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

bookmark

原本的出巡計劃,劉皇帝走過一遍河北,視察武清港後,該乘龍舟南下登萊上岸,然後巡視河南軍政民情。

不過,這個計劃,到武清之後也就告止了。一則在於,出了一趟海,體驗了一番海上風光,劉皇帝不願意再置自身於風險之中。

二則是北伐戰局的重大變化,遼東抵定,劉皇帝的心思徹底放在戰事上,鑾駕停駐燕山道,意欲就近,督促鞭策,也更方便就近支持北伐將士。

因此,沒有在武清港耽擱更長的時間,行營便拔寨起行,目的地幽州府。彷彿是個輪迴,幾番變化,到最後,就像十二年前那般,劉皇帝駕幸幽州,以督北伐。

趕了些路,於八月十五當天,抵達幽州城,雖顯折騰,卻也還能同幽州士民一起,過箇中秋。當然,也是戰事進入了一段緩和期,也帶給了劉皇帝過中秋的心情與興致。

不過終究是戰時,一切求簡,意思到位即可,劉皇帝只是命官府佈告幽州士民,表達皇帝對燕山臣民的祝願之情,同時放開戰時宵禁一夜。

至於燕山的官員職吏,如楚昭輔、宋雄等布政使司主要大吏在武清已經接見談過話了,至於幽州的其他官員,也只是簡單叫到一起,訓了一番話,讓他們親眼目睹天子尊顏,也就罷了。

說起來,曾經讓劉皇帝魂牽夢縈達十年的幽州城,但這還是劉皇帝這輩子第二次駕臨。整整十二年過去,幽州城的變化自然也是巨大的,即便是見多識廣的劉皇帝,也有種耳目一新之感。

城池還是那座城池,變化的,主要在人,在士農工商。事實證明,在城市的發展上,還得看漢人。

過去,因爲大漢早期的戰亂破壞,後來又處漢遼對峙一線,幽州城的發展,是受到了極大壓制的。

幽州還在燕藩治理下時,算上軍隊,其人口也不足十萬。然第一次北伐成功之後,正式歸治朝廷,周遭關防鞏固,邊患威脅大減,幽州就像解除了身上那道無形的枷鎖一般,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作爲燕山首府,在朝廷的扶持下,成爲北疆無可爭議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再加上地理交通上的優勢,都成爲了幽州的快速發展的基礎。

因此,劉皇帝再臨幽州,見到的是一片人煙稠密、商旅輻輳、百工興旺的繁榮景象。楚昭輔此前彙報過,到開寶八年初,幽州的常住人口,已然攀升至二十一萬餘衆,這已經恢復到當初在遼國統治下的巔峰階段,並且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當然,因爲北伐戰爭的緣故,此時的幽州,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相反,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大量的人財物力資源,都在官府的主導下朝着戰爭方面傾斜,也就造成了民間物資的缺乏。

最直觀的體現就在於糧米油鹽面肉布柴等生活物資價格的上浮,使得普通士民的日子有些難過,當然,有弊便有其利,市場的飢渴刺激了更多商賈前來,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想盡辦法,在有限的運力下,往幽州城輸送了很大一部分物資,滿足了幽州士民的生活需求。

這樣的繁榮,並不是楚昭輔等主政官員想看到的,大漢百姓的忍受能力是很強的,但終究是有限度的。半年可以,一年勉強,到第二年就得陷入蕭條了,等時間再久一些,百姓生計必然困苦維艱,民怨積攢到一定程度,就該出現騷動了......

而爲了支持這場浩大的北伐戰爭,朝廷不可能一邊維持着前線數十萬大軍的海量消耗,一面還保證後方百姓和諧安定的生活。

因此,主政的官員們,並不願意看到大漢長期保持着大規模戰爭的狀態,離戰場越近,官員們的憂慮就更重。

燕山道就是如此,即便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幽燕百姓有近半數的時間,都面臨着時局的動盪,承受着或輕或重的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是,已經習慣了近些年的好日子,百姓們有了慣性,對生活的期待也高了,承受能力比起當年也明顯下降了。若是真因戰爭回到當初動盪難安的日子裡,沒有人願意,如果是那樣,就得做好民怨沸騰的心理準備。

關於這些顧慮,楚昭輔是向劉皇帝提過的,不時對北伐有什麼異議,只是做個小心的提醒,如果劉皇帝真的關注戰爭時代下大漢百姓的生計,就不得不考慮到這些。

楚昭輔與趙普是從同一個幕府出來的官員,當初都受到了已故華陰侯(開寶元年追贈)劉詞的推薦,才幹見識自然是有的。

不過,也正是因爲有了遼東的戰績打底,北伐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楚昭輔方纔敢向劉皇帝進類似的建議。

否則,若是前方鏖戰正酣,局面未有突破,楚昭輔還真不敢向劉皇帝做這些“消極”的諫言,以免得一個軟弱迂腐的印象。

劉皇帝呢,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冷靜理性的,有過去發動那麼多場大型戰爭的經驗,又兼此番躬親視察,對於民生狀況有比較清晰的瞭解,而楚昭輔的諫言也不是有道理,他也聽進去了。

因此,在遼東初定的情況下,劉皇帝雖然仍有繼續進兵的想法,盡取東北,以徹底摧毀遼國的統治。但打心底,他也未嘗沒有一點就此罷手,結束這場戰爭的心思,只不過不明顯罷了。

這場漢遼大戰打到如今的程度,大漢是捷報頻傳,佔盡了便宜,遼國則左支右絀,頹勢明顯,即便劉皇帝不窮追猛打,遼國那邊就能甘休了嗎?

結束戰爭,不是看大漢這邊單方的意願就行了的。對遼國而言,遼東已失,各條戰線損兵折將超過二十萬,人口丁壯更難計其數,整個東北的形勢也是岌岌可危,漠北、漠南、西域同樣遭受戰爭侵襲。

如果以目前的形勢結束戰爭,那麼遼國損失是整個東北以及西域的領土,損失半數的人口以及軍隊,不說一朝回到解放前,至少被打回遊牧帝國的原形了。吃了這麼大的虧,哪裡能夠含羞忍辱?

站在耶律賢的立場,他這個皇帝,當了還不到一年,原本強盛龐大的大遼帝國,就落得這樣悲催悽慘的境遇,他又豈能忍氣吞聲。本就在皇位繼承上存在爭議的情況下,他的位置又豈能坐得穩。

另一方面,結束戰爭,再讓大漢休養個兩三年,屯糧練兵,消化勝利果實,從此番大戰的負面影響中緩過勁兒來,再度北伐之時,那恐怕就是真正的大舉出塞,直搗臨潢了。

漢遼之間的形勢發展到如今的階段,遼國的未來註定滑坡,這是大勢,如果沒有驚天動地的變故,遼國的結局是不會有什麼意外的。

沒辦法,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了,當一個統一的中原帝國崛起之時,配上一個強力的皇帝,就註定了遊牧勢力的衰落。而劉皇帝的大漢帝國,將會繼續證明這個歷史規律。

當然,到目前爲止,弭兵罷戰,只是劉皇帝一個微薄的意向罷了,甚至這個想法都只是偶然思之。

不管如何,大漢還遠沒有到無法支持的時候,過去積累的雄厚家底,讓他有足夠的本錢,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相較之下,如果大漢百姓都有生計壓力了,那遼國的那些部衆牧民,又是何等艱難,只怕是遭遇生存危機了。

這一點,通過一些情報,已經可窺其貌了。劉皇帝選擇發動這場戰爭的時間,對遼國太不友好了,其國內的農牧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秋冬之際,北方草原遼國統治下的部民會是怎樣的生存狀況,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而大漢,即便整個北方都因爲這場大戰,耽誤影響了生產耕作,但是還有整個東南,還有兩湖,還有川蜀。

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1章 小風波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9章 獨眠孤館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92章 劉銖案第408章 蠢兒子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384章 反響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273 王晏鎮洛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41章 探監第9章 鳳翔戰況第227章 席捲半島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5章 東歸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31章 鳴沙匪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77章 安陽之殤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252章 面聖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772章 處置第344章 打個賭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52章 巫宦之國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31章 功成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428章 用心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412章 二王第347章 割韭菜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87章 秋後算賬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63章 武德奏事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20章 折家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38章 賞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79章 大獲全勝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321章 矛盾第345章 剝削者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69章 兩面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