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君臣相宜

bookmark

因爲在中牟縣耽擱了一日,喦脫也在祥符驛多等了一天,不過還是順順利利地接到了。不過,面對天子以御輦接待的禮遇,柴榮沒敢坐,禮遇歸禮遇,心意歸心意,作爲臣子在面對這等恩澤面前,還是該表現出該有的謙恭。因而,柴榮與喦脫一道,護送着那架空車,前往瓊林苑謁聖。

如此,也取得一舉三得的效果。天子對功臣的恩遇敬重體現出來了,作爲臣下面上同樣風光,並且再度烘托出皇權的威嚴,以及天子的至高無上,御輦豈是一般人能夠乘坐的。

“臣柴榮,參見陛下!”

“柴卿快快免禮!”對於柴榮的歸來,劉承祐顯得很是喜悅,臉上的笑容幾乎能夠暖化人心。

“自你遠赴西北,我們君臣二人也有近兩年未謀面了,去歲大典,你不在京,共享盛會,朕這心裡也空落落的,甚覺遺憾啊!”劉承祐親自將柴榮扶起,引其落座。

對此,柴榮也十分感慨,配合着露出笑容,開口就是恭維之辭:“臣雖遠在西北,對朝廷之事卻也有所耳聞,陛下勵精圖治十五載,終於掃平割據,一統天下,再造太平,功德之高,直追三皇五帝,堪稱千古一人,令人敬仰。

臣雖未逢盛會,卻如大漢億兆子民一般,爲陛下歌功頌德,爲大漢強盛祈福......”

“打住!趕緊打住!”劉承祐伸手,笑吟吟地道:“柴卿如此誇朕,朕都要臉紅了,不敢當,實在不敢當!”

“臣都是肺腑之言!”柴榮微訥,隨後也不由笑了,不過表情迅速恢復了莊重。

說實話,對柴榮這番表現,劉承祐還真有些意外,什麼時候,英國公開始說出這番百般逢迎、千般吹捧的話了。過去,君臣相交,柴榮也不是沒有讚揚過劉承祐,卻也不像這般。

功蓋三皇,德高五帝,雖然在劉皇帝看來,三皇五帝真算不得什麼,但在當世人眼中,那仍是帝王功德的典範,這是崇高的讚譽了。因此,聽得柴榮的誇耀,劉皇帝還是很開心的。

這溢美之詞,還是看誰來說,像柴榮這樣大臣,猛得來這麼一出,還是頗有驚喜感的。

二人一邊飲着冰鎮的西瓜汁,一解夏日的炎燥,看着柴榮,劉承祐說道:“河西的戰事,打得漂亮,不過一月的功夫,盡復河西,使大漢旗幟再度插上陽關關城,張揚我大漢國威軍威,朕在東京聞之,也不免心潮起伏,滿朝無不歡欣鼓舞啊!”

劉皇帝這番話,柴榮當然不會全聽全信,但是天子表現出的這種態度,還是讓柴榮安心不少。

“總算未負陛下與朝廷重託!”柴榮重重地嘆息了口氣,道:“只可惜,與最初的籌謀相比,出現了不小的偏差與意外,以致波折,差點累及三軍!”

聽話聽音,柴榮一表表此言,劉皇帝頓時就明白了,朝中的那些非議,柴榮是不可能無所耳聞的,而以其性,磨鍊得再沉穩,那種剛烈嚴毅是改變不了的。英國公對那些聲音,顯然不滿。

對此,劉承祐自然是一副大度的表現,揚揚手,說道:“豈能苛求盡善盡美看,也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兵無常形,水無常勢,因時因地制宜,纔是應該的。

有些言論,不理會也就罷了,書生之見,不足與同。若是河西之戰,都打得不夠好,那大漢前前後後的那麼戰爭,損兵折將也不在少數,豈不都要加以責處了?”

“陛下英明!”

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柴榮還是很堅持的,他本身可以不在意旁人的非議,但卻不能容忍抹殺將士浴血奮戰的功績,一個合格的統帥,是會愛護自己的下屬,不讓麾下將士失望。

“不過!”瞭解了皇帝態度,柴榮又開始就事論事了,鄭重地說道:“臣與諸將,終究是小看回鶻人了,有驕縱輕敵之心。以大漢的實力,本來只需以萬鈞之勢,撲殺過去,結果卻以前鋒,孤兵深入,險些爲敵軍所害。

胭脂山一戰,雖然戰果輝煌,並起到一戰定河西之效,但郭進他們打得很艱苦,一度接近覆滅,損失過半,餘者也多帶傷,這都是臣安排不當之過!”

聽柴榮的總結,面有慚愧之色,劉承祐自然扮演着安慰的角色,說:“卿也不必自責了,朕也非求全責備之人,雖然過程有些波折,但結果總是好的,朕也很滿意,將士的功績朝廷也不會忘記,收復河西的將士功賞事宜,兵部已然安排好了,也開始落實了。等到王彥升、郭進等將校抵京,朕還要設御宴給他們慶功!”

“多謝陛下!”柴榮起身,鄭重地拜道。

趁着機會,柴榮向劉承祐試探道:“敢問陛下,對王彥升、郭進二人,準備如何處置?”

“什麼如何處置?”劉承祐面露意外之色,似乎沒有反應過來的樣子。

並不能揣摩出皇帝心裡的想法,柴榮還是隱晦地提了下引起巨大非議的殺俘之事。對此,劉皇帝表情肉眼可見地陰沉了下來,嘴裡罵道:“這二人,真是膽大包天,令人憤慨!”

然後又變了臉,輕笑道:“戰場上出的問題,自有你這個統帥負責處置,當時你是如何責罰的?”

聞問,柴榮說道:“軍杖八十!”

“你既然已經處置了,那就不需朕再過問,追加處罰了!朕與朝廷,只復責善後與犒賞!”劉承祐語氣輕鬆地說道。

“陛下如此胸懷,將士豈能不竭忠盡力以報!”柴榮有些動情地道。

“將士出生入死,開疆拓土,朝廷不當辜負!”

“歸義軍的問題,你如何看?”劉承祐又提起一件讓他不怎麼開心的事。

“臣以爲,曹氏內部的問題,可由他們自己解決。瓜沙之地,我軍進駐之後,已然掌控在朝廷手中,以盧多遜的才幹,足以穩固之。至於曹元忠,是個聰明人,他當會給朝廷一個交代!”柴榮道。

在大漢的計劃中,楊廷璋以瓜沙之衆東向,配合朝廷收取河西。不過,結果也不怎麼順利,當家做主的曹元忠固然下定決定歸附朝廷,但歸義軍終究不是他一人的歸義軍。

在歸義軍以及曹氏內部,都是反對者,這些人對中原、對大漢當真沒有什麼感情,都是把瓜沙當作他們的領地、族產。說是會得到朝廷的優待,但朝廷豈能對所有人都高官重爵厚祿?

於是,一干既得利益者,抱團反對入漢,引起了一場歸義軍內部的衝突,有這麼一羣人扯後腿,乃至對抗,自然給盧多遜與楊廷璋在瓜沙任務進展不順利。

所幸,曹元忠是真心要歸附中原,又有曹元恭等重要文武支持,這才平息了反對聲音。不過,耽擱的那麼多時間,也完美地錯過了夾擊的時機,等整頓好的數千歸義軍東進時,漢軍已兵圍肅州。

雖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但發生在歸義軍的波折,傳入東京,還是讓劉皇帝甚爲不滿。在他看來,這就是三心二意、首鼠兩端的表現。

也就是曹元忠前後表現始終如一,否則來自皇帝的大棒早就打下去了。此時,聽柴榮的建議,劉皇帝也同意了,目前河西局面,還是以穩定爲主。

只不過,心中已然下定了決心。原本,他是不打算對歸義軍與曹氏進行太大的動作,但現在,在劉皇帝的計劃中,歸義軍必須全面拆分整頓,曹氏及瓜沙政權的主要家族,悉數內遷!

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81章 廝殺漢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95章 遼帝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148章 教誨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465章 遼奸第465章 遼奸第313章 日常第16章 態度迥異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93章 升遷第1693章 安西王第465章 遼奸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345章 剝削者第1779章 四王畢第74章 萬歲呼聲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1章 大典日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052章 回京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62章 兵事第159章 亂情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81章 瓊林苑內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00章 禦敵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44章 箇中弊端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4章 外戚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69章 禍事了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72章 磁州賊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364章 沉默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12章 整風第176章 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