲人臣者的榮幸。”

說着,陶谷老眼中又泛起些黯然,輕嘆道:“只可惜,老夫年老體衰,怕也沒有那幸運陪陛下與大漢走到那一步,看到那一日了!”

見陶谷少有得露出這等消沉姿態,魏仁溥略覺驚異,感其言,還是出言寬慰道:“陶公不必自菲,要知道,姚崇輔佐玄宗之時,業已六十又三,猶能奠定開元盛世......”

陶谷如今,才六十歲。

“道濟則不必誇譽我,老夫雖然自視才高,卻也不敢與開元賢相併論!這一點自知之明,老夫還是有的!”陶谷輕搖着頭,苦笑道。

要說當年,在朝廷內部“蹉跎”,苦苦熬了十多年,陶谷一心所念的就是能夠居相位,如此也就滿足了。然而,真正實現夙願之後,又難免產生了新的目標,想要有所建樹,想要青史留名。

然而,如今大漢人才濟濟,朝野內外,能臣甚多,論資歷陶谷或許不若於人,也頗有見識,但真正說道佐命聖朝,協理陰陽,按治天下,那就非他所能了。

嘴裡籲出一團白汽,陶谷瞧向魏仁溥,又笑道:“不過,你魏道濟公,卻可爲當世‘姚宋’啊!”

“陶公過獎了!終唐一朝,也不過四大賢相,在下又豈敢與‘姚宋’相比?”同樣的,魏仁溥也謙遜道。

“道濟風度,令人歎服啊!”陶谷卻認真地道。

大漢開國以來的歷任宰相之中,如論能力、氣度、器量,首推魏仁溥,既才情出衆而又虛懷若谷,寬仁有度,且長於治事,是完美的宰相。在魏仁溥秉政的這幾年中,大漢中樞矛盾衝突最少的一段時期,這都是魏仁溥爲政斷事,秉持公心,上下都頗爲信服。

當然,朝廷也是個大染缸,任你一代賢相,還是少不了攻訐中傷的人。不過,或許是因爲多年的交情,也或許是看準了皇帝對他的信重,陶谷一直以來對魏仁溥倒是十分支持的。

一個年號,引發了太多人的想象,大臣們從“開寶”二字中,看到的,是其治國志向以及政治抱負,看到的是一個清晰而明確的目標。

這,實則讓魏仁溥等大臣下意識地安心了。劉承祐可以算是大漢真正的開創者,威望無可匹敵,他的思想覺悟,對於國家的影響太大了。

在經過持續十五年的勵精圖治之後,在完成一統天下的歷史使命之後,很有生於憂患的人,就開始生出警惕了。他們怕皇帝沒了目標,抑或在常年的辛勞勤政中地疲了、乏了,想要懈怠了。這並不是沒有先例的,拿近點的來說,後唐莊宗李存勖就是個躲不開的話題人物。

何謂開寶,除了其字面上的美好寓意之外,“比肩開元,直追天寶”,這或許是對劉皇帝目標最簡單直接的解釋了,李唐雖然滅亡了半個多世紀,但對當下的人們而言,仍是個值得追憶與紀念的帝國。

唐玄宗的開天盛世,雖然善始而不能善終,但那段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帝制王朝發展所能達到的一個巔峰,那是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璀璨的文明綻放於東方,光彩萬丈。

從人口、經濟、制度、軍事、疆域、國際地位等方方面面的發展程度而言,這些綜合影響,歷代帝國王朝,概莫能與之比肩者。

哪怕一場安史之亂,將繁榮昌盛背後的虛弱暴露得淋漓盡致,大廈坍塌,輝煌不再,元氣難復,但是,開元盛世,天寶風流,仍就深刻地烙印於人們的記憶中。憶昔開元全盛時,小邑猶藏萬家室,詩聖一句詩,也道盡了當時人們對開天時代繁榮富庶的懷念之情。

雖然不如秦皇漢武那般波瀾壯闊,豪邁激越,雖然在後期生出了諸多隱患,但開元、天寶時代所達成的成就,卻是不爭的事實。

即便到劉皇帝的乾祐時期,隨着國家逐漸趨於一統,天下歸於安寧,君臣開始考慮起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之時,也不免提到那個時代。惜嘆之餘,多多少少,也帶有一種嚮往。

如今,劉皇帝也打算通過改元“開寶”,向天下宣告他的志向,也給大漢的官僚們制定了一個目標。正因如此,在場的大臣們,都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持,正是因爲他們感受到了皇帝的勃勃志向,在上下正沉浸在南北歸一、乾坤再造的喜悅中時,劉承祐的目光已經放到將來了。

“呂餘慶,你說,大漢在朕的率領下,能夠做到比肩開天,開闢中國之寶嗎?”崇政殿內,劉承祐放下來自河西地區的一些情報,問呂胤。

聞問,呂胤毫不猶豫地說道:“陛下蓋世英雄,文成武德,更何況春秋鼎盛,只要能夠不忘初心,善始善終,假以時日,必成大業!”

呂胤這話,既把劉皇帝捧得夠高,同樣的,也暗含勸諫之意。自古以來,善始不善終的時例可太多了,當然,劉皇帝目標對準開元天寶,本身就有以之爲誡的想法。

莫說當下之大漢,還遠遠不及開元全盛,甚至窮劉皇帝一生也未必能追得上,畢竟在李隆基之前,有貞觀之治,有武皇的承上啓下,前後近百年的奠基,劉承祐的大漢才幾個年頭?即便在其治理下,國家社會發展達到了那種程度,也得警惕大唐盛世的轟然倒塌,那是個血淋淋的教訓。

“朕以十五年而平天下,就是不知,將花費多少時間以治天下!”臉上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劉皇帝發出一聲慨嘆。

很快,所有的情緒都收斂起來,劉承祐對呂胤吩咐道:“擬一份詔書,高祖開國,創業未半,而猝然崩逝,以千鈞重擔加於朕身。幸賴四海賢才,八方英豪,傾力輔弼,方能保社稷而創大業。朕歷十五載矢志不移,而今初平天下,南北歸一,其間有文治之臣,武功之士,該當酬勞,着政事堂、樞密院、吏部,綜敘乾祐將臣所立功績,以重新策勳行賞!”

“是!”呂胤忍不住看了看劉皇帝,他知道皇帝早有此心思的。

這可是個大工程,並且是個麻煩,容易得罪人的事情,呂胤請示道:“不知以哪些大臣,負責此事?”

“魏仁溥、慕容延釗、薛居正、竇儀、李處耘!”劉承祐道出五個名字。

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35章 瑤華春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3章 市井之聲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284章 影響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26章 冬至宴2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85章 安心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55章 山上山下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465章 遼奸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2053章 終章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380章 投漢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49章 求援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72章 磁州賊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2章 方略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95章 大洗牌第165章 舊邸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87章 瑣屑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18章 查抄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81章 廝殺漢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85章 趙礪案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27章 不允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418章 洗禮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68章 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