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向錢看

bookmark

趙普主持下的政事堂,規矩嚴肅森嚴,高官僚屬,各居其位,各理其事,忙而不亂,給人一種高效有序的感覺。

劉皇帝突如其來,走過廊道,穿過一間間奏事房,直奔後堂,沿途所過,見到這秩序井然的模樣,目光中微露滿意之色。

如今的劉皇帝,是越發重視規矩了,也越發像個嚴肅刻板的封建大家主了。而趙普在當宰相的這幾年中,也已樹立了帶有他鮮明風格的規矩與政風。

堂間,幾名大臣安然在座,各據一案,商討着國務。劉皇帝的到來,顯然還是令所有人一驚,趕忙起身行禮,不過也沒有過於緊張、意外,近些時日,劉皇帝到政事堂的頻率有些高了。

“都坐!都坐!”劉皇帝揚揚手,瀟灑落座,打量的幾人一圈:“快到飯時了,朕來嚐嚐政事堂的堂食,諸公爲大漢費神勞體,甚是不易,若是堂食難以下嚥,朕可要處罰庖廚了!”

一個小小的玩笑,使得堂內的氣氛明顯輕鬆了許多,趙普等人也露出了笑容,表示道:“與陛下同食,是臣等的榮幸。”

今日人難得齊整了些,政事堂的主要宰臣,除李業之外,都在。當然,還有一張新面孔,從東京奉調,履任不久的王溥,這一來,就是二號實權人物,李國舅始終只是老三。

“齊物,政事堂你也是待過的,不過,西京與東京相比,可有什麼區別啊?”劉皇帝衝王溥笑問道。

大概是這幾年坐鎮東京,同劉皇帝之間難免有些生疏,王溥也多加幾分謹慎,拱手應道:“回陛下,宰相之重,不在處何地,而在肩負佐君王,治生民,西京也好,東京也罷,臣只覺職責深重,如負千鈞。”

聽王溥給了一句萬金油的回答,劉皇帝笑了笑,繼續問:“應當沒有什麼不適應的吧!”

聞問,王溥立刻謙恭地答道:“多謝陛下關懷,幸賴陛下施恩擢拔,諸公鼎立扶助,事宜順遂!”

目光在趙普與王溥身上轉悠一圈,劉皇帝斂起笑容,衝王溥輕嘆道:“朕自還京以來,聽得最多的,就是國庫空虛,朝廷財政拮据,聽得朕這耳朵都要起繭子了。齊物,你如今可管着大漢的錢袋子,此事不易啊,要想管好,可就更加不易了,還要勞你多費些心了!”

“職責所在,臣敢不盡力?”王溥當即表態,一副感激知遇之恩的模樣。

在趙普的主持下,按照休養生息的大政方針展開,而改良財制,改善惡劣的財政的現狀,則是其中一個重心,朝廷當下的諸多工作,也是圍繞此事展開的。

大漢的宰相們,如今也形成了分管工作,趙普總理,直轄吏部的同時,無事不察。而重回政堂的王溥,則直接負責財政司,當年在開封爲宰臣時,也有這個經歷。像國舅李業,則負責禮部、工部的指導工作......

對王溥的態度與能力,劉皇帝是素來欣賞與信任的,點了點頭,看向趙普,說道:“財政司所擬的幾條改革措施,朕看過了,可以着手落實,改善國家財政的辦法,無外乎開源節流。

節流方面,目前能夠做的不多,就該多從開源方面想辦法!不過,鹽茶糧布,事關國計民生,尤其鹽事改革,朕知道這是朝廷重要財源,但不要爲巨利所惑,無論何時,滿足百姓所需,永遠是第一位的......”

這數月,朝廷一直在爲財稅做努力,討論許久,醞釀許久,終於拿出一些具體的措施了,而鹽事,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動作。

大漢每年各項收入,鹽利始終是大頭,不過,一直以來,朝廷的管控都十分嚴格,從生產、轉運再到銷售,官府在其中佔據着絕對主導地位。並且專門制定了一部鹽法,以極其嚴酷的刑罰,打擊私鹽,以及鹽事犯罪。而鹽價,也一直被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過去的十多年內,糧食的價格隨着時局的變化屢生波動,但唯有鹽價始終平穩。

而此番,財政司拿出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在鹽利上做文章,而所擬具體辦法,其核心要旨,就在於放寬對鹽事的限制,今後官府主要負責生產,而運輸、銷售則開放一部分渠道,予以商賈。

此議,劉皇帝沒有任何指導與干涉,完全是財政司自己拿出來的。而這一點,不得不說是個大動作。

雖然只是開一道口子,但這口子一開,給朝廷,給商賈,給百姓帶來的影響,卻會隨着時間而增大。讓更多的商賈參與進來,有助於鹽業的發展,減輕朝廷的負擔,同時,也能創造更大的利益,朝廷吃肉,商賈喝湯,但更顯著的,會是鹽價的提升,對於吃鹽用鹽的平民百姓,就不那麼友好了。

因此,劉皇帝這番話,也就顯得冠冕堂皇了,但是,看得着的利益就擺在眼前,很難不動心。再者,大漢百姓吃了十多年平價鹽了,如今家家都日漸寬裕了,鹽價稍微提升一些,也不會真影響到民生水平,畢竟鹽還是不想糧食那般消耗巨大。

而在很多人看來,大漢鹽事早就該改了,過去放着偌大一個聚寶盆,卻始終壓制着,通過鹽利改善大漢窘迫的財政,也是個良策。要知道,在唐時,鹽利收入幾乎能佔據每年朝廷財稅之半,而當下的大漢,卻只是是坐擁寶山而已。

“陛下放心,財政司已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改革辦法,並加強監督措施!”王溥應道:“並且,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放寬,對於鹽價,朝廷也會時刻關注,一旦有什麼問題,也會及時調整!”

“只要不操之過急,相信卿等會給朕,也給大漢百姓一個滿意的答案!朕相信你們的能力!”劉皇帝這麼說道。

而通過這麼一番對話,也基本定下此事了,可以想見,圍繞着鹽利這一重大利益鏈條,接下來大漢上下又將出現一場狂歡,哪怕只是官府勻出一塊肉,也足夠引得衆人搶食,而一般的商賈,或許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當然,隱憂也是存在的,開了這條口子,再想收回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並且只會越拉越大,而鹽價的上漲,也幾乎是不可逆的。當商人在售賣上佔據足夠的話語權,會不會形成反制?

按照常理,幾乎是不可能,財政司對鹽事改革,其中保證了一條底線,那就是最基礎的製鹽始終掌控在朝廷手中,由各地鹽監負責。

但是,當新的利益鏈條形成、鞏固、壯大之後,這些制度,也難免不被侵蝕,總有人負責的,有人就有腐敗的可能。

當然,凡事都有其利弊,劉皇帝也不是求全責備的人。至少眼下,對於鹽事改革,他是呈支持態度的,同時,這也是支持商業發展的一種嘗試了。

鹽事如此,如果成功了,那酒茶棉等,也就可以依樣畫葫蘆,進行合理適當的改革了。

“另外,關於商稅的問題,也不要只想着加稅!”劉皇帝又指示道:“加稅固然能直接提升朝廷的收入,但過於簡單粗暴,難以持續,且容易打擊商賈的積極性,是竭澤而漁的辦法。

就拿鹽事改革來說,重稅之下,能有多少人願意參與進來,即便參與了,最終爲了足夠的利益,大肆提高鹽價,受苦的就還是黎民百姓了。

朕知道,你們有的人會把那些擡高鹽價的商賈看做奸商,朝廷也可加以打擊,明令鹽價。但那樣,改革的意義又何在?倘若是那樣,還不如保持現狀,直接提高鹽價。

因此,在商賈商事之上,朝廷還當設法,制定更合理的律法,規範約束商賈行爲,扶持那些服從管束、依法納稅之人,打擊那些偷稅漏稅的不法商賈,使官府與商民互惠互利,纔是長久之道......”

這些年,大漢商業,確實在蓬勃發展,商品經濟已經初具規模,但朝廷在引導與規範上,仍舊處於一種初級的階段上。

從思想文化上,朝廷上下,官府民間,對於商賈商業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見,士農工商仍舊是主流。

若不是一直以來,劉皇帝對商賈的態度比較好,大漢的商賈們,未必有如今這樣一個相對寬鬆的經營環境。

即便如此,也屢有波折,過去,已然發生過幾次割韭菜的行爲了。此番,財政司又拿出了一套商稅改革方案,並且簡單粗暴,就是對商業貿易行爲進行加稅、增稅。

增稅,劉皇帝是不反對的,因爲就大漢目前的情況而言,商稅的收取,是很不到位的,朝廷也做不到太細緻,畢竟沒有那麼多精力,也沒有那麼多的人手。

因而,這些年,大漢的商業在蓬勃發展,每年商稅都在增加,但與商賈得利相比,只是小頭。所以,劉皇帝也樂得在合適的時間,割一波韭菜。

但就財政司所擬方案來看,用搶劫來形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吃相太難看了,並且,劉皇帝覺得,這是在打擊抑制商業的發展。

甚至於,更像是一種報復行爲,國家財政拮据,而一些商賈卻富得流油,直接引得朝廷飢餓的目光投向他們。而在去年北伐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糧食、木材、船運以及各種手工業商人,從朝廷的軍費支出中,賺了大錢。

而在一些財政司官員看來,朝廷的錢,都是民脂民膏,豈能讓一干商賈給賺去了,朝廷的錢,哪能這麼容易賺到,於是想法設法,要讓他們吐出來。

而最後的辦法嘛,加稅,課以重稅,還是全方位的。劉皇帝對此,當然得指導一番了......

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51章 南粵,危!第151章 聽政2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47章 視察第1674章 爆發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311章 李沆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488章 真實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740章 農民苦第268章 西縣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108 狀元第52章 幽燕變故第7章 貴戚解權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465章 “教匪”第30章 湖湘之治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51章 耿淑妃薨第418章 洗禮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6章 相形見絀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5章 漸不自知第68章 撤了第39章 濮州案(2)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115章 冬月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78章 滄州府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75章 高貴妃第357章 國滅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79章 蕭思溫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330章 小市民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481章 行宮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55章 南唐來使2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64章蜀臣第25章 開寶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