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

bookmark

當年,不管是蘇逢吉,還是楊邠,他們的遭貶,於彼時的大漢中央而言,都是一場地震,政治動盪,人心思動,議論紛紛。這二人,也是劉承祐開啓改革、強化皇權進程中的犧牲品,必須挪掉的絆腳石,當然,蘇逢吉算是罪有應得,一度不容於劉皇帝,差點沒能保住性命。

然而,時隔十多年,當二者再度歸來之時,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波瀾,縱使有,對偌大的東京城而言,也只是微瀾,相比之下,那些馬則更有吸引力。

物已不是,人面已非,十多年的人事變遷,時勢發展,在東京或許只有少量的人還記得這兩個白髮蒼蒼、垂垂老矣的老人,依稀還能回憶起他二人當年是怎樣的風雲人物。

不過對於楊邠與蘇逢吉而言,品嚐過甘苦,經歷過磨難,能夠低調地回到開封,已經是莫大的幸運,又豈再希冀什麼風光?安安靜靜地歸來,或許是最適合的方式。

在楊、蘇回到開封城,感慨物是人非之時,漢宮之內,大漢天子劉皇帝,正自忙碌着。沒有閒多久的劉皇帝,近來再度被繁重的內外事務所包圍着,除了關注着開寶大典禮的籌備情況外,就是接見來自天下諸道州的將臣們。

這段日子,天南海北的大漢封疆大吏們,陸續進京,一月下旬,品階在四品以上的文武,就超過百人了。這些人中,有道州治臣,有戍邊大將,有天子故人,也有國家勳舊。

基本上,進京的臣子,尤其是那些掌管軍政實權的文武,都得到了劉承祐的親自接見,通過他們,瞭解地方的情況,瞭解國家的發展形勢,發現問題,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同時,關於東京近來的輿論、民情,劉皇帝也密切關注者,近來關於重定勳功的事情,是愈演愈烈,不只是那些利益攸關者,普通的百姓也參與其中,積極討論。不過,吃瓜羣衆關注的,卻是哪些文武能夠入選“乾祐二十四功臣”,那自然是仿照凌煙閣所行事,配享太廟,這引起了極大的議論,同時也轉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當然,關於功勞的議定酬賞問題,有人喜,有人憂,有人淡定,有爲之奔走者,也有爲之焦慮者,衆生百態,不一而足。

在這個過程中,議論聲很大,大到不斷傳至劉皇帝的耳朵中,但實際上,卻並沒如何地羣情洶涌,一是皇帝與朝廷的權威在那裡,二則是最後的情況如何,還未揭曉。再加上,真正的軍政大佬,可都盯着那二十四張“席位”了,可以想見,那纔是今後大漢功臣權貴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批人。

如党進,別看他一副莽夫形象,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說什麼出格的話,之所以有那些言行,不過是爲了加深一下別人對他的印象,告訴皇帝與評功的大臣們他黨巡檢的功績......

“驕兵悍將啊!”崇政殿內,劉皇帝聽完張德鈞的彙報,微微一笑,以一種輕鬆的語氣,說着讓人忍不住多想的話。

但觀其表情,又確實不像在意的樣子。只見劉皇帝輕笑道:“這個王彥升,這麼多年了,倒是聰明瞭許多!”

張德鈞彙報的,是戍邊回京的定邊軍使王彥升。自從當年因過遭貶,到西北鹽州戍邊,這一晃整整十年就過去了,對於這個戍邊大將,劉承祐也特地下詔,將他召回戍職。

不過,在回到開封后,聽聞議功定爵的風潮,王彥升直接對人說,他於漢興之時,投效劉氏,爲國家南征北戰,勘亂制暴,小有建樹,然自乾祐五年之後,便一直守禦西北,統一及北伐大業都未及參與,沒有赫赫戰功,朝廷如今議功冊封,他卻是無顏貪功求賞,以功臣自居......

話雖然是這般說,但言外之意,分明是在提醒劉皇帝與朝廷,不要忘記了他們這些爲國戍邊,默默付出的將領。

“二郎,你對此事怎麼看?”劉承祐瞧向恭立於御前的太子劉暘。

回京之後,劉暘每日都要被劉皇帝叫到身邊,考校問話,與之談論江南軍政,讓他參與或者傾聽劉皇帝對大漢下一階段的改革發展問題。

江南一行,對於劉暘的鍛鍊效果是肉眼可見的,這就是實踐的好處。此時,聞問,劉暘嘴角也不由跟着露出一抹笑意,說道:“兒也聽說過這位王彥升將軍,說他勇猛剽悍,豪放坦蕩,威震西陲,還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叫‘啖耳將軍’,足可止啼,西北諸戎,不論党項、回鶻還是吐蕃,無不聞其名而膽寒.......”

“你倒也有些見聞!”劉承祐看着劉暘,突然玩味地道:“你不覺得,他生食人耳,過於殘忍、冷血了嗎?”

迎着劉承祐的目光,劉暘稍微皺了皺眉頭,拱手應道:“兒以爲,世間沒有人願意捨棄美食珍饈而去茹毛飲血,而況於生食人耳。兒不知西北戍邊之前,王將軍是否就有食耳之事,此舉固然殘暴,卻有震懾戎狄之效,因此,少許言官的淺昧見識,不可當真,還當體諒,多加賞賜,以慰其心!”

聞其言,劉承祐淡淡一笑,繼續問:“那你覺得,似王彥升這樣的將領,他們的功勞如何計算?”

對此,劉暘顯得有些遲疑,沉吟幾許,說道:“縱無功勞,也有苦勞,十多年來,大漢南平諸國,北伐契丹,若無這些戍邊將士,保境安民,朝廷也無法專事一方。因此,朝廷若要議功,他們的功勞,不容抹殺,需要考慮!”

聽其想法,劉承祐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一去,就是十年啊!”收起笑容,劉皇帝輕嘆了一口氣,卻是忍不住感慨道:“十年戍守,卻戎寧邊,殊爲不易啊!”

而後看着劉暘,叮囑道:“戍卒之苦,小民之苦,這些事情,必須要關注、重視,不要覺得理所當然,當多體諒之!”

Wωω ◆ttκΛ n ◆¢ O

聞教,劉暘實則並不能真切地體會到劉皇帝的那種情緒,不過,還是老實地稱是。

事實上,對於王彥升這樣少戰功而多戍勞的將領,劉皇帝豈能忽視,又豈能忘記他們。在大漢軍隊之中,正常的晉升中,戍邊的履歷是考覈最重要的標準,也最容易得到好感。劉承祐已經在考慮,繼續提高戍邊將士的待遇並繼續完善更戍法,說是體諒戍卒之苦,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擔心將士久戍邊陲,吃多了苦,容易產生怨憤,乃至生亂......

“官家,楊邠、蘇逢吉二罪臣於今日抵達東京,正在宮門待詔,不知是否接見?”這個時候,喦脫前來請示。

聞之,劉承祐稍微表露出了一絲感興趣的表情,擺擺手:“安排一下,派人去迎一迎,朕就在萬歲殿接見他們吧!”

“是!”

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765章 三郡公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1714章 百姓苦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8章 下獄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95章 楊邠案(3)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29章 勸諫第328章 默認第76章 視察第37章 新政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1675章 血戰第481章 行宮第417章 輕狂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71章 叛軍勢蹙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43章 事畢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25章 邢州事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64章 過韓府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30章 陳橋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80章 “新對策”第78章 火油彈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364章 沉默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47章 應對第93章 噩耗連連第93章 噩耗連連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252章 面聖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484章 不對勁!第380章 投漢第106章 誘惑第387章 就國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47章 視察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46章 黃羊平第78章 火油彈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00章 關中蜀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