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三處餘音

bookmark

進入十月下旬,漢遼雙方之間已經處於實際上的停戰狀態,各條戰線,在深冬到來之前,都陷入沉寂。這場幾乎貫穿開寶八年全年的戰爭,也暫時告一段落。

遼軍在軍事上遭遇了徹底的挫敗,喪師丟地,國內也陷入難以挽救的動盪,幾乎崩潰,無力再戰。對遼帝而言,如何收拾國內的爛攤子,維持契丹對草原的統治地位,纔是最要緊的事,並且稍有不慎,那曾經輝煌的大遼帝國也要分崩離析了。

至於失敗的苦痛與恥辱,只能默默忍受着,如韓德讓之言,忍辱負重,砥礪前行,以期將來。只不過,韓德讓描繪的未來,是越發虛幻了。

大漢這邊,在這場曠日持久且糜費動員巨大的戰爭中,也有些筋疲力竭,縱有餘力,也難以再維持龐大的戰爭消耗,除非不顧現實矛盾與困難,繼續壓榨國內百姓,強行戰爭。

所幸,劉皇帝還聽得進勸,從太子、將帥到大臣那或隱晦或直白的諫言,爲其採納,方纔決定,暫掩兵鋒,彌兵休戰。

大規模的撤軍還民,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一山陽,一遼東,尤其是遼東,軍力最多時,有近四十萬人,這可比拿下遼東所獲得的人口都要多。

而在入冬之後二十餘日的時間內,在太子劉暘以及趙、高、曹、韓等文武的安排下,已從遼東撤還二十餘萬軍民,附之有大量的軍器輜重,爲此,行營轉運徵集了四百餘艘大小官、商海船,用以運輸。

最初,太子劉暘的建議,是留十萬軍隊駐守遼東,到十月中旬,再上奏,繼續削減留駐兵力,六萬步騎足矣,劉皇帝也同意了。

供養四十萬人與十萬人之間,是天差地別,而十萬軍與六萬軍之間,供饋代價差距同樣巨大,削減四萬人,自然再給朝廷減少不輕的負擔。

而劉皇帝這邊,在山陽境內待了十來日之後,也決定起駕返回幽州了。在此之前,由地李萬超、康延澤主持,山陽漢軍也陸續南撤,到如今,仍逗留於長城以北的漢軍,也只剩下不足三萬人。這三萬人中,除了三千宿衛之外,都是爲留守北疆準備的戍卒了。

當然,弭兵休戰是整體大局,但在局部地區,軍事行動仍未徹底結束,仍在進行中。自西向東,分爲三處。

其一,乃是西域戰場,作爲此番漢遼戰爭的補充部分,西域在這半年多的時間內也是風雲變幻,自郭進領軍西進,全據伊州、高昌之地後,西域就形成了三方爭霸的局面,並且一直僵持到如今。

遼軍殘部數千,在耶律敵烈與耶律沙的率領下,退守天山北部的輪臺、北廷地區,困守一隅,雖如冢中枯骨,卻依舊苦苦支撐着。

郭進以河西步騎爲主,輔以回鶻僕從,再有河西布政使盧多遜後勤支持,牢牢掌控住伊高地區,一度想要北上解決遼軍殘部,但受制與東進的黑汗軍隊,難以發動。

黑汗軍隊雖然東進,終於將焉耆、龜茲等古城拿下,但大概是當年在與遼國的西域爭霸中流了太多血,這一回也謹慎了許多。

三方互有其短,因而一直僵持至今,有小規模的試探交戰,但大規模的決戰,始終沒有爆發,都按捺着。

當然,還有一個看客,西域南部的于闐國,對於三方之間的戰爭,他們可不敢參與進來。雖然迫於黑汗王朝的侵略性,以及過去多年同大漢的交好以及歷史上的親近性,于闐國感情上傾向於大漢,但是,大漢看起來似乎也不是好惹的。因此,作壁上觀。

當然,西域維持着眼下的局勢,只因爲那不是大漢朝廷的重心所在,郭進所能倚仗的,也只是殘破的西域小半壁以及河西的一部分支持,就維持着局勢。

而可以想見的,一旦哪一天大漢的資源向西部傾斜,那看起來僵持平衡的局面,將會被輕易打破,只是看什麼時候劉皇帝的目光會投向西域。

除西域的低烈度戰爭之外,最受劉皇帝關注的,當然是北擊上京的那支軍隊了,出擊的人數不算多,加上從徵的奚族騎兵,也才兩萬軍,負責統率出擊的將領,乃是董遵誨。

但是,若真能如劉皇帝期待的那般,攻破上京,那可就是意外之喜了,那又將又是對遼國的一次重創,結果或將導致所謂的大遼王朝徹底名不副實,將其從帝制時代打回原形。

另外,更不值一提的,便是東海水師對高麗國的侵襲了,一個多月以來,郭廷渭對高麗西海岸發起了七次的登陸作戰,所獲頗豐,使得高麗沿岸城邑官民,不堪其擾。

不過,隨着冬季漸深,水師的作戰,也將進入尾聲,難以持續下去。當然,劉皇帝已批覆郭廷渭在濟州島建立水師基地的請奏,可以想見,在將來高麗國將長期處在大漢的陰影之下。

......

雲中府堂內,一文一武正坐着,乃是河東布政使石熙載與九原侯李萬超,二人皆是滿面春風地交談着,此前,二者在河東當然免不了打交道。

李萬超是老臣、老將,有是開國侯爵,在軍中資歷深厚,此番又有山陽之功,地位將更加牢靠。石熙載則是皇帝身邊走出去的大臣,主掌河東道的封疆大吏,有這兩年在河東任上的磨鍊,其整個人的氣質也有了極大轉變,比起當初的儒雅隨和,隱約間多了幾分威勢。

內侍的引導下,在燕子城以及山陽之戰中表現出彩的大將田仁朗走了進來,儀態畢恭畢敬的,對於常年於邊軍中打拼的田仁朗來說,專門受召覲見皇帝,這還是頭一遭。

這個舉動,顯然意味着什麼,田仁朗對此,既感激動,又有期待,同時還有幾分忐忑。不像十多年前,二三十歲甚至不到二十歲,就可以拼搏用武,功勳揚名,只要有所建樹,就可職拜高級將帥,授勳賜爵。

在如今的大漢軍政體制內,是越來越難往上爬了,而田仁朗已是不惑之年,若無此番北伐的機遇,建立功勞,他或許也只是大漢如砂礫一般多的中下級將校中的一員,未來前途有限。

所幸,他把握住了,並且在最後一場大戰中抓住了機會。否則,他也只能像大部分北伐將領一般,得些苦勞,添些資歷,活到戰後,受些錢糧賞賜罷了。

田仁朗入內,正在交談的兩個人頓時將注意力放到他身上,田仁朗也趕忙上前,以晚輩之禮,參見李萬超。

“田將軍免禮!”雖然對他並不熟悉,但對於因開寶北伐而名三軍的“二田”之一,李萬超仍舊抱以欣賞的眼光,一臉和煦應道。

“這是河東布政使石使君!”大概是見田仁朗不認識石熙載,李萬超還主動引見道。

聞之,田仁朗趕忙再度行禮,拜道:“見過使君!”

當下的大漢,任何一道布政使,在大漢的軍政體系之中,地位已經彰顯出來了,進則爲部司之首,乃至拜相,這種前途,比起他們這些將領,可要遠大得多。

當然,作爲將領,更容易通過軍功得爵,成爲軍功貴族中的一員,這也是文臣難以比擬的。這麼多年了,文臣封爵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很多還是因爲開國之功,得以晉升貴族。

“田將軍不必多禮!”石熙載的迴應也很謙和,起身道:“將軍此番聲振北疆,老夫在晉陽,都聽聞了,大漢又多一將星啊!”

“使君過譽了!”田仁朗有些意外,但還是不露張狂,低調應道:“末將只是一勇之夫,不敢當。”

“將軍不必過謙了!有此一戰,二田之名,已然遠揚,將軍如此虛懷若谷,未來可期啊!”石熙載道。

石熙載當然看得出來,皇帝有提拔田仁朗之心,也就不吝嗇一些好話。

第36章 西面來人第361章 “龍宮”第264章 孺魏王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35章 東歸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9章 武夫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55章 符氏姐妹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8章 侯益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237章 南口大戰6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93章 升遷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62章 禍福之間第150章 蜀亡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25章 開寶新政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60章 皇后進言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218章 走私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46章 流光園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62章 二代勳貴第62章 難得遲疑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364章 過韓府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1章 劉信遭貶第241章 “戲言”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399章 還債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8章 瓊林宴第261章 大捷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3章 相敬如賓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7章 出兵爭論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57章 提親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2章 大朝會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414章 雲消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