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

bookmark

萬歲殿內,劉皇帝以一個鬆弛的姿態站着,手裡拿着一小碗冒着熱汽的八寶粥,湯匙慢條斯理地舀動着,不過目光仍舊落在那張慕容彥超獻上來的洛陽城圖。

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僅此一張藍圖,哪怕再是宏偉,磅礴大氣,也無法勾起他的興趣了。在大漢建國這二十年來,得益於秩序治安,洛陽城自然得到極大的恢復與發展。

數百年隋唐帝都的底蘊擺在那裡,雖然在政治經濟上遠遠比不上開封,但其地位卻是無可置疑的,是當今大漢唯一的別都。除了開國之初的那一兩年,歷任西京留守,都是重臣能吏。

雖然自中唐以來,洛陽也是幾經戰火,但基本保全完整,暮氣與蕭條,也是因爲時局的原因。在滕郡公王晏在任時,對洛陽進行過一次動靜不小的修繕,然而,也只是一些縫縫補補,沒有朝廷的支持,僅靠西京留臺的那些財稅,根本無法支撐對整個洛陽城的刷新。

慕容彥超不只是獻上了一張規劃圖,還包括一套修築方案,並根據當年開封擴建大修的情況,做了初步預算。

慕容皇叔顯然是個喜奇觀,也好大氣的人,原本他是準備建議劉皇帝直接把舊城拆了,重新起建一座全新的大漢洛陽城。

然而,後來發現代價太大,營造成本是一方面,還牽扯到在洛陽紮根的上上下下的利益。同時,也因爲他手下的那幹建築人才提出,想要在宮室都邑的壯麗規模上超過舊城,很難,隋唐洛陽城堪稱是華夏建築史上的一個巔峰之作。

如果不計代價,倒也使之如史籍中所描述的那般,更加華麗壯美,但劉皇帝這邊就第一個通不過。因而,慕容彥超最終的建議,還是對於洛陽舊城在原本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翻新,使其恢復往日的榮光,同時也注入大漢風華。

即便如此,工程量仍舊不小。當然,重點也並不在洛陽的修建上,而是修建的目的,遷都。

就在幾日前,劉皇帝頭一次正式下詔,就遷都之事,讓朝臣們討論,結果嘛,自是在朝中引起了震盪,掀起了一場風波,上下議論紛紛。

除了少數人表示贊同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明確表示反對,用的理由不外乎幾點。一,東京久爲京師,都邑不可輕遷;二,開封興榮,洛陽廢舊,不可舍新而求舊;三,洛陽物產遠遜於中,不足支撐大都;四,其地偏遠,都之將加大朝廷漕運壓力......

反對遷都的原因能說出一大堆,且有理有據,但給劉皇帝的感覺,就是他的臣子們,就是捨不得開封的繁榮,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公卿功臣。在劉皇帝看來,很多公卿大臣,在東京以及中原地區,根基已深,遷都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利益,這纔是他們反對的真正原因。

而支持遷都的少數人中,真正以國家大局爲念,體會劉皇帝用意的,則更少了。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利益牽涉不大,爲了迎合劉皇帝的想法,而發表贊同的意見。

像魏仁溥等重臣,倒是沒有發表看法,他們也不好輕易發表看法。尤其是魏仁溥,在這種情況下,作爲首相,最終與劉皇帝想法相左,那不只影響君臣之間的關係,還可能牽動朝局。

劉皇帝想要遷都最重要的原因,也只有那關鍵的一條,無險可守。開封地處中原腹地,固然有其得天獨厚的地方,但也是一馬平川,而黃河並不能作爲一條牢固的防禦天險,哪怕如今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已經很小了。

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已經有人提出類似的觀點了。話是有道理,然而劉皇帝所考慮的,是大漢帝國不可能永遠像眼下這般強盛,總有起伏衰落之時,而倘若國家遇到危機之時,一個形勝險固的都城,處境必然尷尬。

同時,這麼多年來,爲了拱衛東京,在近畿及大河南北,朝廷布置了太多軍隊,這既不合理,也給朝廷增加了負擔。並且這還不得不爲之,因爲京師的安全,是必須得保證的,不論是亂世還是治世。

而如欲遷都,基本沒有其他選擇了,唯有洛陽,現今天下,符合那“三要素”的,也只有伊洛地區了。

考樑、唐、晉三代,都邑之選,也是在開封、洛陽二者擇一。開封是朱溫起家的根據地,以之爲都是自然的事;李存勖建立後唐,是爲繼承大唐,長安殘破,龍氣已散,都舊京洛陽更可以理解;石敬瑭代後唐,後來遷都開封,理由也顯然,爲錢糧供給朝廷,也爲就近掌控中原以及河北地區。

有一說一,在三代時期,南方諸國隔絕,北方藩鎮林立,又有契丹爲患。不管從政治還是經濟上考量,開封都是更適合的都城,而軍事防禦上的缺陷,也由那數量衆多、實力強大的中央禁軍給彌補了,並且在調動兵馬,出征討伐上反而擁有極大的便利。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立非常之都。然而,如今國家一統了,帝國強大了,除了契丹之外,四夷臣服了,從表面上來看,開封爲都的缺陷再度被縮小了,在這種情況下,劉皇帝心中卻越覺彆扭了。

不用否認,來自記憶深處的印象,開封就是不適合爲都,而北宋王朝的下場則更讓他引以爲戒。

但是,過了這麼多年,再度考慮起這個事情,並開始落實之時,劉皇帝的心思又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仔細對比,洛陽確實居天下之中,形勢理氣,悉數具備,完全有資格作爲大漢的帝都。但是,這個居中,關右之地,相對過去,已然徹底沒落了,暨而影響到洛陽。而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東移南移又是個客觀的事實,並且經過唐末亂世得到了加速,劉皇帝對開封的建設更是一個象徵,都洛陽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逆流而行。

而洛陽所具備的地理上的優勢,有的時候換個角度想想,說服力也並不強。劉皇帝是讀史的,通過歷史經驗教訓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帝國衰落了,再險固的地勢也難以得保,千百年來,洛陽在戰亂中被蹂躪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而劉皇帝在開封待了這麼多年,總歸是有深厚感情的,又花費了那麼多的時間、錢糧來發展,再考慮到遷都所牽涉到的上上下下的利益關係,則更添幾分遲疑了。

同時,如果遷都洛陽,東京的各階層自然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同時洛陽也一樣。畢竟遷都,可不只是簡單地把朝廷遷移到過去就行了的。

而洛陽那邊,二十年下來,也形成了其固有的利益階層,都洛陽,對其固然是件好事,畢竟代表着政治地位的提升,同時,也會遭受到嚴重的衝擊。

朝廷定都開封,都時感方方面面的壓力,等到洛陽,漕運距離再度拉長,要維持洛陽的供給,那壓力的增大必然是顯著的。

同時,還不得不考慮,一旦關東漕運受阻,那洛陽就安全了嗎?

思來想去,劉皇帝內心的矛盾實難爲外人道。顯然,這個都難遷,不是難在上上下下的阻力,而是難在劉皇帝的心理。

遷都與否,到最後,還是得看劉皇帝個人意願,別人的建議,可以聽,但不重要,也不起決定作用。

第96章 壽春城內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1769章 影響力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59章 還朝第77章 嚇人第174章 帝崩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65章 君臣相宜第30章 湖湘之治第1765章 三郡公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21章 登乾元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80章 賞功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407章 麻煩第227章 延州事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89章 談話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3章 取士不公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67章 遺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87章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90章 關右節度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2章 父母兄弟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395章 大商人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64章 監國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40章 定論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309章 衡釀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61章 晉陽來人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4章 苦難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76章 去鄴都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295章 難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07章 殿試第28章 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