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態度迥異

bookmark

荊南的使者離去後,晉陽城又迎來了一名新的使者,自西面來。

相比起高從誨的使者,對西面來使,劉知遠顯然要更重視些,態度也更加親善,命人引其入王府內堂對話。

使者是個青年男子,體態熊健,一眼便能看出,是個軍中勇士。其人來自關中涇州,是彰義軍節度使史匡懿的屬下。

“末將史成,拜見北平王!”面對劉知遠的審視,其人一板一眼,嚴肅一禮。

劉知遠見其肅重,心中頓生好感,語氣溫和地問道:“不必拘禮,繼美公派你前來,所謂何事?”

史匡懿,字繼美,代郡人,將門出身。他的父親,是號稱“五代”第二猛將,大戰王彥章二百回合的史建瑭。不過史匡懿或許沒能完全繼承他父親的強悍武力,卻也是將帥之才,懂兵法,知韜略,有氣節。

年紀比起劉知遠還要大上幾歲,歷仕唐、晉二朝,去歲自貝州移鎮涇原,爲彰義軍節度使。在邊陲之地,安民撫戎,對國家是有大功的。

此次主動派人前來太原,目的很明確,結好劉知遠,共抗契丹。

使者史成性格看起來很豁達,面對劉知遠發問,沒有說什麼彎彎繞繞的話,直接道明來意:“胡騎南下,竊居兩畿,節帥不欲屈服於戎狄。本欲率師東向,以敵仇寇,然涇原四州,兵寡民貧,力實不殆。願奉北平王爲主,驅逐契丹,還我漢家天下!”

來使大膽地望着劉知遠,神情鄭重,語氣誠懇,比起高從誨的人,可要實誠得多。

劉知遠聞言,心中微喜,卻不露形色,言語間有些敷衍的意思:“繼美兄身處邊鄙之地,仍不忘心憂國家,實令人佩服。然孤何德何能,得繼美兄如此看重?繼美兄若有心擊賊,孤必鼎立襄助!”

得到這麼個回答,史成脖子一昂,語氣頓急:“末將雖一介武夫,卻也不是迂魯之人。請恕末將無禮,我家節帥傾心相待,生死無悔,難道北平王就拿此等搪塞之言,讓末將回復嗎?”

如此赤裸裸的質問,確是無禮,不過,劉知遠對此,卻也不生氣,哈哈笑了幾聲:“卻是孤之過!”

待史成臉色和緩,劉知遠起身,在堂中踱了幾個來回,看着其人,緩緩敘來:“契丹入寇,長驅直入,佔據兩京,所向披靡。契丹主徵召諸鎮,四方節度,靡不潛至。唯有史公繼美,堅守國城,據不受命。此等豪壯之舉,孤在晉陽,亦有耳聞,心生嚮往。”

“今繼美兄遣使而來,告以腹心,孤又豈會掩拒衷誠,寒志士之心!”說着,劉知遠自己都有些動情,波動的眼神中竟有潤意,擡手指着史成:“你且回覆繼美兄,衛護漢家江山,亦是孤的志向,必不相負!”

“北平王高義!”聽劉知遠這麼一說,史成納頭便拜。

親自扶起此人,劉知遠笑問道:“你叫史成,是繼美兄的子侄?官居何職?”

“末將乃節帥養子,現爲節度牙將!”

“繼美兄有眼光啊,是俊傑也!”劉知遠隨口誇了句,隨後朝邊上候着的劉承訓吩咐道:“大郎,命人將史將軍請下去,好生照顧,今夜,孤要親自設宴爲其洗塵!”

“是!”

“對了,還有一事需報明大王!”告退之際,史成突然回過身來,拱手說。

“但講無妨!”

史成嘆了口氣,答:“雄武節度使何重建,斬契丹來使,以秦、成、階三州降蜀。蜀主已出兵,協助何重建攻略關中。末將東來之時,蜀軍與何軍正在聯進攻鳳州,以鳳州的實力,恐怕擋不住......”

聞訊,劉知遠老眉皺了皺,僅憑想象,他都能猜到時下關中混亂的局勢。思慮了一會兒,重重地太息說:“戎狄憑陵,中原無主,而致方鎮外附。孤在河東,毫無作爲,良可愧也。這大好山河,是該好好收拾一番了!”

史成被帶下去後,劉知遠表情恢復了平靜,呼出一口濁氣:“真是簡單的一個年輕人啊!”

別看劉知遠在使者面前,一口一個“繼美兄”,但事實上,二者並沒有什麼交情,甚至只在多年前照過一兩面罷了。他表現得那般熱情,只是因爲,他也是需要史匡懿這麼個能力、威望、資歷足夠的諸侯給他“站臺”的。

“父親,連史公都前來納誠獻忠了!”迴轉的劉承訓,走到劉知遠身邊,面帶喜色說道。

看了長子一眼,劉知遠問:“你認爲,史匡懿何以派人進表?”

“自然是父親德行高厚了!”幾乎是不假思索,話未過腦子就從劉承訓嘴裡吐出來了。

劉知遠笑了笑,望着恭順侍候在前的長子,心中不禁有些嘆惘。要是換作二子,恐怕會冷冷地回一句:只因河東兵強馬壯!

劉承訓猜不出老父的想法,上前扶着他坐下,嘴裡發問:“同樣是遣使勸進,父親對荊南的使者與涇原的使者,態度何以迥異若此?”

面對長子的疑惑,劉知遠冷冷一笑:“史匡懿國之干城,爲父需要這樣的舊臣支持,聚斂人心。高從誨無賴之徒,且畏縮如鼠,於我無用,他日若進中原,且須提防,又何必給他好臉色?”

聽完老父的解釋,劉承訓似懂非懂的樣子,猶豫了片刻,又小聲的詢問道:“不知父親,究竟打算何日稱帝?”

瞥了劉承訓一眼,劉知遠說:“何出此問?”

“這幾日,有不少人,旁敲側擊地問兒。羣情期盼,兒都不知該如何回答他們。”

“呵呵,看來,他們是真的忍不住了......”

......

夜幕籠罩,暮色沉沉,黑夜彷彿將白日裡晉陽城中的躁動都給撫定了。西城東牆上,劉承祐十指交叉,胳膊肘撐在女牆上,盯着城垣外邊南流的汾水。

晚風輕輕地吹拂着,撩動着劉承祐幾縷散落的髮絲,下巴輕輕地磕在指關節上,少年沉思着。這短時間以來,他思考的事情太多了。

“軍主!”劉承祐自然不會無故在此,等了一會兒,厚實腳步聲響起,張彥威越過守衛,走到他身邊行禮。

整個人沒有任何動作,劉承祐仍舊靠着牆垛,嘴裡發聲:“都商量好了?”

“是的!與楊邠、史弘肇等公已經約定好了,明日一齊請命!”張彥威答道。

“嗯!”劉承祐終於點了下頭,輕聲叮囑着:“記住,約束好士卒,不要鬧出亂子。出了意外,拿你試問!”

“請您放心!請願的弟兄,都是馬指揮親自挑選的!”張彥威自信地保證。

“去吧!”

“是!”

又在城垣上趴了一會兒,劉承祐直起脊樑,回首西向,望了望遠處籠罩在朦朧夜色中的太原宮,方纔招呼着護衛,回府而去。

不出意外,用不了幾日,劉知遠便要入主其間了。

事實上,時間基本已經定好了,本月辛未(十五日),是個好日子。只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還需一些必要的過程。

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69章 愛將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740章 農民苦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82章 瓦橋關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331章 泰來樓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48章 還京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34章 回府第106章 倒趙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09章 在長安第207章 還京第337章 特權第154章 滅門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63章 縱論天下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31章 鳴沙匪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40章 家宴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67章 遺表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68章 榮寵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完結感言第376章 拷問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68章 湖南亂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1章 請教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283章 雲中之圍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71章 六合堤上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69章 禍事了第1728章 惠民新政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04章 在真定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24章 交代第260章 論婿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34章 崇元殿中第48章 處處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