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派系

bookmark

一番寒暄,很快熱烈起來,王寅武需要進一步確認遠征軍的情況,楊業等人則有太多的話想要詢問。

當然,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些許的澎湃之後,情緒便迅速平復下來,甚至於,冷靜思考之後,楊業看向這王寅武的目光已帶上了審量。

此人的身份,不必有過多的懷疑,畢竟官居武德司河西都知,雖然沒有見過,但多少聽過。

並且,這個王寅武,算是武德司諸多探事官中少有的功勳之臣,十數年前,就是由他陪同盧多遜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兩載,費盡波折,完成使命而歸,帶回了許多極具價值的情報。

武德司的架構中,以都知總管各地探事吏卒,但不是一道一都知,而是爲便於統籌管理,因地而置。整個西北,也只置有兩都知,河西與關內,不過,河西在軍事情報的蒐集刺探上需要承擔更重的責任。

而武德司河西都知,在西北地區,實在是個不小的人物,比起那些軍政要員,地位要弱上不少但論實權,以及影響力,並不小。

不可避免的,大漢如今自中樞及地方都是派系林立,中樞以外戚、開國功勳以及乾祐元臣爲主,地方上自然以地域區分,影響較大的,便是東南、西南、河東、河北、西北,當然這也是同元勳功臣牽扯頗深。

沒有貴族功臣支撐,是沒法形成權力派系的,即便有,也容易遭到針對打壓。當然這也非絕對的事,比如宰相趙普,崛起於西南,但卻有自成一派的意思了。

當初,趙普巡撫西南,起因就在於蜀亂,攜帶着安撫西南以及制衡將帥的使命前往西南的,因此,趙普同向訓、王全斌等將帥,關係一般,甚至有所齟齬。

在大漢的軍政體系內,軍功貴族的影響巨大,這是劉皇帝既妥協又扶持的結果,但在此同時,官僚集團也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強大起來。

比起過去的李濤、範質、魏仁浦這些宰相們,趙普的官僚屬性也要更強些,可以說,從趙普爲相開始,大漢的權力配置也在悄然之間迎來一個新階段,一個士大夫官僚集團崛起,逐漸掌握朝廷權力,由此平衡在過去顯得有些膨脹的貴族集團。

要知道,在過去的大漢,不論宰相還是將帥,掌握主要權力的,都是公卿貴族。劉皇帝在收權的同時,厚待勳貴功臣,也不免使其佔據了朝廷及民間大量利益。

過去,收權只是爲了太平穩定,爲了中央集權,爲了皇權至上。然而,表面上是皇帝集權,實際上則是對權力進行一輪重新劃分,只是權力中心是劉皇帝。

而進行一統天下,也需要那些元臣將帥效命賣力,當然,劉皇帝也給予了相應的回報。不過,一統天下之後,劉皇帝進行各種政策調整,其中就包括對政治體制的調整與權力的進一步平衡了。

天下未定時,文官仕途始終處於勢弱,這是時勢現狀,再加強勢的劉皇帝存在一定偏見,也不願在治國治軍事務上有太多掣肘。

然天下已定後,形勢也隨之變化,雖然還不至於馬放南山,劉皇帝也沒有鳥盡弓藏,但他對文臣,對官僚集團的扶持是肯定的。

趙普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他在當政的這幾年中,一些政治意圖也逐漸表露出來了,那就是抑權,針對大漢的勳貴階層,進行抑制。

如果說正史上趙普是輔助趙匡胤削藩鎮,收兵權,制武夫,那麼在劉皇帝的大漢,事情都被劉皇帝做完了,在這種情況下,趙普也就找到了新的目標,他就是這樣的人,只要有機會,就不會缺少作爲。

而抑制權貴,顯然是個十分艱鉅,具備挑戰的事情,並且難度極大,充滿風險。

與趙普相類的,大概就是宋琪與盧多遜了,宋琪是藩鎮出身,身上始終打着“燕系”的印記。

而盧多遜,則是出身官宦,年少成名,深得劉皇帝歡心。而與趙普不同的是,盧多遜在西北地區深耕十數年,從一個四處奔走的專使,一步一步,累積功勞,直至成爲河西布政使。

而與內地道州所不同的是,他這個河西布政使,影響力遍及軍政,並且在這十數年中,結識了大量軍政要員,也培植了一些勢力,雖然是個文臣,盧多遜卻是西北軍政的核心人物。

去歲,郭進西征,挺進西域,盧多遜那般盡力,爲之張羅後勤,全力支援,也是從西北全局的利益出發,而郭進,也是西北大將。

而這王寅武,則與盧多遜相交莫逆,雖然由於職位性質的緣故,比較低調,但毫無疑問,這也是西北集團的中堅人物。

這也不得不提一句,武德司這個龐大的情報機構,內部同樣派系林立,二十多年下來,地方上的這些都知,也幾乎是一方諸侯,雖然無法同京畿以及司衙相對抗,但擁有的軟硬實力也是可觀的。這其中,當然也少不了劉皇帝的制衡操作。

而以王寅武如此身份,竟然離開河西,甘冒奇險,遠涉大漠域外,親自來尋覓遠征軍,這就顯得格外慎重了。因此,對於王寅武,楊業幾人的態度很好。

“有勞王都知涉險來尋,營中簡陋,只以些許奶酒,以做招待,怠慢之處,還望海涵!”幾人唯着火炕坐下,拿出劉昉帶回的馬奶酒,楊業對王寅武道。

“楊公客氣了,在下實不敢當!”面對楊業,王寅武應對也十分謙順,嘆道:“能夠尋到遠征軍將士,已是極盡喜悅。”

聞言,楊業點了點頭,看着王寅武,也不再廢話,而是直接察問起:“不知王都知,是如何尋到此處的?”

聞問,王寅武當即稟道:“自去歲秋,得知遠征軍兵敗烏孤山,流言頻傳,直言遠征軍覆沒。陛下震怒,責成調查尋找。

數月之內,武德司派遣數支精幹小隊,深入漠北,進行探尋。後經多方打探,綜合消息,武德使李公斷定,遠征軍向西撤退。

因此,從去歲冬開始,河西下屬,便受到嚴令,向金山地區打探。

在下也兩次繞路遠上,於周邊打探,直到今春,涉足金山以東,同當地的粘八葛部取得聯繫,從他們口中得知大軍線索。

於是,在下率人西來,果然蒙上天垂憐,得以在這域外,覓得遠征軍將士……”

說着,王寅武也是一副動情的表現,不只是因爲尋到遠征軍,完成任務,立下功勞,也因爲他們的尋覓之旅,也同樣艱辛。

第196章 楊邠案(4)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7章 小張探花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27章 皇城司第112章 兄弟第107章 殿試第115章 瀛州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36章 橐相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32章 潞州震動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1676章 慘重第1740章 農民苦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329章 遊市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21章 父子異見半島史話·桓王第345章 剝削者第85章 安心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72章 太子妃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4章 中原易主第407章 麻煩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239章 進退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64章 楊業卻敵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351章 南粵,危!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265章 楊無敵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336章 橐相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372章 封王第337章 特權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51章 凋零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99章 兩個人才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47章 德勝渡第368章 榮寵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40章 家宴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73章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