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考制利弊

bookmark

八月秋高,這實在是個豐收的季節,就連西京城內都隱約瀰漫着新鮮稻麥香氣。而對於那些京參與今秋恩科會考的學子們而言,在經過了辛苦艱難的考試之後,也迎來了收穫的階段。

此番制考自八月一日始,三日畢,共計三日, 攏共有三千餘名士子參考,而朝廷所錄人數,不足兩百五十人。而倘若刨除經、史、法、醫、農這樣專業科目之外,屬進士科的人員,也只錄一百八十五人,比起朝廷常考, 所錄人數已然超過了。

除了乾祐早期, 朝廷缺乏人才,劉皇帝對人才的考察延攬也是如飢似渴的, 那時候大漢朝廷是打開錄用之門,對有學之士錄取的門檻與要求也放得很底。

但那終究是時代環境造成的,也是時代給予開國初年天下讀書人的一種機遇與福利。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逐漸興旺強盛,一統天下的進程也逐步完成,朝廷對於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那麼稀缺,這科考的難度以及錄用的門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過去十年內,朝廷每次會考,進士科所錄人員,平均人數也就一百四十人,這可是三年爲期的。再加上劉皇帝提倡的“經世致用”,對學子的實務能力也有一定要求,這就更增加了士子們考取的難度。

可以說, 最近十年來,大漢的進士是十分值錢的,沒有背景、才識不足、能力不夠,都是難以通過的。

也正是如此, 反而吸引得更多的學子士人按照朝廷科考制度、選材辦法,努力修習,想要闖過這道坎,躍一躍龍門,躍過了,那便是海闊天空,未來可期。

此番,因爲北伐之故,當年的春闈是要延期的,對於大漢苦心學習的那些士人們,也確實是個打擊。也可想而知,此番恩科的意義,再加上所錄人數,重點也就在那個“恩”字上,劉皇帝對天下士林的額外施恩。

朝廷用政,倡導的是文武並用,陰陽相濟,因此,當下的大漢政治環境是相對平衡的。劉皇帝沒有大肆地擡高文人的地位,以求以文制武,但時代浪潮在滾滾向前,隨着國家的安治,帝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文治,文人文臣地位的提升,也是一個難以阻擋的趨勢。

因此,這些年大漢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可觀的,再加上劉皇帝在上邊施加平衡手段,士族官僚階層的壯大也越發明顯。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天下的士人,自然也就感受到真正的春天了。同時,科考也幾乎是普通士人學子入仕爲官最重要也相對公平的一條途徑,即便沒到十年寒窗爲求高中的程度,但選擇這條路的人,仍舊不可勝數。

對於文化事業,劉皇帝還是表現了一定重視的,自京師以下,各地道州府縣,都設有官學,同時私學、書院,也有極大的進步發展,這些都是朝廷人才選拔的源泉,也是士族官僚壯大的基礎。

不過,即便如此,當下大漢朝廷中,佔據主導力量的,仍舊是那些貴族官僚。劉皇帝封了多少貴族,將他們的地位擡得有多高,就代表着他們對於大漢帝國的影響有多大。

可以說,大漢上下軍政要職,半數由開國功臣貴族及其子孫後代所佔據,剩下一半,還有兩到三成與貴族集團有關,餘者才真正屬於逐漸壯大的士族官僚。

因此,貴族階層整體的龐大,還是引起了劉皇帝的不安,也就是這個階層並非鐵板一塊,各有山頭,各有派別,這纔沒有引起劉皇帝過於猜忌。

即便如此,那些隱隱的壓制手段,也似有似無地籠罩在大漢貴族們的頭頂,而最溫水煮青蛙,也最有效的措施,自然是扶持士族官僚了。

科考,便是最重要的一種手段,此番恩科,以及加大士人的錄取人數,就可窺探劉皇帝心機一二。而趙普,算是比較能揣摩聖意的,他這個庶組官僚之首,對於科考也同樣重視。

趙普在執政這幾年中,打壓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但與龐大的貴族集團相比,仍舊相形見絀。因而,通過科舉,遴選培養一些人才,趙普也分外積極。

劉皇帝還特意讓趙普作爲此次恩科的主考官,這一批錄用的士人,也都可算他的門生,劉皇帝擡舉之意,甚濃。而通過此番恩科所錄名單來看,屬於庶族士人的比例,比起從前,有了顯著的提升。

貢院門側的影壁上,大紅的榜單牢牢地貼着,與考士子蜂擁圍觀,反應熱烈,這些看起來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們,在這種影響自己一生的事情上,爆發出了極其龐大的能量,倒把負責維持秩序的職吏與差官累得滿頭大汗。

皇榜之上,一個鮮活的名字整齊地排列着,結果揭示後,反應也是不一而足,落榜者黯然神傷,高中者欣喜若狂,悲喜交加的場面也彰顯着當下大漢科考入仕的不易。

爲了表示對於這一批士人的重視,也爲展現劉皇帝對科舉的態度,此番殿試,劉皇帝特意選在乾元大殿,這還是遷都以來的第一次,過去都是在政事堂所在的廣政殿進行的。

經過劉皇帝親自拍板,開寶九年的新科狀元,欽點一名叫呂蒙正的士子。而呂蒙正,也是當下大漢科舉選才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

他並不是一般寒門庶民,雖非貴族,卻也出身官宦,其父呂龜圖官居汝州知府,二十年曾擔任過起居郎,算是御前走出去的官僚。

同時,呂蒙正也非一心讀書的書生,年紀已近二十八,但已有好幾年在衙門爲吏的履歷,是邊讀書、邊充能的典範。

也正因爲有爲吏處事的經驗,他做出的策論文章,方顯見識,也更容易冒頭,爲人矚目,得以入劉皇帝的眼。

過去,朝廷選才,不發弱冠之齡的青年俊才,如今,沒點閱歷見識,是很難的,而呂蒙正這個狀元,就當下的情況而言,已然算年輕的了。

科考選材,選的終究是官,只要通過了,大部分人都是要爲官治政的。朝廷錄士之後,有觀政制度,但是許多高中的進士,在參考前,就已然經歷過吏職的鍛鍊了,進士吏能的培養,已然在科考之前。

不得不說,這樣的制度辦法,對於朝廷選取有用的人才,是高效的,因爲凡是通過考覈的,都有一定的基礎,沒有的,也能展現出極高的能識。

但同樣的,也使得科舉的門檻空前拔高,畢竟大漢讀書人千千萬萬,但在參考之前,能有充分的吏職實務能力鍛鍊的,終究是少數。

不是所有人,都像呂蒙正這般,有個不錯的出身,有機會有資源去獲取一般學子難以得到的鍛鍊。

因此,劉皇帝不想朝廷科考,考出一些只知經史子集,而匱乏經世致用的書生文人,但同樣的,這樣的選材辦法下,也使得讀書致仕的難度大大提高,讓天下諸多讀書人上進的途徑越發狹窄。

到開寶九年,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及第天下知的情況,基本沒有,那情況幾乎屬於一種童話了。而可以想見,在未來,會越來越嚴重。

可以說,當下的大漢科舉制度,對於普天之下,大部分的普通讀書人,並不那麼友好。劉皇帝有意扶持官僚階層,用以平衡貴族階層,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官僚階層同樣會產生固化。

當然,也不全然弊端,至少,朝廷在選材任用上,會更加實用,也更具培養價值。同時,也逼得一些讀書人,去選擇史、法、算、農、醫這些專學之科。

進士科,是爲朝廷選拔爲政官員的,要求高,需要士人能力更加全面,其餘專科則不然,這也是大漢科考的一種特色了。

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4章 中原易主第1775章 調整第4章 中原易主第99章 北使南歸第82章 殺俘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695章 袁家莊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2章 分食第102章 絕境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74章 帝崩第118章 查抄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720章 靜默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13章 市井之聲第13章 舉城同歡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769章 影響力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75章 軍略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433章 聖訓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51章 聽政2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5章 瑤華春第198章 秋獵第11章 請教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07章 殿試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76章 去鄴都第56章 腹心之談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4章 外戚第84章 夏州降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80章 京觀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02章 盛怒之下這纔是感言第35章 楊村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57章 鄭州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28章 澧陽之戰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4章 巡遊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59章 還朝第40章 荒唐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