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三處餘音

進入十月下旬,漢遼雙方之間已經處於實際上的停戰狀態,各條戰線,在深冬到來之前,都陷入沉寂。這場幾乎貫穿開寶八年全年的戰爭,也暫時告一段落。

遼軍在軍事上遭遇了徹底的挫敗,喪師丟地,國內也陷入難以挽救的動盪,幾乎崩潰,無力再戰。對遼帝而言,如何收拾國內的爛攤子,維持契丹對草原的統治地位,纔是最要緊的事,並且稍有不慎,那曾經輝煌的大遼帝國也要分崩離析了。

至於失敗的苦痛與恥辱,只能默默忍受着,如韓德讓之言,忍辱負重,砥礪前行,以期將來。只不過,韓德讓描繪的未來,是越發虛幻了。

大漢這邊,在這場曠日持久且糜費動員巨大的戰爭中,也有些筋疲力竭,縱有餘力,也難以再維持龐大的戰爭消耗,除非不顧現實矛盾與困難,繼續壓榨國內百姓,強行戰爭。

所幸,劉皇帝還聽得進勸,從太子、將帥到大臣那或隱晦或直白的諫言,爲其採納,方纔決定,暫掩兵鋒,彌兵休戰。

大規模的撤軍還民,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一山陽,一遼東,尤其是遼東,軍力最多時,有近四十萬人,這可比拿下遼東所獲得的人口都要多。

而在入冬之後二十餘日的時間內,在太子劉暘以及趙、高、曹、韓等文武的安排下,已從遼東撤還二十餘萬軍民,附之有大量的軍器輜重,爲此,行營轉運徵集了四百餘艘大小官、商海船,用以運輸。

最初,太子劉暘的建議,是留十萬軍隊駐守遼東,到十月中旬,再上奏,繼續削減留駐兵力,六萬步騎足矣,劉皇帝也同意了。

供養四十萬人與十萬人之間,是天差地別,而十萬軍與六萬軍之間,供饋代價差距同樣巨大,削減四萬人,自然再給朝廷減少不輕的負擔。

而劉皇帝這邊,在山陽境內待了十來日之後,也決定起駕返回幽州了。在此之前,由地李萬超、康延澤主持,山陽漢軍也陸續南撤,到如今,仍逗留於長城以北的漢軍,也只剩下不足三萬人。這三萬人中,除了三千宿衛之外,都是爲留守北疆準備的戍卒了。

當然,弭兵休戰是整體大局,但在局部地區,軍事行動仍未徹底結束,仍在進行中。自西向東,分爲三處。

其一,乃是西域戰場,作爲此番漢遼戰爭的補充部分,西域在這半年多的時間內也是風雲變幻,自郭進領軍西進,全據伊州、高昌之地後,西域就形成了三方爭霸的局面,並且一直僵持到如今。

遼軍殘部數千,在耶律敵烈與耶律沙的率領下,退守天山北部的輪臺、北廷地區,困守一隅,雖如冢中枯骨,卻依舊苦苦支撐着。

郭進以河西步騎爲主,輔以回鶻僕從,再有河西布政使盧多遜後勤支持,牢牢掌控住伊高地區,一度想要北上解決遼軍殘部,但受制與東進的黑汗軍隊,難以發動。

黑汗軍隊雖然東進,終於將焉耆、龜茲等古城拿下,但大概是當年在與遼國的西域爭霸中流了太多血,這一回也謹慎了許多。

三方互有其短,因而一直僵持至今,有小規模的試探交戰,但大規模的決戰,始終沒有爆發,都按捺着。

當然,還有一個看客,西域南部的于闐國,對於三方之間的戰爭,他們可不敢參與進來。雖然迫於黑汗王朝的侵略性,以及過去多年同大漢的交好以及歷史上的親近性,于闐國感情上傾向於大漢,但是,大漢看起來似乎也不是好惹的。因此,作壁上觀。

當然,西域維持着眼下的局勢,只因爲那不是大漢朝廷的重心所在,郭進所能倚仗的,也只是殘破的西域小半壁以及河西的一部分支持,就維持着局勢。

而可以想見的,一旦哪一天大漢的資源向西部傾斜,那看起來僵持平衡的局面,將會被輕易打破,只是看什麼時候劉皇帝的目光會投向西域。

除西域的低烈度戰爭之外,最受劉皇帝關注的,當然是北擊上京的那支軍隊了,出擊的人數不算多,加上從徵的奚族騎兵,也才兩萬軍,負責統率出擊的將領,乃是董遵誨。

但是,若真能如劉皇帝期待的那般,攻破上京,那可就是意外之喜了,那又將又是對遼國的一次重創,結果或將導致所謂的大遼王朝徹底名不副實,將其從帝制時代打回原形。

另外,更不值一提的,便是東海水師對高麗國的侵襲了,一個多月以來,郭廷渭對高麗西海岸發起了七次的登陸作戰,所獲頗豐,使得高麗沿岸城邑官民,不堪其擾。

不過,隨着冬季漸深,水師的作戰,也將進入尾聲,難以持續下去。當然,劉皇帝已批覆郭廷渭在濟州島建立水師基地的請奏,可以想見,在將來高麗國將長期處在大漢的陰影之下。

......

雲中府堂內,一文一武正坐着,乃是河東布政使石熙載與九原侯李萬超,二人皆是滿面春風地交談着,此前,二者在河東當然免不了打交道。

李萬超是老臣、老將,有是開國侯爵,在軍中資歷深厚,此番又有山陽之功,地位將更加牢靠。石熙載則是皇帝身邊走出去的大臣,主掌河東道的封疆大吏,有這兩年在河東任上的磨鍊,其整個人的氣質也有了極大轉變,比起當初的儒雅隨和,隱約間多了幾分威勢。

內侍的引導下,在燕子城以及山陽之戰中表現出彩的大將田仁朗走了進來,儀態畢恭畢敬的,對於常年於邊軍中打拼的田仁朗來說,專門受召覲見皇帝,這還是頭一遭。

這個舉動,顯然意味着什麼,田仁朗對此,既感激動,又有期待,同時還有幾分忐忑。不像十多年前,二三十歲甚至不到二十歲,就可以拼搏用武,功勳揚名,只要有所建樹,就可職拜高級將帥,授勳賜爵。

在如今的大漢軍政體制內,是越來越難往上爬了,而田仁朗已是不惑之年,若無此番北伐的機遇,建立功勞,他或許也只是大漢如砂礫一般多的中下級將校中的一員,未來前途有限。

所幸,他把握住了,並且在最後一場大戰中抓住了機會。否則,他也只能像大部分北伐將領一般,得些苦勞,添些資歷,活到戰後,受些錢糧賞賜罷了。

田仁朗入內,正在交談的兩個人頓時將注意力放到他身上,田仁朗也趕忙上前,以晚輩之禮,參見李萬超。

“田將軍免禮!”雖然對他並不熟悉,但對於因開寶北伐而名三軍的“二田”之一,李萬超仍舊抱以欣賞的眼光,一臉和煦應道。

“這是河東布政使石使君!”大概是見田仁朗不認識石熙載,李萬超還主動引見道。

聞之,田仁朗趕忙再度行禮,拜道:“見過使君!”

當下的大漢,任何一道布政使,在大漢的軍政體系之中,地位已經彰顯出來了,進則爲部司之首,乃至拜相,這種前途,比起他們這些將領,可要遠大得多。

當然,作爲將領,更容易通過軍功得爵,成爲軍功貴族中的一員,這也是文臣難以比擬的。這麼多年了,文臣封爵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很多還是因爲開國之功,得以晉升貴族。

“田將軍不必多禮!”石熙載的迴應也很謙和,起身道:“將軍此番聲振北疆,老夫在晉陽,都聽聞了,大漢又多一將星啊!”

“使君過譽了!”田仁朗有些意外,但還是不露張狂,低調應道:“末將只是一勇之夫,不敢當。”

“將軍不必過謙了!有此一戰,二田之名,已然遠揚,將軍如此虛懷若谷,未來可期啊!”石熙載道。

石熙載當然看得出來,皇帝有提拔田仁朗之心,也就不吝嗇一些好話。

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465章 遼奸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99章 又窮了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18章 查抄第174章 帝崩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93章 楊邠案(1)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04章 北伐已定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83章 抉擇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03章 抓起來!第121章 登乾元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353章 信使第236章 母、妻、子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43章 不自知第134章 回府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65章 舊邸第70章 同州之戰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章 田畔問對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446章 流光園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337章 特權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18章 走私第75章 高貴妃第34章 驚陶谷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99章 又窮了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92章 兩京並重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92章 大調整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