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皇子戍邊

bookmark

分封二字一出,劉皇帝眼神中也不禁閃過一抹訝然,此時的劉暘,一臉肅然,眼瞼微垂,似乎有些不敢面對自己,忽然意識到,自己這個太子,在政治上還是足夠敏感的。

看着劉暘,劉皇帝兩腿盤起,換了個姿勢,雲淡風輕地道:“你以爲如何?”

聞問,劉暘的表情越發沉凝,認真地思考幾許,方纔擡眼迎着劉皇帝的目光,鄭重地道:“大漢轄地過廣,除九州中國,大部分地區,朝廷統治,並不牢靠,需要鎮撫歸化,且費一朝一夕之事,需持續經營,方可成爲大漢永固之領土。

若以諸兄弟戍邊安民,既代表朝廷, 也代表天家, 足可起到鞏固安治之效,此乃長治久安的辦法,也是解決當下邊地問題的良策。兒,沒有意見!”

聽其言, 劉皇帝不由笑了, 笑出了聲,只是表情有些讓人難以捉摸。劉暘的話聽在耳中, 劉皇帝卻感受到了一些複雜的情緒。

話說得很誠懇, 卻打了個埋伏,略着痕跡地強調了下九州中國, 雖未明言, 但態度指向明顯,那就是即便要分封,九州故土這些基本盤不能動。

與之對視了一眼,劉皇帝嘆道:“這半年來, 我一直在思考, 如何維持這偌大的帝國, 如何鞏固這幅員萬里的版圖, 深思熟慮, 反覆斟酌, 終難得出一個萬全之策。除非放棄一些雞肋的領地, 徹底收縮......”

說到這兒, 劉皇帝自己都覺得有些可笑, 對於已經佔領的土地,豈能輕易捨棄, 否則,此前那般規模的開拓擴張, 意義何在。

“我現在,考慮的也只是當下之事, 二三十年之內的事情,所思所想, 只爲鞏固現有領土, 夯實基礎,邊地需要穩,不能亂!”

看着劉暘,劉皇帝語氣嚴重, 眼神深邃,認真地道:“鞏固邊地, 彈壓不臣, 分封不甚必要,但以宗室皇子戍邊,是我三思之後,所得應急之事,以濟當下之務!”

“打下了這麼廣闊的領土,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總需要人駐守。這些年對於邊地, 官員、將吏、戍卒, 朝廷從來沒少派,也從未忽視, 但我心裡始終不踏實!

一直覺得,難稱周全,如今, 我越發想明白了,這天下,是我劉家的天下,還需我劉家的人去鎮守,去鞏固,如此,我也可放心!

不是不相信外臣,只是......”

劉皇帝沒有繼續說下去,相反,眉頭卻鎖了起來,大概是也覺得自己的想法,仍舊考慮仍舊有些片面, 不是真正周全之策。

不過,就如他所言,他真正考慮的, 還是解決當下的問題,至於未來,他是真顧忌不了太多,即便真有那方面的考慮,也難以起到太有力的影響。

畢竟,他還能活多久都是問題,百年之後的事務,也真輪不到他去過度操心。何況,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矛盾也隨之而出,事務就是這樣不斷髮展的,對此,劉皇帝早有清晰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他也實在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

這也是時代的侷限性,也是劉皇帝心中真正無奈的事情,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歷史週期這是一個沉重而殘酷的話題。

劉皇帝已經建立並統治了這個時代,創造了一系列的輝煌,但是,他終是深陷於這個時代,爲其所同化,無法超脫,他所建立的大漢帝國,也難以超脫,江山永固,也只是空中樓閣,正是明白這些,劉皇帝有的時候,難免傷懷。

因此,越到最後,劉皇帝所考慮的,也只是當下之急要,儘量給後人打好一個基礎,至於未來,未來他也有心無力。

而聽劉皇帝之言,劉暘心中卻暗自鬆了口氣,至少劉皇帝的考慮,還在他可接受範圍之內。在劉皇帝的帶領下,他當然是讀史的,提起分封,他自然就聯想到漢之郡國,晉之諸王,對於一個大一統帝國而言,這顯然值得三思而行。

相比於外臣,宗室皇子,固然更值得信任,血脈上的緊密聯繫是天然的,但同樣的,也容易滋生野心,披上天家這層華貴的外衣,再與其充足的權力,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哪怕劉暘自認愚魯,也不是一點都看不明白。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後人因之而不鑑之,總是有其道理的。

所幸,劉皇帝考慮的,還只是守邊,沒有在九州大地行分封之事情的意思,甚至,就沒有提分封,只是用一個“皇子戍邊”來解釋。

倘若這樣,站在劉暘的立場,只要牢牢佔據九州的基本盤,又有中央大義,倒也不虞他患。同時,若是兄弟們都被派駐邊地,對於他太子地位的衝擊,也將大大減輕,這一點,劉暘同樣想到了。

父子倆各有考慮想法,一時靜默無語,嚴肅的氣氛,似乎也在這沉默之中,變得更加凝重......

終於,劉暘主動開口了,拱手道:“爹,您的考慮,兒明白了,爲固邊土,兒無異議,將全力支持。只是......”

“有話便講,不必吞吞吐吐!”見狀,劉皇帝直接道:“今夜,你我父子也算推心置腹,坦誠言事,該說的,不該說的,都沒有保留,你也不需有什麼顧忌!”

“是!”看着劉皇帝,劉暘說:“您欲以皇子戍邊,然而,邊塞之地,多偏僻苦寒,荒蕪簡陋,若以兄弟們外戍,對他們而言,是否太過艱辛了!”

聽其言,劉皇帝當即一擺手,恢復了往日的強勢,說道:“苦?再苦能苦過開國創業,當初的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他們沒有經歷過,享受了這麼多年的富貴榮耀,也該對大漢做出他們的貢獻。

我這些年悉心培養你們兄弟,可不是要養出一批膏粱米蟲的。我此前也與你娘講過,皇子,不只是我的兒子,也是大漢的臣民,朝廷的柱樑,爲政、立業、戍邊,你們都該爲朝廷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天家帶給你們的,除了富貴榮耀,更有職責與使命!”

“爹的教誨,兒謹記於心,必當勉之!”聽劉皇帝這麼說,劉暘當即誠懇道。

然而,心中卻難免有些異樣。劉皇帝的想法是好的,以其強勢,皇子們固然不敢反抗,但對戍邊之事,若是心悅臣服,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內地繁華之所,讓他們去鎮守,或許也就樂意接受了,但到邊鄙之地,誰能心甘情願,戍邊可不是一個輕鬆的活計,其辛苦如何,經歷過前番北巡,體驗過河西那場冰雪之旅,皇子們也都是深有感觸的。換作是劉暘,他倘若不是太子,也不敢保證自己有那等的慷慨豪情,無私奉獻。

再說一方面,皇子之中,各有所長,可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能力,擔起戍邊的責任,若是所託非人,且不提將來的隱患,恐怕就在當下,帶給邊地的,就不一定是安定,反成禍患......

即便劉皇帝,都有愛子之心,何況是那些後宮的娘娘們,若是將來劉皇帝一個心軟,這個政策,又能切實地推行下去?

不確定性,實在太大了。

而這些疑慮,此時的劉暘,也只敢心中暗自思量一番,並不敢直接道明。劉皇帝嘴上說得好聽,讓他毫無保留,盡抒胸意,但是,他可是在劉皇帝關照下長大的,對劉皇帝的瞭解可一點都不少,成長到現如今,又豈敢真正對這個令人畏懼的皇父完全袒露心跡?

當然,皇子戍邊這個想法,也並非就沒有積極意義,就當前而言,的確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再搭配上朝廷要實行的撫夷政策,對於邊地的安定與和平可以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加強了天家對地方的影響,對於消化鞏固現有領土,意義更大。

至少,劉皇帝當國期間,是可以安穩視之的!

而劉皇帝或許還有一種樸素的想法,那就是肉爛在鍋裡了,不管是劉家,還是漢家,勿使華夏領土,淪落蠻夷,也許能夠勉強看做劉皇帝大格局、大器量了......

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84章 影響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65章 舊邸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29章 請纓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章 何謂開寶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39章 長沙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86章 宗室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37章 回鶻使者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344章 打個賭第80章 進攻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675章 血戰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65章 制舉進展第429章 向南!第18章 請願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97章 重拾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68章 湖南亂第1693章 安西王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92章 兩京並重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41章 探監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01章 大整軍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6章 虒亭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89章 談話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052章 回京第4章 西南事務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36章 奉宸營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