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割韭菜

bookmark

英國公柴榮的命,算是比較硬的,至少,在劉皇帝親自登門拜訪之後,沒有迅速病故,雖然也不見好轉,但始終吊着一條命,養在病榻之上。

不過,探訪之後,對柴家而言,也迎來了一件喜事,皇次女劉蒹,下嫁柴榮四子柴宗訓,擇日完婚。

相比於性格率真,獨具魅力,自帶一種英氣的大公主劉葭,二公主則性格恬靜,知書達禮,從小就聽話,對於劉皇帝點的夫婿,也沒有任何意見,只是任其安排。

當然,劉皇帝也不是亂點鴛鴦譜,同柴榮結親,是早有想法的,雖然也是樁政治婚姻,但對柴宗訓也是有所考察的。

柴榮諸子,也就四子年紀最爲適宜,並且,柴宗訓雖然沒有表現出什麼過人的才情與天賦,甚至有些平庸,但是性格溫順,待人有禮,過去也是經常入宮的,於二公主而言,不失爲一個良配。

而對於這樁婚事,柴家自然是感恩戴德,作爲劉蒹的生母高貴妃,同樣滿意,她在過去雖然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對劉晞的教育與培養上,但對自家女兒,還是疼愛的。貴妃的眼光很高,那麼多功臣勳貴之後,能入其眼者很少,但對柴家子,卻沒有什麼意見。

或許,在高貴妃看來,聯姻柴家,對劉晞好處頗多,在宮中,也可拉近與郭寧妃之間的關係,得一臂助。

而二公主有屬,也讓其他一些勳貴大感可惜,劉皇帝的這些兒女們,大夥都盯着了,大公主出閣之後,公主中最被惦記的,就是劉蒹了。

沒曾想這朵皇室的嬌花,最終柴宗訓給摘了,但也沒辦法,即便沒有劉皇帝欽點,滿朝勳貴,又有幾家能同英國公府相爭呢。

......

“這就是新鑄的銀錢?”垂拱殿內,王溥、沈義倫二人,對於二者覲見所呈鑄銀,劉皇帝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回陛下,這是錢監受敕新鑄,欲推行民間,以便流通,特呈陛下審看,如無疑義,便可加大鑄銀!”王溥說道。

這又是爲改善財政,而採取的一個措施了,當然,朝廷這邊是早有想法,只是如今方纔拿出來。

在當下,大漢的法定貨幣,無外乎錢帛,市面上流通最廣的,當屬銅錢,民間大宗貿易,仍舊以絹帛作爲交易貨款,不得不說,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當下,已經對商業貿易的發展形成一定阻礙,有些跟不上時代了。

而金銀這樣的貴重金屬,雖然在實際使用中也起到了貨幣的作用,但多在貴族之間流通,且多拿來打造金銀首飾、器物,朝廷在各地設有一些銀檢,開掘冶煉,但大多是供應宮廷,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劉皇帝拿來作爲對宮廷、臣下的賞賜。

此番,朝廷卻是有意,正式確定銀的貨幣地位了,用以投入市場,加速商品流通,方便交易。當然,也可通過鑄銀,收割一波韭菜,鑄錢的利潤顯然是可觀,而國庫之中,也有一定的白銀儲備,只要落實開來,便能立竿見影地給朝廷回一波血。

劉皇帝則一副見獵欣喜的模樣,拿起其中一錠樣品,估摸着是十兩銀,把玩着。形狀與劉皇帝記憶中的元寶相近,不過要更方一些,做得很精緻,光滑鮮亮,雕紋刻字,顯然,鑄此銀錢,是費了不少精力的。

“錢監此番所鑄,分五兩、十兩、二十、五十,一共四類!”財政使沈義倫解釋道:“如此,已可滿足使用!”

劉皇帝道:“這是足銀?”

沈義倫道:“此爲進獻所用,若是正式開鑄,當以鉛雜之!”

劉皇帝點了點頭,又把其他幾樣拿起賞玩一番,都是同樣的樣式,格外精緻,良久,終於擡首評價道:“此物過於精美,不似銀錢,更似銀器!”

雖然態度上很平和,但能聽得出來,劉皇帝對此鑄銀並不是太滿意,王溥、沈義倫對視一眼,由王溥發問:“還請陛下訓示!”

劉皇帝則直接指示道:“既要推行民間流通,是爲與民方便,當求務實,做得簡單些即可,這些圖案、花紋,都可捨棄,留下干支年份及監製印記即可!”

說着,劉皇帝回案,拿起御筆在鋪開的白紙上,簡單地勾勒出他心目中的元寶模樣,交給王溥:“就按照如此樣式,再鑄一些樣品,看看效果!”

皇帝發話了,二者也只能欣然接受,齊聲應道:“是!”

“按照財政司打算,一兩銀,可兌多少銅錢?”劉皇帝又問。

沈義倫答:“根據戶部多方計算,認爲,一兩兌一千三百錢,比較適宜!”

“這麼多?”劉皇帝有些訝異,他下意識地覺得,如此是不是割得太狠了。

在他的認知中,一兩換一千到一千一百錢之間,就已經算貴的了,一兩多兩百錢,或許比搶劫更狠。不過考慮到如今是大漢朝,情況有所不同,倒也不好貿然發表建議。

感受到皇帝的疑問,沈義倫說道:“陛下,銀乃貴錢,世所公認,議這個價格,也是有司經過詳細籌算的!”

劉皇帝沉吟幾許道:“銀價過高,是否會造成銀貴錢賤,倘若如此,對百姓,可就不那麼友好了!”

這一點,也讓王溥與沈義倫不由深思,還是王溥道:“陛下,發行銀錢,也只是試行,此後財政司會關注具體效果,屆時如有問題,還可進行調整,以期獲得最好結果!”

“嗯!”劉皇帝這才點了點頭:“朝廷鑄銀,流通天下,是爲利國利民,還當慎重,當多加考慮,將可能的後果與影響,都要想到,做好準備!不過,銀錢之務,勢在必行,有勞諸卿多費心了!”

“陛下放心!”王、沈二人道。

“還有什麼困難?”劉皇帝又問。

王溥道:“若說困難,只有當下,朝廷儲銀太少,國庫之中,存銀不足十二萬斤,還需於全國範圍,探礦挖掘,加大產銀!否則,難以起到通行全國的效果!”

哪怕只有十二萬斤,按照財政司的打算,鑄成銀錢,也有超過一百五十萬貫錢的價值了,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當初劉晞自荊湖南道巡察回京,言湖南當地,銀坑甚多,過役礦工,因而關停了不少銀礦!”劉皇帝則悠悠然地道:“如今看來,還得重啓舊事,加大開採力度。”

“採礦之事,危險且消耗勞力,對於各地礦監,也當出臺一些規定,加強採礦事宜管理!”劉皇帝又補充道,始終不忘表現他的恤民思想。

“是!”

可以想見,當這項政策實行之後,各地的礦監,又要爲採礦勞力問題而頭疼了。當然,或許也沒那麼地煩勞,朝廷體恤百姓,但大漢之外,或許就要少諸多顧忌了。帝國的發展強大,總免不了壓榨血汗,總需要被剝削者。

“另外,內帑之中,尚有不少進獻,留一部分御用,剩下的,也先調撥給你們,把銀錢之務,先落實了!”劉皇帝又道。

“多謝陛下支持!”王、沈二人頓喜,趕忙謝道。

可以說,大漢有極大佔比的金銀貴金屬,都在劉皇帝的內帑中躺着,王溥他們也知道皇室有赴多富,劉皇帝肯支持,也將緩解他們不小的壓力。

“這可是暫借,要還的!”見二臣表情,劉皇帝輕笑道。

“是!”

算上此前的一次借款,劉皇帝如今可成爲大漢朝廷最大的債主了,搞得他的內帑,都不免空虛了,要知道,偌大的大漢宮廷,開銷也是不小,爲了大漢,劉皇帝也算大方了。

當然,皇帝富有四海,從某些角度來看,倒不必分得那麼清楚,更何況,大漢如今的財政困難,根子還是劉皇帝的“大有爲”,是整個帝國臣民,在爲他的決策買單。

第52章 幽燕變故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27章 冬至宴3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362章 分封?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133章 捷報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76章 大才蒙塵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483章 南巡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98章 虞美人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74章 厚葬之第393章第34章 驚陶谷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97章 重拾第93章 完了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15章 名單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52章 六穀土豪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285章 家務事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37章 整編事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58章 回師第14章 武夫軍閥第97章 擴*整頓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50章 蜀亡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30章 陳橋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43章 東京聲色第70章 同州之戰第62章 緊鑼密鼓第90章 交趾收復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