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

bookmark

三月的洛陽,一派繁榮景象,甚至更勝往昔,已然完全從戰爭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畢竟是天子腳下,受朝廷政策影響是最大的,上邊有什麼風吹草動,都能及時地反應到民間,再者,首善之區,朝廷也不允許持續蕭條,必定是要保證其繁盛景象的。

開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蔥鬱的行道樹煥發着勃勃生機,伊洛之上帆檣林立,街市之間人潮洶涌、喧囂不斷,時令瓜果貨物源源不斷充盈市場,酒肆茶坊、青樓畫坊賓客盈門。

自洛陽修復,朝廷西遷以來,西京的繁榮是一年勝過一年,帝都氣象一日蓋過一日,用欽天監一些官員的話說,是民粹匯聚,王道昌盛。

不過,與東京開封相比,劉皇帝總覺得差點什麼,論繁榮,還得屬開封!當然,劉皇帝只當是自己的心理作用,開封的興起,似乎是大勢所趨,有時來天地皆同力之意,劉皇帝西遷,反而是逆勢而爲。

比起洛陽,開封有千般萬般好,但一個無險可守,一個黃泛之患,就足以讓人警惕。當然,遷都之事,已是現實,劉皇帝也就是想起開封時,難免有些眷念之情。

畢竟,在開封待了那麼多年,劉皇帝勵精圖治、一統天下,也是從開封開始的。晉陽乃是大漢的龍興之地,而開封,則是劉皇帝的崛起之地。

而拋除一些個人的感情因素,劉皇帝對如今的洛陽,還是很滿意的。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形勝穩固,兼顧西陲。

春光燦爛,陽光明媚,劉皇帝輕車簡從,暢遊帝都。將近兩個月了,劉皇帝再度出宮,隨着年紀的增長,他也是越發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了,要知道,在乾祐時代,他幾乎有近半的時間都待在宮城之外,也不願被那些威嚴肅穆、宏偉壯麗的宮闕朝廷所限制。

作爲帝都,洛陽是從來不缺乏話題的,不說全民議政,然即便是市井小民,也能就國事民生掰扯一二,即便是膚淺片面之見,乃至胡說八道,也樂在其中。

當然,派系之爭,軍國大政,畢竟離黎民百姓太遙遠,除非有直觀的感受,否則大部分人是不會關心朝廷又出臺了什麼政策,又拿出什麼措施。

而近來,對洛陽百姓而言,最引人矚目的,只爲一件事,或者說一個人,他們迎來了一個新的府尹,一個新的父母官,趙匡義。

如果當下大漢有個熱搜榜的話,在西京之中,新任的洛陽府尹趙匡義,絕對是每日一熱搜,天天上榜。

別看趙匡義到任還不足二十日,但是已然做出了好幾件引起朝野轟動的事情。新官上任三把火,趙匡義履職後,只按捺了三日,便燒得紅紅火火,燒得一些人叫苦不迭。

趙匡義也算少年得志了,但與年紀所不符的是,處事風格老練,政治手段成熟。上任之前,早就暗中將洛陽府上上下下的情況都摸清了,這對趙家而言並非難事。

府衙上下的人際關係,包括所屬職吏背後的關係,都心中有數,什麼人可以用,什麼值得拉攏,什麼人能得罪,什麼人需要打擊,都早有計劃。按捺的三日,也只是用於接手熟悉,等脈絡一理清,便開始按照他的計劃施政理事。

數日之間,清查處置了洛陽府下二十多名大小職吏,這些官吏,或有不法,或有瀆職,或不檢點,總之趙匡義是辦得有理有據的,誰請客說情,都不給面子。

但即便如此,趙匡義這種做法,也引得了不少非議,尤其朝中一些老臣,直接就給趙匡義打上了一個年輕氣盛、驕橫跋扈的標籤。

哪有這麼辦事的,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才上位,就打擊異己,提拔親近,獨斷專行,這不是在亂政嘛。

洛陽府可是帝都,轄下一城十餘縣上百萬百姓,職責重大,上下矚目,要的就是穩定,平安無事。趙匡義這麼搞,使得府衙上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府衙若是亂了,洛陽官民豈能安穩......

類似的指謫,雖未到攻訐的程度,但這些不滿的議論還是傳到了劉皇帝的耳中,說話的人,或是清流議政,或是被趙匡義掃了面子的。

但是,趙匡義面對這些議論,卻是凜然不懼,依舊我行我素,不爲所動。動靜鬧得不小,然而仔細觀察趙匡義的作爲,所處置的人,都是些根基淺薄的下官微吏,真正有背景、有後臺的,一個沒動,反而是儘量交好籠絡。

所謂洛陽府上下人心惶惶,也只是針對那些心中有鬼而又無所依仗之人,而偌大的洛陽府,也沒那麼容易就亂來,運轉始終穩定,區別只在於上臺一個新的大領導,以肅清吏治的名義,清除了一些蛀蟲,樹立了權威。

而對於那些不滿他做法的言論,趙匡義更是嗤之以鼻,還美其名曰,身兼西京百萬士民安治之重,不容徇私,他當這個府尹,就是來得罪人的,也不怕得罪人,若得洛陽安治,他不懼譭譽......

多麼地冠冕堂皇,人設立得多麼偉正,這就是趙匡義,在邀名一方面,實在是駕輕就熟。而如果,只是爲了樹立權威而打擊異己,那趙匡義也難逃脫專橫跋扈之嫌。

更重要的,他是真的表現出自己的實幹之才。最爲東京士民津津樂道的,便是趙匡義重申嚴肅登聞鼓制,廣告士民,凡洛陽府治下,民有冤訟、急案、建議者,事不論大小,時不論早晚,登鼓以聞,他必親自接見,解民之憂

趙匡義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半個月內,趙匡義接見民兩百餘人,並且以十分高效、周全地處理。哪怕是一些有滋事擾官之嫌的人,也都不以爲意。

過去,洛陽府理事,除了大案、要案,很少升堂,一般的事務,都是由下屬判官等僚吏處置了。趙匡義則不然,事無鉅細必躬親,還大開衙門,正大光明,任人圍觀。一日之內,升堂斷事十餘件,都屬尋常。

而府衙前,每日也開始始終聚集這一些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有人說這侵擾衙門安寧,不利於辦公治事,趙匡義則堅定地表示,官府爲政,在於秉公執法,無不可視者,不需遮遮掩掩,而只要百姓不犯禁闖門,擾亂秩序,任其自由。

趙匡義這段時間吸引了那麼多眼球,賺得了那麼大名聲,劉皇帝出宮,自然也帶有幾分興趣,親眼來看一看。

衙門內外,十餘名衙役肅立,維持着秩序,面對圍觀的百姓,一個個的不說笑臉相應,也收起了過去難免的蠻橫倨傲態度。

而趙匡義則一身官袍,當堂問事,像一個明星一般,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隨着又一聲驚堂之聲,不久,一名老農走出來,千恩萬謝的模樣,跟隨他的,有兩名差役,出衙門後越過羣衆,徑直離去。

百姓中也難免爆發出一陣議論聲,隔得有些遠,聽得不甚清晰,但都是些誇趙匡義的話,勤政愛民之類的。

劉皇帝讓隨駕的張德鈞去探聽一番,很快回車駕邊稟道:“回官家,是開封一名農夫家丟了牛,上衙門告狀,趙府君親自接見察問,並安排衙差,前往調查,百姓皆贊其親民......”

聞之,劉皇帝忍不住搖頭道:“趙匡義這個府尹,丟了條牛,都要親自處理上告,他每日做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嗎?”

聞言,張德鈞稟道:“官家,自趙府君上任以來,夙興夜寐,不論鉅細,事必躬親,未嘗懈怠,民間反響很好,讚譽頗多!”

“都說此人精明強幹,但像這麼做官,不累嗎?”劉皇帝玩味地笑了笑,不禁搖頭。

與劉皇帝同乘一車的,乃是雍王劉承勳,他對趙匡義似乎有些好感,應道:“趙府君初履任,總要有所表現,其言既出,自當實現,否則豈不是沽名釣譽了!有如此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幹吏,也是朝廷之幸!”

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269章 愛將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408章 蠢兒子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54章 滅門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39章 進退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90章 交趾收復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無題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4章 驚陶谷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336章 怪圈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67章 又去一老第457章 鄭州第461章 癲狂?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87章 兄弟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24章 巡遊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06章 倒趙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07章 殿試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33章 納了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98章 溫柔鄉第283章 降將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53章 交代後事第268章 機遇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41章 小風波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00章 城戰第9章 新官上任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