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君臣密議

bookmark

當夜,劉皇帝並沒有留宿坤明殿,在與大符用了些晚膳之後,便回到崇政殿了。在京的臣僚們知道皇帝還京,都迫不及待地前來覲見,但都被拒絕了。

不過,其他人不見,趙普這個宰相可準備好了一大批奏件,要呈稟劉皇帝。特地在政事堂加班,其後果然得到了劉皇帝召見的通知。

“參見陛下!參見太子殿下!”崇政殿內,趙普見禮,太子劉暘也被劉皇帝叫來了。

“平身吧!”劉皇帝一臉的平和,示意二人坐下,對趙普道:“朕不在京的這段時間,趙卿領政,朝政運轉有序,內外有條不紊,事實證明,朕所託是人啊!”

聞言,趙普沉凝的眉角綻開,起身拱手,謙虛道:“多謝陛下信任!”

“坐下,不必如此拘束!”大概是長時間未見,多了些生疏,見他拘謹,劉皇帝笑容益顯溫和,道:“還沒進晚食吧!喦脫,吩咐尚膳局,備些熱食酒水!”

“是!”

“謝陛下!”趙普感到榮幸,皇帝這等關懷,朝中少有。

趙普呢,則適時地將劉皇帝不在期間,政事堂處置了一些要緊事務彙報了一下,劉皇帝呢,也不挑剔,認真地聽着。

事實上,趙普爲相,其經辦處置的政務,想要從中挑出差錯,還是有些困難的。過了一會兒,內侍們將準備好的酒菜擺上,君臣三人入席。

劉皇帝因爲已經用過膳,只是飲酒,同時問起他真正關心的事情:“北伐籌備事宜進展如何了?”

趙普在此事當然早有應對,聞問,從容答來:“回陛下,得詔旨後,臣便召集僚屬及相關衙司,着手安排。到目前爲止,財政司已然撥款五百萬緡,用以採購被服、帳篷、雨具等物資,兵部已緊急安排打造軍械,並於諸道武庫,向北調度。軍糧、草料等物資,也開始着手調運......”

聽趙普幹練的彙報,劉皇帝就下意識地感到舒心,一邊點着頭,一邊問道:“朕知道詔令略顯倉促,就沒有什麼問題與困難?”

聞問,趙普仍舊淡定一笑,應道:“問題自然還是有的!樞密院那邊,已然在着手出兵籌劃,然此次北伐,規模如何,動兵多少,尚未有定議。朝廷需要籌集調度多少軍需,也未明確,目前所籌備,多動用內外官倉儲備。

另外,供應大軍北伐,糧料器械轉運,少不了勞力,諸道州徵發多少壯丁徭役,還需細緻籌算。再加上,時值春耕,大量徵召壯丁,定會耽擱農時,也會引起民心不穩,因此尚未鋪開政令,大規模徵召......”

聽其解釋,劉皇帝頷首,問道:“一個月的時間,是不是太匆忙了?”

趙普搖了搖頭,說:“陛下,只要動兵,大舉徵發,是免不了的,對農事民事的影響,也避免不了,只是代價高低罷了。得益於朝廷長久以來的儲備制度,臣與計相仔細籌算過,以大漢全國如今倉廩所備,在滿足官民正常消耗的前提下,只要調度得當,足可供應三十萬大軍一年所耗!尤其在幽州、太原、大同等重鎮,更長期維持着上百萬石的糧食儲備......”

劉皇帝兩眼明顯一亮,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偏頭對太子劉暘道:“沒有這些家底,朕豈有大舉北伐的信心!”

“這也是陛下苦心經營十數的成果!”趙普說道。

“朕聽聞,北伐之事,在朝中頗有些反響啊!”劉皇帝又飲了口酒,悠悠然地說道:“朕臨還城前,才收到了宋琪的奏章,態度很明確,諫阻其事,他認爲,遼國局勢不明,倉促北伐,不看好出兵的前景......”

“人心若不定,思想若不統一,定然誤事,執行大略,更容易出現混亂。你是統馭諸部司院及道州府縣的宰相,很多事情都要靠你來操持,你又是什麼看法?”

劉皇帝的語氣很平淡,聽不出喜怒,趙普也難以從他臉上看出什麼,但面對垂詢,也不敢怠慢,只是將他自己的考慮和盤托出:

“陛下,宋相所慮,堪稱老成謀國,卻有些過慮。目前北方的局勢固然不夠明朗,然與此相比,還能有更有利於大漢的出兵時機嗎?縱然有,又需要等到何時?

薛汲國公在《三代史》中有一段話,臣記憶猶新: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關於發兵的代價,這一點也無需避及,只要北伐戰略不改,無論何時,兵馬、錢糧、徭役都當足備,流血傷亡更不可免。

今春備戰,固然影響農事,但於遼國而言,同樣會給他們帶去麻煩,並且比起大漢,他們的麻煩與困難會更大!

當年北伐之時,南北尚未混一,大漢都能以睥睨之勢,大破契丹,收復關山,而況於如今,大漢又多了十年的生聚。

因遼國之變而發兵,雖顯倉促,然對遼戰事的籌備,卻已開展多年,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因此,倉促也只是暫時的!

大漢前有南征之耗,調用兵馬、勞力、錢糧,卻也僅侷限於西南與湖廣!而遼國在前幾年,則同樣飽受西征之費!

綜上所述,臣以爲,值遼國帝位交替之際,不論其局勢發展如何,對大漢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出兵時機!”

看着侃侃而談的趙普,劉皇帝態度愈顯和藹,可以說,他的每一句話,都說在了劉皇帝的心坎上。當然,並不排除有刻意迎合的嫌疑。

“趙卿見解,深得朕心!”劉皇帝表示認可,卻又嘆道:“可惜,朝廷中有這等見解的人,還是太少了啊!”

趙普說道:“自前次北伐以來,整整十一年過去了,承平已久,如再度北伐,更需勞師遠征,動兵少則難以制敵,動兵過多則損費巨大,臣僚們有所顧慮,可以理解!”

“若事事顧慮,步步都憂心風險,那朕就走不到今日,大漢也沒有如今之盛!”劉皇帝冷冷道,讓劉暘與趙普都小心了些,筷子都不敢動了。

沉吟了片刻,劉皇帝道:“回京途中,朕收到了最新的消息,遼國那邊,新帝已立,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擁戴。遼國新主,看起來頗有手腕,很會收攬人心,倘若大漢再遷延下去,給足他時間,撫定國民之心,理順軍政事務,那麼今後,想要再北伐,付出的代價,只怕更大!”

聞之,趙普明顯感到意外:“如此之快?”

“因此,我們不能只顧及自身的困難,還要立足於全局,着眼於未來!”劉皇帝一臉慨然:“這纔多少年,就開始畏首畏尾的了,若再等個十年,只怕更加不願意進行北伐戰爭了!”

“陛下所慮甚是!”趙普說道。

“這樣,通知下去,明日朝會,三品以上公卿朝官及諸部司院主官進宮議事,朕要好好和他們談談!”劉皇帝吩咐着。

趙普應命。

劉皇帝又看向劉暘,吩咐着:“你明日,代朕到三衙禁軍中走一圈,檢閱將士,看看士氣如何,再代朕問一問,在京師待久了,還敢不敢上戰場,還願不願意爲大漢捨生忘死,還有沒有建功立業的志氣!”

“是!”

第133章 納了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25章 邢州事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323章 鬥法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76章 對策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96章 言官第125章 冬至宴第61章 淑妃病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41章 劉信遭貶第459章 挫折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31章 進軍令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3章 考校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46章 底層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287章第88章 秋後算賬(續)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26章 冬至宴2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87章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10章 坦白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90章 安東國王?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35章 室韋覆滅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98章 轉折點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22章 稱帝第497章 重拾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33章 西巡結束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30章 陳橋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317章 修法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章 不宜擴大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9章 公府密議第2章 王、鄭二公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67章 遺表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