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鹽事暫定

bookmark

暗淡的冬日,讓其籠罩的事物都帶上了些慘淡旳氣質,給人以白日無光的矛盾觀感。逐漸冷厲的涼風,肆無忌憚地在空曠的宮室建築間遊蕩,似乎看不慣那生香的暖室,不懈地想要通過屋檐、門扉突破漢宮殿宇的防禦。

“又是一年冬季了!”劉皇帝站在皇城城闕上,大膽而放鬆地感受着冬風的吹拂,嘴角微微抽動,發出意味深沉的感慨。

熟悉的劉皇帝的人都知道,他又開始進入到那種莫名的狀態中了,面無表情,陰沉的目光中卻透着些複雜難言的意味,似是憂愁,似是苦惱,整個人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一副生人勿近的樣子,誰也不敢貿然打擾他那惆悵孤獨的氛圍。

皇城外,目光所及,是那不捨晝夜的洛水,三道河橋凌架其上,蔚爲壯觀。目光放遠,是那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寬闊天街,行道樹雖然已顯蕭索,但依舊筆直,向南面延伸。

道路上也並沒有因爲冬季的降臨而變得冷清,車馬行人,不曾斷絕,但不論人畜,似乎都保持着一種敬畏的姿態,這是天街,通往皇城,通往大漢權力最高峰的坦途,踏上這條御街,就彷彿承受着莫大的壓力,彷彿能感受到站在權力巔峰的那個男人的目光。

當然,此時此刻,劉皇帝的就注視着皇城外的景象。比起東京,洛陽的城市佈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即便煥然一新,也帶着古舊的味道,用遲暮形容不恰當,或許也能稱之爲底蘊,天朝古都的底蘊。

“近來京中輿情如何,又有什麼新鮮事?”良久,劉皇帝開口了。

一般這種問題,劉皇帝詢問的都是張德鈞。而張德鈞,也躬身束手站在一個隨從位置上,聞問,立刻有選擇地回道:“開封府下令,又關停了五處官屬鹽鋪,據說,餘者也會逐漸關停,僅保留幾處大的鹽棧,以作備用調控!”

“趙匡義的動作很快啊!”劉皇帝嘆道:“民情如何,還有那麼大的怨氣嗎?”

張德鈞恭敬道:“鹽價穩定下來之後,民情已然緩和,怨氣初解,人心稍安!”

“你這話,不會是在安慰朕吧?”劉皇帝扭過頭,看向張德鈞。

張德鈞正聲肅容道:“小的豈有欺瞞官家的膽子,官家如有疑問,或可出宮躬親視察詢問!”

見狀,劉皇帝收回目光,又恢復了深沉的模樣。

經過財政司一番籌議,關於鹽制改革帶來的鹽價上漲問題,終是拿出了一套補充辦法,以解越發洶涌的輿情。

在太子劉暘的主導,以及宰臣王溥、沈義倫的輔助下,新的鹽價管理辦法,施行了。西京,仍舊是朝廷政策下,反應最爲迅速及時的。

財政司所頒辦法,主要有兩點。

其一,由鹽鐵衙門制定一個鹽價限額,以行政命令,限制其瘋狂無序的上漲。這個屬於官方的指導價格,考慮權衡的方面也很多,比如鹽的產量、道路遠近、交通難易、各地經濟水平等,同時滿足朝廷財稅以及流通商賈的利益空間,讓鹽價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水平上。

這個價格的制定,如無特殊情況,則三年制定一次,主要以道級行政區劃分,每個道設置一個價格上限。這也不是完全合理的,畢竟哪怕一道之內,各地的差異也很大,但至少在道級行政之下,控制着一個統一的價格上限。原本,還有考慮控制得更細緻些,然而,現實條件完全不允許。

其二,便是在鹽本身上動心思,繼續提高製鹽的技術並保持產量,同時,在各地加強鹽倉的建設,維持一定的儲量,以便調控。

圍繞着這兩點理念,財政司出臺辦法很快,以西京爲例,京畿道的鹽價限定在每都45文,同時,朝廷鹽場、鹽礦出鹽價格,也下降到20-25文。

此前,還要上浮5文,當鹽商從鹽場拿鹽都這麼昂貴時,體現在具體的鹽價上,就可想而知是什麼情況了。

同時,西京官府也從官倉中一次性拿出十萬石鹽,投入市場,這價格立刻就跌落下來。

事實上,以西京的貨物吞吐量,絕對是不缺鹽的,只是利益驅動,經過一場非理性的增長,利益上下鏈條的各方勢力也在其中動作,共同催化。

朝廷此前按捺不管,不代表真的不管,當具體的強力的政策措施出臺後,也給所有利益相關者一個警告,於是都冷靜下來,開始在朝廷的指導意見下經營。不冷靜的,爲利益所矇蔽的,自有監獄的大門爲之敞開。

而經過這麼一番整頓之後,至少洛陽的鹽價是真的穩定下來了,短中期內,是固定維持在45文一斗。

民心,也由此從浮躁中安定下來,雖然比起之前,並沒有回落太多,但至少遏制住了繼續上漲的趨勢。

此前,之所以會造成恐慌,引發民憤,也在於價格上漲得過快,過於瘋狂,甚至看不到停下來的趨勢。百姓大多是愚昧的,對於未知的事情,也往往存在一定畏懼。

更何況,老一輩的人,可經歷過國家初年的那堪稱恐怖的鹽價。要知道,在開國初年,京城一斗鹽要兩百文左右,嚴峻的時候甚至奔三百去了。

那個時候,國家初立,經濟停滯,物資供應嚴重缺乏,鹽的供應也一樣,再加上貨幣體系的混亂,各種雜錢、爛錢充斥,另外,朝廷要維持運轉,也不可能放過鹽稅這一大利。

那個時候,百姓的日子,才真叫水深火熱,遭遇中貪婪且殘酷的剝削。雖然在劉皇帝的嚴厲整頓下,經濟秩序重建,高昂的鹽價,仍舊持續了好幾年,雖然沒有兩三百文那麼瘋狂,也不是後來的廉價可以比擬的。

一直到朝廷攻取淮南,從南唐手中搶得江北鹽場,再加上東部沿海鹽場的建設,以及河東鹽池的恢復開發,鹽的產量上來了,大漢百姓們才真正享受到平價鹽。

而隨着國家走向統一,經濟收穫長足穩定的發展,鹽的產量又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劉皇帝的授意下,大漢方纔維持了十多年極低的價格。這,本就是行政干預的結果,惠及百姓。

此番鹽制改革,固然造成了一些問題,在一些財政司官員的眼中,卻是迴歸正常的一個過程。

過去,朝廷維持着一個低鹽價,產鹽、運輸加售賣,這些成本累積在一起,導致朝廷幾乎在虧本經營,同時,不可避免地對各地鹽工、鹽民壓榨剝削。

一向作爲朝廷的豐沛稅源,竟然有一日無法給朝廷帶來收入,固然惠及全天下的百姓,但這種情況本事就是不正常的,何況是大漢這樣一個帝國。這也使得財政司下屬的鹽鐵使,有些名不副實了。

此前,甚至有人提出,唐時鹽稅半天下之利,拿這個來舉例,以表示對當下朝廷鹽制的不滿。

雖然,這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但同樣能反應出一些問題。因此,鹽制改革,也並不僅僅是因爲國庫虧空,而採取竭澤而漁的一種斂財手段,即便沒有那麼多的利益相關者,想要推動改革的人仍舊不少。

當下,大漢各地鹽場、鹽礦,每年產鹽約在七百萬石,即便按照上漲後的鹽價來算,朝廷在鹽稅上的收入都還不到兩百萬貫,這固然不是個小數目,但與朝廷整體財政相比,又算不得什麼了。

同時,根據大漢兩稅徵收之法,當鹽稅、商稅以及其他稅收更充裕時,在土地所產稅額上,自然能夠更加寬鬆,同樣能夠讓利讓惠及民。

當然,這也只是中理想的狀態,朝廷的財政面臨着困難,各項開支持續增加,能不增稅,已經是仁義善政了,減稅,尤其在正稅中削減,同樣很難。

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323章 鬥法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30章 “寬刑簡政”第361章 “龍宮”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37章 整編事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85章 家務事第243章 總結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387章 就國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60章 狠狠敲打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376章 對策第308章 新貴第446章 流光園第470章 分封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434章 重任在肩無題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2章 太子妃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26章 名將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1章 柩前繼位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713章 機遇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98章 軍心可用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50章 打他一仗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50章 喜訊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775章 調整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380章 投漢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54章 滅門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714章 百姓苦第17章 鼓譟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37章 新政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478章 登封降禪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12章 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