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

bookmark

局面一朝打破,便覆水難收,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個西域都因此陷入動盪之中。於黑汗國而言,或許其國上層並不希望打破平衡,然而時勢所迫,也不得不投入兵力,參與到西域漢遼這最後一戰中來。

畢竟,倘若遼軍殘部若是被漢軍消滅了,那麼漢軍的下一個目標,絕對是他們,如果只是爲了對付輪臺、北廷的契丹餘寇,根本用不着調動這麼多軍隊西進。

那支遼軍殘部實力雖然弱小,危頹欲亡,但只要其存在一日,對黑汗就是個有效的臂助,也給他們爭取更多時間消化新佔土地,加強軍隊武裝,加深治安建設,加固城鎮防禦。

事實上,近十年下來,在先後同遼軍、漢軍交鋒之後,黑汗國早有有些學乖了,在繼續保持着擴張姿態的同時,暗地裡實則早就悔與爲敵。

近十年的東進,發動了數次東征,同東方勢力展開了大小十數場殘酷而激烈的戰鬥,最終號稱奪取了高昌回鶻半壁,實則也就是龜茲、焉耆兩地,還是萬事蕭條、財富血液流乾了的兩地。

而付出的代價,足以讓黑汗國上下心驚膽戰,超過五萬的受傷,超過三萬的陣亡,即便其中半數屬於徵召的聖戰者,但剩下的一半,對黑汗國而言,也是十分慘重,難以接受的。

別看經過幾代君主的發展建設,黑汗已是西域一小霸,在中亞也漸揚其名,但論及實力,比當初的西州回鶻強不了太多。數萬人的傷亡,也堪稱傷筋動骨。

這麼多年下來,屬於新崛起勢力的擴張慾望,在現實的碰壁下,早就釋放乾淨了,冷靜下來,悲苦自知。

之所以東進,西面的薩曼王朝正處鼎盛,完全擋住其擴張之途,只能按捺野心,另尋出路。而當時漢遼兩大帝國角力,牽動四方,反應到西域這邊,就是遼軍西征,回鶻國崩潰,也就給黑汗國看到了機會,找到了發泄擴張慾望的渠道。

然而,到如今,黑汗人不管是君主還是大臣,將領還是官員,軍隊還是百姓,都已經認識到了,那些來自東方,自詡爲世界中心,中原天朝的國度,是真的難對付,難以擊敗。不論是遼軍,還是漢軍。

過去,遼軍同他們爭霸,死傷無數,方纔攻取龜茲。而曾經那個強悍到難以擊敗的敵人,已然倒下了,完全喪失了對西域的統治,他們也因此而繼續東擴數百里,佔據焉耆這個核心地區。

然而,這並不足喜,因爲一個更加強悍,也更加恐怖的對手,已經出現在了面前。那個在上千年前,就曾揚威於西域,令諸國臣服不敢側目的國名,再度被那羣豪邁奮發的騎士,散播開來,他們用刀劍展示大漢的強勢,用軍陣演繹帝國的威嚴。

對此,黑汗已經有所慫了,這沒什麼好丟臉的,吃虧之後多少會長些記性的。因此,在強勢的漢軍威脅下,能否守住已佔土地,黑汗這邊也並沒有多少信心。

國力有短,守成有餘,進取不足,這是這十年下來,黑汗國表現出的真實寫照,來自中亞世界的聖戰者,也不真是無窮無盡的,就算有,也不是這個時期的黑汗國所能予取予求的。

並且,擴張的時機選得也確實不好,或者說,時機太早了,它的對手,不是早已作古的西州回鶻,先遇到了實力猶存的遼帝國,然後一個更兇狠的漢帝國也開始張牙舞爪了。這樣的運道,這樣的結果,對黑汗國而言,實在略顯悲催。

然而,再是心懷忐忑,也不可能因此懼戰,因爲畏敵而放棄這一大片浸透了其軍民鮮血的土地。十年東進付出的慘重代價,已經使黑汗國有些騎虎難下了。

佔據焉耆後,在與大漢之間長達半年的相持之中,雙方之間雖然進行了不少戰鬥,但都是低烈度的交鋒,並沒有爆發出大規模的激烈戰爭。

黑汗軍作戰,已然日趨保守,慘痛的傷亡,過重的代價,拉長的戰線,以及強大的敵人,都使得黑汗國望而生畏。

當經過東方強大帝國連番的打擊之後,過去狂妄擴張野心,已然被澆滅了。倘若漢軍就如過去幾個月那般,按兵不動,他們也願意相安無事,維持現狀,甚至期待議和。

但是,大漢這邊,從頭到尾都沒有這個意思,根本沒有將他們這西域霸主放在眼裡,強勢依舊,從無更改。

當郭進大張旗鼓,提兵北上之後,焉耆的黑汗軍隊,也被迫發兵,並且從後方調兵東進,擺出大舉東進的姿態,展現對高昌的威脅,想要以此恫嚇漢軍,誘郭進回援,相濟遼軍。

過去,曾發生過三次這樣的情況,黑汗軍也都成功了。但如今,時移世易,隨着河隴大軍西至,西域形勢大變,漢軍實力不足、根基不固的短板已然被彌補了,雙方之間實力對比也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而黑汗軍,卻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同此前一般的做法,又豈能收過去之效,漢軍這邊,又豈能如其願。

自焉耆東進的黑汗軍,加上一些裝備簡陋、戰力薄弱的僕屬部民,也纔不到一萬步騎。焉耆至高昌四百里坦途,沒有抵抗,沒有阻截,也硬是走了足足十日,仍舊沒有抵達。

黑汗軍之遲疑猶豫,顯露無遺,大張旗鼓的背後,其虛弱無力維繼的本質,也完全暴露出來了。

留守高昌的漢軍主將,乃是崔翰,這可是大漢軍中少有的允文允武、有勇有謀的戰將,並且出身名門,極有來頭,這是博陵崔氏的人,雖然世家早已沒落多時,不復其威勢名望,但擺出來也是足以讓大多數人心生羨慕,尤其在如今大漢那些出生草莽的勳貴們開始向貴族靠攏之時,就更顯其特殊了。

崔翰雖然初至高昌,但準備工作做得很好,對於西域的形勢,對於敵軍的情況,也都做了詳細充分的瞭解。王彥升留給他的實力,也足夠應對。

而黑汗軍暴露出的猶疑姿態,無力的虛實,也被崔翰敏銳地捕捉到了。因此,整兵備戰,以逸待勞,當黑汗軍緩慢靠近高昌時,崔翰沒有絲毫猶豫,領軍出擊。

雙方接戰於交河州西南的天山麓腳,雙方加起來投入超過兩萬軍的戰爭,這還是第一次,比起規模浩大、轟轟烈烈,動輒十幾二十萬的漢遼戰爭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在久經兵燹,生靈塗炭,破敗不堪的西域而言,已然是數得上的大戰了。

而從雙方的交戰過程以及結果來看,這場戰役也稍顯乏味,漢軍勝得輕鬆,黑汗軍也撤得乾脆。

過去,黑汗軍逼近,漢軍不過以城池關隘拒守,此番卻是主動出擊,大膽進兵。從一開始,在崔翰的指揮下,漢軍便展現出果敢的決心以及強悍的戰鬥力。

也就是黑汗軍行軍不急,謹慎不躁,沒有損失太多戰鬥力,即便如此,也從一開始就落於下風。雖然沒有一觸即潰,卻也在崔翰從容調度打擊之下,節節敗退。

黑汗軍主將也算是個果斷的人,從漢軍強勢進攻中,也感受到了其強勢的意志,也知道己方虛應恫嚇的圖謀落空了,漢軍已然完全不吃恐嚇。

於是,在接戰不到一個時辰,在雙方將士還沒徹底糾纏在一起的時候,便下令撤退。沒有深陷其中,也得益於天山地形以及騎兵的掩護,終是擺脫了漢軍追擊,而近兩千傷亡,也成爲了黑汗軍再度東進的代價。

而隨着黑汗軍的主動撤離,北面的遼軍殘部,也就徹底喪失希望了,甚至於,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得到南面交戰的情況消息。

而此次,也是黑汗軍最後一次東進,再一次的失敗,徹底讓他們打消了向東擴張的野心。

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674章 爆發第141章 雌威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76章 王峻用兵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3章 東京城內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18章 蒲陰第260章 論婿第321章 矛盾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65章 制舉進展第444章 求而不得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60章 “暴斃”第380章 開寶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27章 延州事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361章 “龍宮”第3章 不宜擴大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88章 天子金令第364章 沉默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85章 浮雕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248章 西撤!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46章 驕將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14章 大論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95章 玩陰謀第16章 異見第19章 趙匡贊北上世宗篇51 皇太孫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21章 瑤女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497章 重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