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百年大計

bookmark

“劉煦上的那份奏章,議得如何了?”劉皇帝轉變話題問道。

聞問,劉暘不禁瞄了劉皇帝一下,似乎想要從他臉上看出些態度,可惜結果依舊是令人失望的。

考慮了下,劉暘答道:“對大哥所請,中樞臣僚們已然進行了兩次商討,爭議很大,不過,大多傾向於否決。”

“原因呢?”劉皇帝好像不太瞭解的樣子。

劉暘:“臣僚們認爲,東北地處偏鄙,苦寒多災,蠻部雜處,人情複雜,且地域遼闊,想要如大哥所述那般徹底佔領統治,困難太大。

且這些年,爲治遼東,朝廷已然支持了大量錢糧,至今方勉強自足。遼東數萬駐軍,每年的軍需供應,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倘若,再對東北進行深入耕耘開發,箇中投入難以預計,恐怕難以持久。東北僅一隅,然大漢諸邊,遠非區區一個東北,這些年,爲邊陲戍防,每年軍費開支,都給朝廷財政構成了巨大負擔。

因此,大多數人認爲,室韋諸族紛爭內耗之後,經過此番王師的進剿,東北的局勢已然穩定下來,只要略施懷柔,諸族都將消寂,遼東的安全已然可以得到保障......”

“一時之安,也算安定?”不待劉暘說完,劉皇帝便反問道,言辭之間已然隱露鋒芒:“他們是不是,還考慮着,削減東北駐軍,以節省軍費開支?”

劉暘默然,從他的反應看,劉皇帝猜對了。事實上,又何止一個遼東,針對邊軍戍防軍費的削減,朝中早就有人提出了,尤其在前幾年財政拮据的時候。

大漢如今的疆域,太廣袤了,這萬里江山,也就意味着萬里疆防,從東到西,自南及北,各地戍防邊軍加起來,早就已經超過三十萬人,這可都是朝廷正兵,哪怕不是戰爭狀態,維持基本的作訓,都是一筆十分巨大的開支。

這還不包括對各地承擔一定戍防任務的鄉兵義勇的撥款補助,而區區一個遼東,過去便常年駐紮着近六萬兵馬,即便其中有一萬多人屬於禁軍輪戍,看起來,也實在太多了。

而經過此番東北進剿,拓地兩千裡,爲了保證對佔領地的控制,那數萬兵馬,看起來似乎也不多了,至少短期之內是這樣的。

因而,那些提出削減東北駐軍的,其目的也未必就是如此,大概是怕結果非但不削減,還要加增。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煦提出一個完全看不到成本邊際的“深耕東北”計劃,想要得到那些大臣們的支持,自然是困難的,至少在管財政的王着、沉義倫等臣僚眼中,這是不合時宜的。

面對劉暘的沉默,劉皇帝不禁發了點脾氣:“削減軍費,薄弱戍防,有些人是要大漢自廢武功?沒有那些堅守邊防的將士拱衛邊陲,哪裡來中原內地這安定繁榮?

他們看得到財政上的靡費,就看不到疆土國防的重要性?莫非是太平日子過慣了,就當真覺得天下無事,四海安寧,可以馬放南山,刀兵入庫了?”

見劉皇帝這毫不留情的駁斥,甚至帶着些批判與譏諷,劉暘立刻出言勸慰:“還請爹息怒,大臣們考量也根據朝廷的實際情況出發,此番,也僅是針對東北之事,表明看法罷了。”

看着劉暘,劉皇帝問:“你方纔說大多數人都持否定意見,那持肯定意見的少數人都有誰啊?”

對此問,劉暘再度沉默了,顯然,大概就沒有真正支持的。事實上,如果此事不是秦王劉煦提出的,大臣們或許都不會搭理,更遑論專門組織商議討論了,若是換作宋雄、馬仁瑀那些遼東文武提出,恐怕在朝堂上連一點波瀾都不會掀起,便直接否定了。

“你有什麼想法?”

聞問,劉暘雖然早有考慮,但仍舊認真地思索了一會兒,方纔從容地說道:“兒以爲,不若取個折中的辦法。

大哥的想法,不免貪大求全,全面鋪開,耗費實在巨大,確實得不償失。但疆土不可不固,遼東不可不定。

趙相意見老成謀國,東北治理,不可一蹴而就,還當緩圖之。因此,兒認爲,當下還當以剿匪固安,維持爲地安寧爲主。

在東北原有的城池基礎上,沿河流及主要關隘以及宜居之地,設立戍堡據點,以保證朝廷對主要地區的影響控制。

同時,針對東北,朝廷可專門制定政策,吸引商民前往墾殖,促進民間農商發展。東北固然荒僻,但並非四季如冬,不毛之地,那裡的土地,足可耕種,建木、皮貨、藥材、畜產,都是可利用的,對於那些商旅還是極具誘惑的,只要朝廷肅清治安,以免活躍于山林原野間的蠻部的侵擾,保證商道之安全......

如此經營一些年頭,待時機成熟,再進行更爲深徹的王化定治!此法雖緩,但穩步推進,待二三十年之後,東北之地,未必不能有一個新氣象!”

“看來你是用心去思考了!”聽完劉暘這一番描述,劉皇帝看向他的目光中帶有少許的意外,語氣中也不乏讚賞:“這纔是做事的態度!我想聽的,是怎麼做,而不是做不做!

那些大臣們的顧慮與考量,我豈能不清楚,只不過,有困難就不做,代價大就放棄,那還要大漢這萬里疆土做什麼,若是全部砍掉,什麼行政、軍費支出,就全得省下來了!”

若是劉皇帝這番偏激的言論流傳出去,只怕朝堂上那些宰相重臣又要惶恐不安了,所幸,這也只是他們父子間的談話。

“爹謬讚了!”劉暘笑了笑,輕聲應道:“朝廷諸公的考慮,並非沒有道理,過去也有成例,對於邊遠地區,採取羈縻政策,放任自流,於朝廷而言,卻是省便許多,這樣的想法,並不能說錯。

兒只是覺得,倘若如此,也只是走歷代王朝的舊路罷了。如爹所言,可得一時之安,但二三十年後,當那些蠻夷部族經過休養恢復,發展壯大之後,朝廷又當如何?

室韋王政權雖被覆滅了,但室韋人猶在。室韋人被打壓下去,偌大的東北,還有女真諸族。

朝廷放任不管,將來再度崛起一個如室韋人一般不服王化、挑戰朝廷威嚴的勢力,那朝廷也只能再度回到發兵剿滅平叛的老路上了,如此循復,情況也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完顏女真近年來的表現,就值得警惕,只是他們實力不濟,失敗罷了。倘若完顏女真崛起了,替代了室韋,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背棄大漢,與朝廷作對?蠻夷反覆,乃是最粗顯的歷史教訓。

兒前者聽史,講到東吳收服山越之事,今東南之富庶繁榮,當從那時起,便已奠定了基礎。東北與東南或有不同,但針對蠻夷的剿撫歸化,卻有相通之處,朝廷大可效彷。

或許,窮盡兒臣等一生,也難以做到東南這般,但哪怕爲子孫後代打下基礎,也是值得嘗試的。

而百年之後,若能爲大漢開闢出一個新的東南,也算一份莫大的榮耀與功德了......”

當劉暘真誠懇切地說出這樣一番話後,劉皇帝都愣住了,擡眼看着表情鄭重的太子,那股名爲欣慰的情緒此時便充斥於他心房。

“坐!”撩起袍腳,坐在水榭邊橫椅上,劉皇帝示意劉暘到身邊。

皇孫劉文渙,聽着祖父與父親的交談,此時也有些困頓,坐在劉皇帝的腳背上,抱着他的小腿昏昏欲睡。

看着劉暘,劉皇帝伸手指着自己的心房,說道:“你這番話,極有見地,是真說到我心坎裡了!發展東北的困難,我豈能不知,若僅顧當下,中原、河北、河東、劍南、兩湖、兩淮、東南、兩廣這些地方,就足以讓大漢安穩享用百年了!

但百年之後呢,居安思危,遠慮近憂,總要考慮吧!大臣們,顧忌他們的權位,顧忌他們的官位,不願去冒險多事,寧願安定平穩。

但爲君者不能這樣,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爲長遠大計!如你所說,哪怕是爲子孫後代打下個基礎,也是份功德,有些事,我們都不牽頭去做,還能去指望繼世之君去打破藩籬,推陳出新?

我很高興啊,不爲其他,就爲在這芸芸衆生、萬千臣民之中,尋到了一個知音,一個同道中人......”

長這麼大,這大概是劉暘第一次得到劉皇帝如此認可,因此,迎着劉皇帝那溫和的目光,聽着那讚許的話語,劉暘也不由心頭一熱,微紅着臉,拱手道:“兒,不勝榮幸!”

“既然如此,對大哥所擬之議,朝廷當如何答覆?”劉暘趁熱打鐵地問道。

劉皇帝幾乎不假思索,吩咐道:“也不用讓趙普他們再議,照此情況,他們也議不出個什麼,徒費工夫罷了!

這樣,你親自牽頭,按照你的思路,擬一個條制。除了你方纔提到的那些基本策略之外,商討出一個安東都督府的構置來,今後,對遼東之外的治理,就由安東都督府負責。

朝廷每年撥款支持,也擬一個合理的數額,內帑也出一部分款項。另外,除了鼓勵民間商民北上,還要號召大漢的勳貴們去給我開發北疆。

他們都敢不辭辛苦,冒着犯法逾矩的風險,到秦隴去砍伐巨木售賣牟利,東北遠是遠了些,那麼大一塊寶地,那麼多財富,就不信他們一點不動心!”

劉暘聽着劉皇帝指示,努力記錄消化着,十分認真地應承道:“是!”

隨着這父子倆的談話,大漢朝廷針對東北發展未來二三十年、甚至百年的大計,也就此定下了。

第3章 不宜擴大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674章 爆發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56章 是非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38章 殿議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10章 剋制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85章 浮雕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41章 探監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336章 橐相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04章 在真定第71章 北齊鎮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308章 新貴第348章 老皇帝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75章 按*不動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101章 大整軍第216章 初夏世宗篇47 封禪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27章 冬至宴3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70章 劉鋹第1714章 百姓苦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35章 楊村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676章 慘重第15章 名單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121章 道士第132章 做媒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376章 拷問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76章 大才蒙塵第90章 安全脫身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