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邊事結論

bookmark

入夏之後,隨着各項政策的陸續鋪開,由中樞及地方,帝國的養息之策也初見成效,北伐戰爭後,帶給大漢百姓的深重影響,雖然仍在持續,但已顯在逐漸消退。

畢竟,戰爭已然結束了,將士不必再搏命,可以安心訓練,恢復創傷;農民們得以從繁重的兵役中擺脫出來,照料土地;商賈們再度投以熱情,經營貨殖;官僚們,也不用再承受戰爭期間軍需供饋的巨大壓力,休養生息,同樣也是針對他們的......

雖然開寶九年(971年),或許不會過得那麼地如意,天下百姓的生計也難如往年那般安逸,但至少,國家停止外戰,就能還內外臣民一個安定的環境。希望是有的,熬着這段陣痛期便好。

朝廷中樞,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由宰相趙普與王溥推動的財政改革。商稅、鹽事以及貨幣改革,三管其下,這既是一場利益再分配的饕餮盛宴,同樣也伴隨着各種明裡暗裡的爭鬥,當然,再多的紛擾,也難以阻遏國家向前的腳步,趙普與王溥都是有能力的宰相,將上下內外協調得當,都不需劉皇帝站臺。

四月的一場地外蕃大會,意義重大,大漢朝廷同內外十幾個部族,達成共識,共襄和平,造福千百萬漢夷百姓。明面上是這般說,但實質上,就是朝廷收縮退讓的一種表現,並且,也不是所有部族,都願意接受朝廷這份善意。

自北到南,不願仰息大漢帝國鼻息過活的部族勢力大有所在,不管是個人野心也好,或是其他原因,朝廷也不可能就一廂情願地認爲,從此以後,邊境衝突就會徹底消彌。戍邊政策,仍舊在切實履行之中,妥協是一定的,但有底線,誰敢冒頭,悖逆朝廷,那便着重打擊。

同時,對於諸邊戍守將吏,也有了一次大的調整,自西北至西南,郭從義、楊廷璋、王仁贍、田欽祚等高級將領,都得到了調令,另委他職。

這其中,既是劉皇帝體恤這些功勳將臣,畢竟戍邊不易,他們之中,駐守時最短的,都是三年起步。郭從義、楊廷璋二將,更因西北的苦寒勞累,以致身體不支。

同樣的,也是劉皇帝有意調整,進一步完善輪戍制度,加強朝廷對邊軍的影響與控制。像王仁贍、田欽祚二將,平安南、滅大理,二者都是戰功赫赫,平定之後,又就地駐守多年,在當地威風八面,固然起到了彈壓鎮守的作用,卻也成爲了一方土皇帝,即便遠未到尾大不掉的情況,也不得不讓劉皇帝多幾分小心。

同時,王仁贍、田欽祚二者,這些年在西南殺戮過重,確實讓不臣者膽寒,同時也造成了諸多無謂的爭端。

調走二人,也算是讓西南諸夷部安心一些,也是朝廷在緩和地區衝突上的誠意,畢竟,一味的高壓統治,並不利於當地的安寧。

如今,雲南、安南之地,冒頭與朝廷作對的勢力,基本都被打壓下去了,對於那些不加掩飾惡意的部族勢力,也清理了一遍,朝廷也該有所調整,張弛有度才能長久。

接任的將領,乃是高瓊與李守節,當然,二者在赴任前,也得到了劉皇帝的面諭,穩定是首要之務,但敢悖反抗拒的,該打就打,仍舊不需手軟。

換了兩個人,朝廷也表現出一定的善意,但維護西南地區漢統的根本意志,卻是不容動搖的。

而這段時間,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高原之上,吐蕃諸勢力,正式向朝廷稱臣,劉皇帝派出使節,執行節旄、金冊,攜帶大量禮物,西赴高原,對吐蕃諸族,大加封賞。僅蕃王,就封了三位。

當然,朝廷充分肯定了吐蕃貴族首領們對高原及其所屬部民的統治地位,保證其自治權力,並與之盟誓,永止兵戈,漢蕃之間,共同維護當地的穩定。

對於朝廷而言,接下來,在高原之上,需要做的是構建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局面,雖然建立的只是名義上的統治,但這個名義,也算一個巨大的進步,至少,哪怕盛唐之時,都沒能做到,當然,這也是吐蕃四分五裂的現狀,給了大漢朝廷以可乘之機。

谷魄關於皇子戍邊之事,暫時只停留在劉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密議口頭上,劉皇帝既未下詔,也未泄露心思。

顯然,想法是定下了,但仍舊有所躊躇,還要另尋時機,具體的事宜,還要劉皇帝有更充分妥善的考慮。

至少,在當下劉皇帝心目中,有資格、有能力擔當起戍邊之責的,只有劉煦、劉晞、劉昉三人,他們已然足夠成熟,各方面能力都是人所共知。

但是,這三名皇子,真就簡簡單單地發配到邊地了,劉皇帝這心裡,又始終有些矛盾,帶有少許的遲疑與不捨,因而,仍舊按捺着。

朝廷之中,也仍有三者的位置,劉皇帝還需要他們幫襯。與此同時,又有三名宗室近親,爲徐王劉承贇舉薦,就任地方,皆是西北、西南僻壤。

宗室輪職地方的制度,也經由劉承贇、劉承勳二王以及趙普共同草擬,經由劉皇帝首肯,頒佈出臺了,自開寶九年之後,宗室子弟,學有所成者,都該到地方去歷練,或爲政,或治軍,穩定邊陲,播育王化。

同樣的,勳貴子弟,也照此辦理,雖然沒有建立具體的制度,但劉皇帝下發了一道條文,有邊州軍政事履歷的官員,在升遷調任上,將得到更多的優待,履歷功勞評定,權重也更大。

西北、西南邊事定好一個基調,後續的鞏固政策措施將逐步展開,算是暫告一個段落。與此同時,西域事務,經過前後的努力,也有了一個結論。

黑汗國那邊,經過高昌之敗後,徹底息了東進的心思,坐看漢軍,平定北廷、輪臺二地,將盤踞於彼的契丹殘餘徹底消滅。

其後,在面對朝廷議和的提議,黑汗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甚至比大漢還要積極主動,雙方的接觸,進行展開十分順利。

當然,具體的談判細節,還需後續商量,但基本的共識是雙方卻有默契,只待黑汗國的使者來京,便能徹底定下來。可以肯定,等雙方達成和議,持續動亂了十多年西域局勢,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西域的腥風血雨,也將雲消雨霽。

或許會唯一讓劉皇帝不樂意的,是于闐國那邊。于闐國君臣上下,對於與大漢加強交流,通好往來,很是積極,稱臣納貢,接受冊封,也可以接受。

唯獨一點,劉皇帝興之所來的挑撥其與黑汗國之間爭端的意圖沒能實現,黑汗國君臣根本不上套,對於劉皇帝拋出的焉耆、龜茲數百里之地,根本不動心,他們能夠守住自家國土,就已然心滿意足了,根本沒有外擴的野心。

當然,或許也是其聰明,深諳小國生存之道,黑汗國對遼、對漢沒有辦法,但拿捏他們,還是沒有大問題的,他們又怎會願意,爲大漢前驅。此前,答應出兵配合漢軍對付黑汗國,也只是做了些動作,軍未出國境,大漢這邊已經把事情辦成了,接下來兩國修好便展開了......

人家無慾無求,劉皇帝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6章 進士樓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99章 御帳議戰第3章 田畔問對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62章 難得遲疑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328章 默認第35章 瑤華春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38章 回宮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1章 西巡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70章 公府家事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73章 道府之爭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2052章 回京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31章 進軍令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199章 出宮第49章 南國風起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433章 聖訓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3章 不宜擴大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36章 迎奉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27章 謀算無用,危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52章 幽燕變故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