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梁山濼

梁山泊在大漢官方書寫爲“梁山濼”,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到開寶五年,也就二十來個年頭,也是緣於這二十多年間,黃河的幾次決口,氾濫河水,侵襲州縣,最終與當地的張澤泊、鉅野陂相連,環繞樑山,形成一片大水泊,匯流汶水,東入濟水。

因此,此時的梁山泊,水域面積還不算太廣闊,港汊雖多,但距離方圓八百里水泊,也還有不小的距離。

並且,這也非完全自然形成的水泊,如果是那樣,水域每擴大一次,就代表着一次水患。就像王樸在楚州搞的洪澤陂一樣,梁山泊也經過官府的開闢,只是不像楚州那邊動靜大罷了。

不過,不一樣的水泊,卻是類似的風景,山水相連,清波盪漾,一望無際,蘆葦接天。風清日朗的天氣,泛舟於陂內,眼觀四面無限風光,也確實是一種享受。

劉皇帝出遊,乘的自然不是扁舟小船,直接調了一艘龍舟,前後皆有水師護衛,同時爲了安全,也是沿岸行船。

“好山好水好地方吶!”佇立龍舟樓上,望着水中不時遊過的魚類,劉皇帝說道:“一條大澤,不知能養活多少人啊!”

隨侍在劉皇帝身旁,是一名青年官員,樣貌風度出衆,張去華,乾祐時代最後一名狀元。張去華此人,算得上是年少成名,最後又高中狀元,然而若論及仕途,卻顯得有些“坎坷”了。

和他同科如趙匡義、呂端,如今都已經職掌州部,而他到如今還是一名崇政郎。入仕的這些中,他在軍器監主簿的位置上苦苦熬的三年,方纔得到晉升。很多侍候,錯過的三年,影響卻顯然不只三年,也就是劉皇帝還記得他這個當年有個賞識的才俊,方纔將之拔爲崇政郎。

然而,在崇政殿任職,真正爲人所羨慕的,只有學士以上的那四個職位,至於郎官,也只是看起來離皇帝近罷了,事實上則是,很少說得上話。

張去華特殊的地方就在於,與皇帝的交集相對多些,此番出巡,帶了兩名崇政郎,其一是邢公郭威的小兒子郭儀,其二就是張去華。顯然,對於這個才氣逼人的狀元,劉皇帝還是有些興趣的。

而對自己這些年的仕途經歷,張去華自然也是有所反思的,說到底,還是自負孤傲的性格惹得麻煩。如果是在開國初年,朝中人才匱乏,或許特立獨行是傳播名聲,吸引皇帝注意力的一種方式,那麼在劉皇帝統治中期,這種傲慢只會令其厭惡。

而有了這麼多年的教訓,張去華的棱角也磨得差不多了,比起當年,可謙虛太多了。否則,以狀元之尊,在軍器監主簿這種八品芝麻小官的位置上待整整三年,張去華早就受不了辭官了。

要知道,張去華已經年近三旬,就大漢整體環境而言,混到如今的職位,也不算太差,但也要看起點。他張去華,可年方十八,就能上達天聽的少年才俊啊。

此時,侍候在御前,聽到劉皇帝之問,雖然不是直接向他垂詢,張去華也主動說道:“梁山泊周遭,共五縣,鉅野、鄆城、中都、壽張、須城,根據開寶三年所計,五縣人口共計38493戶,238656人!其中依此泊生計者,四又其一!”

“這樣算下來,才六萬人?”劉皇帝嘀咕道。

“正是!”

指着湖泊中翻騰的魚蝦,劉皇帝說道:“朕看此澤,若得開發良好,養民二十萬,當不成問題吧!”

“得益於這些年官府對周邊水利的建設,再加大河水文改善,梁山泊周遭人煙,確實日漸稠密!根據當地官府的記錄,當地漁民,僅靠此泊,便得足食,周邊土地肥沃,若繼續墾殖,還可得大量耕地!”張去華道。

說着,拱手向劉皇帝請示:“陛下,是否發文,將聖意傳達五縣?”

看了他一眼,劉皇帝搖了搖頭:“地涉鄆、濟二州,互不管轄,此事,還得由道府出面。這樣,你將此事記下,到了歷城,傳達與河南道!”

“是!”

“你給朕說說這梁山泊的情況!”劉皇帝來了興致,問張去華。

“是!”張去華顯然是做個功課的,沒有一點磕絆,從容敘來:“梁山泊初形成於前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水東侵河南諸州,匯繞於梁山周圍,會汶水注入濟水。

乾祐四年,滑州再度決口,水淹州縣,此泊水域擴大。後朝廷降制,鄆、濟二州發民力,開拓溝渠,疏通河道,以固水澤。

到如今,梁山泊方圓五百餘里,南接五丈河,北連濟水,東北匯汶水,東南注桓溝直達淮泗。河南每歲漕糧,悉走此過,可謂四面通衢,堪爲寶地!”

“桓溝!”劉皇帝呢喃了一句。

張去華道:“桓溝原名爲桓公溝,乃是東晉年間,桓溫第三次北伐時期,發軍民開掘,以輸軍資,後用於民間。”

“還有這樣一段淵源,難怪覺得熟悉!”劉皇帝輕笑道:“朕若沒記錯,桓溫第三次北伐,是失敗了的吧!”

對劉皇帝跳躍的思維,張去華有些跟不上,應道:“正是,桓溫爲慕容垂大敗於枋頭,晉軍幾乎覆沒!”

這便是讀書人了,知道的雖多,對於軍事也只看浮面,卻不明其理,劉皇帝說道:“桓溫可不是敗於枋頭!”

張去華一愣,他也只是粗略覽過,未曾細察,既然不是敗於枋頭,爲何叫枋頭之戰?

在他還是思索間,劉皇帝的注意力又回到水泊了,嘴裡呢喃道:“如此青山綠水,最終湮滅,實在可惜啊!”

“那便是梁山嗎?”劉承祐突然指着北面的一片山林問道。

隔得甚遠,根本難窺清其貌,但能望見些輪廓,張去華跟着望了望,答道:“正是!”

“梁山之上,當有人家吧!”劉承祐道。

“臣查過縣誌,梁山共有十村三莊,近兩千戶人口!”張去華敏捷地應道。

笑了笑,劉皇帝道:“山上應當沒有什麼聚義堂吧!”

開了句玩笑,劉承祐這回認真地打量着張去華,說道:“這麼多年下來,鬱郁不得志,可曾埋怨?”

迎着劉皇帝那少見的溫和目光,張去華愣了愣神,微低頭答道:“臣怨過!”

這個回答,倒令劉皇帝感到驚異,莫非此人又要特立高標了?不過,緊跟着的話,讓劉皇帝露出了笑容。

“臣年少輕狂,自傲孤高,以爲出類拔萃,因而蔑視薄職,卻不明陛下培養磨鍊之心。如今方知,若連繁瑣微末小事都不能處置妥當,何談肩負重任,典事爲政治民......”

從張去華的話裡,可以聽出,此人仍未改其志,骨子裡還有一股傲氣,只是明顯踏實了許多。劉皇帝說道:“能明白這個道理,這些年在東京倒也沒白待!”

“與你同科的進士,多已在外爲官,職高者甚至州部。朕看你對州縣民生政事,是侃侃而談,言之有務,你可曾想到地方任職?”劉皇帝問。

聞之,頓時兩眼一亮。劉皇帝的用人,張去華也算清楚了,如果一直在京爲官,那麼上限不高,蹉跎下去,可能永遠只是這麼個所謂京官。

自然的動心的,不過注意道劉皇帝眼神,還是按捺住了那股衝動,拱手應道:“臣聽陛下旨意行事!”

“哈哈......”

雖然沒有直接答覆他,但大笑聲已然表明了態度。

“官家,說好了出遊泛舟,怎麼又談起國務政事了!”笑聲引來的符惠妃,美婦人娉婷而來,嗔怪地看着他。

“不談了!”見狀,劉皇帝示意了夏,而後握着她柔軟的手,道:“陪你們嬉戲去!”

此番陪劉皇帝泛舟的,是惠妃母子女。

“劉曙還等着你陪他釣魚呢!”小符說道。

“尚在行舟,釣什麼魚,晚點我帶他去登山!”劉皇帝道。

“登什麼山?”

“梁山!”

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75章 軍略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72章 磁州賊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57章 國滅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284章 虛了第84章 示警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40章 荒唐太子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9章 武夫第40章 荒唐太子第56章 是非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20章 折家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85章 安心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450章 落幕第273 王晏鎮洛第78章 滄州府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1章 西巡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82章 矛盾第444章 揣測者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51章 林邑國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45章 中秋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36章 虒亭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12章 方略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77章 耶律妃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456章 遺澤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78章 會獵第1765章 三郡公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348章 老皇帝第93章 噩耗連連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