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

bookmark

在白水濼,劉皇帝與耶律璟的會見,前後足足持續了十天。在這十天之內,雙方之間由針鋒相對,到警惕戒備,再到逐步緩和,及至表面放下戒心,融洽交流。

不過,其中超過半數的時間,都是在打獵中度過的,卻也不負“會獵”的名義。劉皇帝從頭到尾,只發了一箭,並一箭中的,射殺了一頭鹿,討得個吉兆,便收弓了。

而其餘時間,交流活動也逐漸豐富,縱情飲酒吃肉,欣賞各自民族歌舞,觀看騎術、射術、摔跤、角鬥等項目比賽......

一直到九月十五日,雙方皇帝都盡興了,方纔考慮結束此次會見的事宜,雖然,這次會見,除了滿足劉皇帝與耶律璟對對方的一些好奇心理外,並沒有達成什麼實質的協議與約定。

至於兩國之間的關係,在歌舞昇平之下,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因爲各自表露出的態度,逐漸走向惡化。十年的和平相處,對於大漢而言,可已經夠長了。

而這次會見,最終以一種見血的方式結束了,辭別之前,由耶律璟提出的,雙方各揀將士,進行一場實戰拼殺。對此,劉皇帝沒有怯戰迴避的道理,直接同意了,由楊延昭帶領此前隨獵的五百精騎,與遼軍廝殺。

那是場人數相當的正面對決,雙方千騎,於方圓五里的戰場內,遊弋奔馳,試探纏鬥,檢驗着各自軍隊的戰鬥能力。

這也是場勢均力敵的交鋒,耶律璟派出的,也是其殿帳親軍中的精銳,士卒、裝備、馬匹皆屬優良。

遼軍的優勢很明顯,在於精煉的騎射,在於剽悍的馬上廝殺技巧,在於那近乎融入本能的遊獵合擊戰術。

當然,如果想要憑藉這些,就擊敗大漢費盡心思培養出來的精騎,也是不可能的。大漢的騎兵,同樣訓練有素,騎兵的戰術戰法也早已成體系。

並且,大漢發揮出自身的優勢之時,呈現出的效果也是相當顯著。比如騎弩的使用,這簡直是近戰利器,任你馬上技巧再高超,靠近了一通攢射,也得躺屍。

在吃過虧之後,參戰的遼騎就再不敢輕易與漢騎近戰,轉行遊鬥糾纏......

那一場對陣,在試驗過戰術戰法,試探過戰力之後,雙方都選擇了點到爲止。遼軍傷亡近百,漢騎也超過八十,勉強稱得上半斤八兩。

只是結束之後,耶律璟臉色有些難看,他沒想到,在同等兵力下,他的大遼精騎,竟然無法壓制漢騎,反而承受了更多的傷亡。

這一點,令他有些難以接受,漢軍的進步,實在有些出乎人的想象,要知道,當初北伐之時,在各種不利條件下,遼騎對漢騎的作戰,還是佔據上風的......

事後,趙匡胤提出,這次交鋒,暴露了我軍的戰法,怕會引起遼軍的警惕,進行鍼對性的改善應對。

對此,劉皇帝表示同意,卻看得很開。事分兩面,固然暴露了自身一些底細,但同樣的,也試探出了遼軍的狀況,檢驗了大漢騎兵建設的成果。

同時,相比於遼國,大漢的底牌太多了,底蘊太深厚,而最大的優勢,還不是那些戰術戰法以及強弓硬弩。

到如今,相對遼國,大漢充足的國力,海量的人口,完善動員體系......這些纔是劉皇帝睥睨一切,穩操勝券的底氣。

會面結束,各自散去,喧鬧一時的白水濼再度恢復了往日的景象。南北兩帝的見面,對當地胡漢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尤其耽誤了他們對過冬的準備。

軍甲散去,刀光消彌,南來北往的商旅再度集聚,爆發了一場交易熱潮,在那熱烈的氛圍之中,少有人能注意到那場演武性質的戰鬥爲塞北草原增添的血色。

見到漢遼皇帝賓主盡歡,更多從兩國和平中得利的人,或許還期盼着,未來兩國關係能夠更加和諧融洽,邊境能夠更加安寧,他們的安危生計也能夠更有保障。

但顯然,那是不可能的。劉皇帝或許還沒注意到,雖然漢遼和平只十年,但大部分的官民已然安於現狀。

倘若,他再度發起一場龐大的北伐戰爭,與十年前相比,是難以得到當年那種程度的民氣加成了。未來的戰爭,或許不再是爲了雪恥,爲了尊嚴,爲了收復關山,更能體現的,反而是皇帝的野望,朝廷的遠略,有志者的進取......

耶律璟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北返,劉皇帝並不關心,他只是平穩如常,結束了在山陽的巡視,轉而西向,開啓巡狩西北的旅程。

西巡的路線,基本順着長城,走漢遼交界地帶,地處高原,滿目山岩溝壑,交通崎嶇,又值秋末冬初之際,行路比起此前,可要艱難得多。

不得不說,對於養尊處優已久的劉皇帝而言,這也是一種煎熬了。當然,這點辛苦,並不影響劉皇帝巡狩的熱情。

第一站勝州,大約三百里的路程,大隊行軍,哪怕車馬甚多,但礙於惡劣的交通條件,也花了整整十二日的時間。

等抵達河套北端的豐州時,已然進入十月上旬的了。冬季的塞北,寒風肆掠,這該是劉皇帝這輩子駕臨最北的地方了,雖然只是初冬,但那肅殺的天氣,還是讓劉皇帝體會到了這北方氣候的惡劣。

可以坦白地說,劉皇帝有點受不了這天氣,除非必要,大部分時間都躲在鑾駕內,然而,即便沒有吹多少風,嘴皮子也皸裂開了。

嘴脣是別樣的紅,深沉的紅,擦了些藥膏,更顯得潤,不過,這“紅潤”背後的難受,只有劉皇帝自己體會了。轉道巡視西北,並不是他一開始的計劃,而是在入山陽後,放才起的心思,這種臨時起意,苦的可不只是劉皇帝一人。

隨行文武以及護駕的將士,無不添衣加襖,在這方面,行營準備還是很充足的,在山陽時,還臨時採購了一批羊毛、皮貨。

不過,即便如此,艱難的旅程,惡劣的天氣,都使得行營中,生出些怨言。軍隊尚好,紀律嚴密,管控嚴格,有怨言也只敢憋在心裡。

但是,那些過慣了中原安逸生活,在這條件簡陋的苦寒之地,可就完全是受罪了。其中有隨行的貴族、官吏,抱怨艱苦,刻意拖延,耽擱行程。

看到這樣的情形,聽到這樣的聲音,劉皇帝的脾氣自然也來了,直接命令張德鈞把那些滿嘴怨言,影響行營氣氛的人全給抓了起來。

其中有少許的官吏,更多的還是貴族子弟,對此劉皇帝的脾氣直接化作戾氣,下令把那些人集中起來,用繩索捆着,讓他們徒步趕路。

既然有怨言,那就不妨再大點,吃不了苦,那就讓你吃足!在這種環境中,在這種氣氛中,劉皇帝性情中的少許暴虐也是體現出來了。

透析其心理,最直觀的寫照就是,朕都還沒叫苦叫累,你們這些做臣子的,倒開始抱怨起來了,到底是在抱怨天氣,抱怨道路,還是抱怨朕這個皇帝?

原本,劉皇帝還想做得更狠一些,讓那些人到黃河裡去遊一圈,還是在太子劉暘的勸阻下,收了此心思。

同時,此次犯在劉皇帝手裡,還有九皇子劉曙,這小子從小就表現出貪圖享樂的性子,也沒怎麼吃過苦,又多受其母符惠妃的寵愛,哪裡經受得住這種陣仗。

拖沓着不願趕路,哭叫着要回洛陽,劉皇帝一生氣,便讓他哭得越歡了。雖然沒有繩縛徒步,但賞了十鞭子,侍衛踟躇,不敢動手,還是劉皇帝親自抽了十鞭子,打得劉曙嗷嗷直叫,連連討饒。

事實上,劉皇帝還是留了力的,否則,結結實實十鞭子下去,劉曙那十四歲的身板,想要扛住,也是十分困難的。

而經過這場風波之後,整個行營,再無人敢有怨言。

第456章 遺澤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69章 禍事了第53章 交代後事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38章 爭執第41章 小風波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304章 楚州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30章 湖湘之治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324章 交代第39章 長沙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13章 日常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12章 大朝會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75章 西北邊報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216章 馬政第70章 同州之戰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484章 不對勁!第297章 心虛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06章 敲打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78章 火油彈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8章 侯益第239章 進退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348章 老皇帝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38章 回宮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28章 皇子戍邊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23章 老臣凋零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29章 請纓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714章 百姓苦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章 乾祐滅佛第92章 金陵冬寒第29章 請纓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720章 靜默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456章 遺澤第137章 整編事第76章 視察第1811章 歸來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