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

bookmark

劉皇帝紆尊降貴,親臨府門,看望老臣故舊,二十餘年間,有多少次,是難以盡述的。然而此類舉動,也往往伴隨着一些“玄學”,尤其是對那些染疾、重病的大臣而言。

可以羅列出一串的名單,高行周、趙暉、馮道、慕容延釗、王樸、李處耘等,包括最近一次的柴榮,他們都是在劉皇帝探望過後,就陸續病故。

這個定理,乃是通過二十多年的樣本積累,方纔總結而出的,至今仍在延續。而能夠在劉皇帝登門之後,還能安然無恙的,數來數去,也就郭威了,當然,這老狐狸當年抱病請辭歸樣,那病情的真假,至今存疑,不過,劉皇帝就當他是真的。

此番,劉皇帝過虞國公府,不論府上人怎麼想,是否爲那些玄學之事所憂慮,都與劉皇帝無關,他自個兒是很安然的,而公府上下,還得對皇帝寵信感恩戴德。

當初還在開封之時,劉皇帝也算魏府的常客,殿堂之外,劉皇帝就屢次登門,談論軍政大略,討論國事庶務。

然自西遷之後,登門的次數顯著減少,幾根指頭都數得過來,這君臣之間的關係,明顯淡薄了許多。

這其中,兩個人都在改變,魏仁溥是有意識地韜晦避禍,皇帝的親信寵幸也不是他所追求的。劉皇帝則是逐漸淡漠了,哪怕到如今,劉皇帝依然覺得自己是念舊的,但事實上,也就他自己覺得了。

虞國公府上,魏仁溥倒也沒有抱病在榻,與劉皇帝來一場“榻上對”,而是處之泰然地,迎候招待。

就是公府後苑間,在綠湖之畔,涼亭之間,沐浴着暮春濃郁春光,喝酒、吃肉、聊天。或許私人之間的關係,不再如以往那般親密,魏仁溥說話,也明顯陪着些小心,多了些負擔,但君臣關係還是很自然的。

登門拜訪,探病是目的,但卻不是主要的,劉皇帝更多是想同這個當初的心腹密臣再交流一番。

就談話的情況來看,氛圍還是不錯的,回溯過去,追憶往昔。從天福十二年(947年)開始,魏仁溥就追隨劉皇帝,在他帳下效力,如今算起來,已是整整二十五年過去了。

二十五載春秋,足以引起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其中幾多風雨,幾多浮沉,幾多波折,認真思之,也難免諸多感慨。

魏仁溥是肉眼可見的老了,劉皇帝亦然,甚至於,他的心態要更加遲暮,畢竟憂懷多些,多疑的稟性讓他身心總是不輕鬆。

在大漢初年的政壇上,魏仁溥是個避不開的人物,從當初劉皇帝將他列爲二十四功臣文臣之首便可以看出來。

歷數過往宰臣相輔,各具特點,風格迥異,但劉皇帝對魏仁溥的評價也最高,稱其爲大漢最具宰相氣度的大臣,贊其有宋璟之風。

在魏仁溥當權,總理國政期間,大漢政風人情,都是二十餘年間最爲平順安寧,堪稱政通人和。不論是對官,還是對民,那段時間都是最爲美好的,魏仁溥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老練的處事手腕,以及崇高的道德水準,完全擔起了一個宰相和同衆僚、協理陰陽的職責。

並且,比起楊邠、王章、馮道、李濤、範質乃至如今當權的趙普、王溥這些人,魏仁溥身上的爭論與非議也是最少的,朝廷內外,沒有人不讚其涵養與氣度,在當時,這幾乎是個完美的宰相。

當然,作爲一個大臣而言,還是曾經秉執國政的宰相,過於完美,也並非好事。至少,當羣臣對皇帝是畏懼,對首相是尊重,這樣的區別體現出來後,劉皇帝這心裡難免會有些吃味。

敬畏與敬重之間,還是很大差別的,在多疑的劉皇帝心裡,甚至會放大。進入開寶年之後,魏仁溥解權去職,並逐漸消失在大漢的權力場間,也未必沒有這方面的原因。

時至如今,劉皇帝對魏仁溥,仍舊抱有一定的尊重,仍舊欣賞他的品行與操守,這確實是個君子宰相。

但是,作爲領導,卻顯然不會喜歡一個太過完美的下屬。相比之下,如今的趙普就更得劉皇帝信任,除了更加幹練、果斷的爲政才能之外,就是趙普有缺陷,並且還不小,屬於隨時可以被拿出來獻祭掉的。魏仁溥則不然,在其身上,屬人性道德的光輝,太過耀眼了。

而通過此番與魏仁溥的交流,劉皇帝也發現了,如今他很是坦然,寵辱不驚,超然物外,萬事不縈於懷。既不追名,也不逐利,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只是閒居府庭,怡然自得,讓劉皇帝都不忍去打擾他。

劉皇帝也同魏仁溥開了些玩笑,嘴道羨慕,說他現如今的狀態,到山野田園,做個隱士高人,歸養自然,要更爲適合。

如果有機會,魏仁溥未必不樂意,只是,看劉皇帝那個態度,是不會輕易放他離去的,因此倒也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的豁達。

此次拜訪,可以說是對劉皇帝與魏仁溥之間二十多年君臣之誼的一個總結定論。離開之時,劉皇帝臉上是帶着笑的,表情間也帶有感慨,並且特意交待了一句,讓虞國公安心頤養天年,旁人不得驚擾。

或許真的是玄學的緣故,劉皇帝過魏府之後不久,便又失柱國功臣,還是一次去倆。當然,此一回,厄運沒有降臨在魏仁溥身上,故去的,乃是羸疾已久的汝國公李谷,以及年老體衰的襄陽王安審琦。

這二者,是相繼辭世,兩個人都在東京休養納福,消息傳來後,朝野震動。對此,哪怕心中早已麻木,劉皇帝也表現出一定的傷感與哀惋,特地下詔,廢朝七日,以寄哀思。

當然,這也只是形式上了,劉皇帝平日裡,是很少上朝的。同時,朝廷部司之間,盡帶縞素守職,以示對故去功臣的追懷。

而隨着李谷與安審琦的故去,開寶初年擬定的乾祐二十四功臣,大半已凋零,還不滿十整年,仍然在世者,也只餘十人了:魏仁溥、薛居正、李少遊、符彥卿、趙匡贊、郭威、向訓、高懷德、趙匡胤、武行德。

不得不說,在大漢功臣們身上,似乎縈繞着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厄運,致使他們凋零迅速。哪怕,大部分人都是病死的,幾乎沒有無疾而終的,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得異樣,才顯得詭譎。

或許,在後世,爲乾祐二十四功臣的結局下場,後人們會產生無限的揣測與猜想,這一點,似乎也是值得探究的。

當然,劉皇帝問心無愧......

第95章 效果已顯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7章 郭威病了第391章 暗箭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1756章 海豐號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57章 龍舟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95章 玩陰謀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62章 禍福之間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06章 誘惑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79章 滏陽之捷第104章 平息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720章 靜默第15章 襄陽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765章 三郡公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46章 驕將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265章 楊無敵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765章 三郡公第82章 殺俘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4章 亡國之族第474章 補漏匠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54章 繼續忽悠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70章 御宴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5章 坐不住了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18章 棉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368章 榮寵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9章 太后的病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10章 坦白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297章 怪圈第122章 睡仙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99章 北巡結束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61章 蜀人填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