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

bookmark

豐州,毫無疑問,乃是當下大漢最北端的城邑,天德軍的駐所。天德軍,是個具備歷史底蘊的軍號,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是中唐時期北疆的重要軍事機構,是維護區域安定的基石。

當然,隨着大唐日漸沒落,像這種過於僻遠的邊陲,基本處於被遺忘的狀態,直至拋棄。後來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取,爲了加強控制,整體東遷,從屬於中原的天德軍也就淪爲歷史。

直到劉皇帝北伐,李萬超西進,一舉奪取舊地,經營了五年後,又複名天德軍,既是爲紀念前人,也是爲激勵後人。

遼國勢力收縮之後,遼國的天德軍也未撤置,復更名爲應天軍,在前套的夾山之間,有座雲內城,便是遼應天軍的駐所,屯兵千人,就近監視着豐勝地區漢軍的情況與動向。

而大漢在豐州的駐軍,早幾年,還維持着五千步騎的數量,後來看遼國比較安分,調整戍防之後,逐漸削減到如今的兩千卒。當然,雖然只兩千卒,爲了在此地維持這支邊軍,朝廷所要耗費的錢糧也是成倍來算的。

豐州城,在河北岸,也是在舊址上重新建立起來的,雖然過去十年了,但發展完全談不上好,黃土壘成的小城,郭長不過二三裡,簡陋得緊,人稱“土城子”,與大漢其他城池相比,只能算是個棲息地。而行營抵達,人多勢衆,這座邊塞小城,則更顯“侷促”了。

自重建以來,豐州城大概就沒有像如今這樣熱鬧過,被喧鬧所包圍着。行營之至,最先做的,自然是安營紮寨,隨駕將士,對此也多顯積極。

御營之中,一隊衛士,賣力地從馬車上拆卸着營帳等事務,周邊都是類似的景象,一副熱火朝天的場面。

“總算到州城了,這回,能夠歇一陣了吧!”其中一名衛士嚷嚷道。

“就這天氣,哪裡還能繼續走!”另外一人,指着頭頂略顯昏暗的天空。

“可別下雨,不然還有得熬了!”

“最怕莫過於雨雪交加了!”

“這北邊的風,當真凜冽,這才初冬,刮臉上,就跟刀子一樣!”

“我是在燕山道戍值過的,原以爲夠冷了,每曾想這邊還要厲害!”

“......”

他們這一路走來,也是吃盡了苦頭,很多人都在議論,當年九原侯李萬超,是怎麼那般順利西進,收復勝豐之地的。當然,氣候的差別,還是明顯的。

“都給我閉嘴!”議論聲中,領頭的隊長,似乎是聽得惱火了,怒視手下這幹衛士:“爾等若是想學那些受罰的人一樣,也給捆着徒步?”

隊長這一發話,霎時間就閉嘴了,不是隊長有威勢多足,而是“榜樣”在前,足夠醒目。前幾日那些受罰的人,有體弱的直接凍倒了,據說還死了一個。

他們這些人,屬於大內侍衛,各方面素質都是極強,卻也沒有誰想去體驗一遭的。他們之中,也不乏出身特殊的,但是在大內侍衛這個本就特殊的羣體中,又屬尋常了。

“參見將軍!”楊延昭帶着兩名衛士走了過來,似乎在巡視,這隊衛士當即放下手中的東西行禮。

楊延昭身上掛着個遊擊將軍的散職,此前在會獵之中也表現出衆,得了劉皇帝的犒賞,如今就在御營當值。雖然年輕,但都清楚,出身既好,還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前途無量,這些大內衛士,也不敢無禮。

楊延昭也沒有廢話,直接吩咐道:“你們一隊,暫且放下手中事務,去輜重營那裡領五車柴炭!”

“是!”沒有任何疑問,隊長當即應道。

對於他們的反應,楊延昭心中不免感慨,大內衛士的素質,確實高,難怪有傳言說,大漢最精銳的將士,都在大內軍中。

吩咐完,楊延昭扭身便走,還要去安排協調飲水的事情。他這個御營軍官,可不是站崗侍衛就行了的,雜七雜八的事情一大堆。相較之下,只管領軍廝殺作戰,倒是最簡單痛快的事了。

在行營進行安置工程時,劉皇帝則進行着他對豐州的第一次視察,天德軍的情況,已然有過了解,天德軍使也有過接見。雖然更重視軍事,但對於這個邊州,同樣感興趣。

“豐州刺史臣馮廣,恭迎聖駕!”豐州那看着都可憐的土城垣前,四十多歲的刺史馮廣,帶着寥寥幾名僚屬,叩拜於鑾駕前。

“平身!”劉皇帝沉穩的聲音透過鑾駕傳出。

“謝陛下!”聽着那熟悉的有如九天之上飄來的聲音,刺史鬆了口氣,趕忙拜謝。

馮廣是見過皇帝的,乃是劉皇帝當年親自召見的那批知縣、縣令中的一員,而他則被授豐州刺史之職,一干就是幾年了。

在大漢當下的官制,知州與刺史的區別,在於授官方式的不同,知某州,知某縣,乃是由中央朝廷委派,授予知某州縣事的職權,基本都是朝官外派,屬於朝廷的“嫡系”。

而刺史、縣令,則是朝官外派之外,其餘吏職升遷,包括過去藩鎮尚存時,由地方節度、觀察、防禦等委派的官吏。

知州、知縣實際上是一種用官制度,只是劉皇帝強化中央集權,加強朝廷對地方掌控的一種手段罷了,而在實現這個目的十多年下來,已然逐漸成爲了官職的代稱。

並且,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在地方官員之中有條鄙視鏈,知州鄙視刺史,知縣鄙視縣令,爲何,就因爲前者是朝官出身,是天子親授,代表朝廷,代表皇帝,很多人還有專奏密奏之權。

對於這些現象,劉皇帝心中是有數的,已然有意進一步整改,使知州、刺史職權地位得一統一,也繼續減少官制上的混亂。

而豐州刺史馮廣呢,就屬於“被鄙視者”的崛起。簾幕揭開,劉皇帝裹在厚實的絨袍下,在喦脫的攙扶下,走出車駕。

腳下的土地,冰冷且堅硬。劉皇帝看了看豐州城,又觀察了下迎駕的馮廣等豐州官吏,完全可以用淒涼寥落來形容。

目光落在躬身垂首的馮廣身上,一身舊官袍,鼓鼓囊囊的,裡面塞的不知是棉絮還是其他什麼保暖的東西。見到他這副形象,劉皇帝便心生好感,第一印象,這是個清官。

“馮廣啊,朕記得你!”目光在城郭與官吏身上掃了幾圈後,劉皇帝終於嘆道:“都說邊疆苦寒,朕今日始窺其貌,若非親眼得見,可能想象,大漢的五品刺史,竟是這等形象。守備北疆的將士戍卒們辛苦,你們這些忠於牧守的官員,同樣不容易啊!”

馮廣佇立在冷風中,聽到劉皇帝這番話,眼眶頓時就紅了,拱手再拜:“得陛下此言,臣等再無他想,今生足矣!”

從馮廣哽咽的語氣中,劉皇帝就能感受到他在豐州任上的辛酸與苦楚。擡眼望着城門上滿帶風霜的“豐州”二字,劉皇帝嘆了口氣,說:“帶朕進城看看吧!”

“臣失態了!”馮廣抹了把眼睛,請罪道。

“罷了!”

馮廣又道:“豐州簡陋,怠慢聖駕之處,還祈恕罪!”

“豐州之地乃是大漢的國土,豐州之民乃是朕的子民!”劉皇帝正對這簡陋的城郭,語氣堅定道。

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07章 殿試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6章 虒亭第418章 洗禮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6章 相形見絀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34章 東路軍第112章 兄弟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89章 破財贖罪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68章 撤了第151章 凋零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25章 李史合謀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88章 童謠第98章 山道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完結感言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1章 大典日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0章 如此處置第29章 請纓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79章 父子問對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480章 “新對策”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185章 賜宴第1811章 歸來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75章 西北邊報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32章 進宮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407章 麻煩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