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荊南來使

bookmark

白文珂歸來之後,與王峻差不多的說辭,又給晉陽日漸洶涌的輿情增添了幾分刺激。而這一回,不止是求上進的官員們了,不少庶民百姓,也加入了對“契丹暴政”的聲討之中。

而北平王府,仍舊平靜如常,高牆厚壁,似乎將外界的呼聲全數隔絕了一般。但在暗處,晉陽的局勢從來就沒有脫離劉知遠的控制,來自河東內外的各種消息,不斷地傳至其書案上。

對這一切,劉承祐也是洞若觀火,頭腦異常清晰。他這幾日,也沒有太多的動作,除了日常巡檢龍棲軍外,很安分。

相比之下,他那大哥劉承訓則不然,以世子的身份代替劉知遠接見臣僚,安撫勉勵,又時時出入那些勸進官僚組織的宴會,發表一些暗示性的言論。總之,自那夜中城橋談話之後,劉承訓表現得很是積極。

紛紛擾擾中,仲春之月的這上旬,時間過得異常慢。但是,不管底下人如何焦急無奈,北平王劉知遠始終穩如泰山。等他再度現身於臣僚面前,已又過去了幾日。爲了接見,來自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從誨的使者。

荊南高氏的名聲雖然不好,但人家畢竟攜禮千里迢迢前來拜會,劉知遠自不會不近人情,親自於廳堂接見,還找了劉家兄弟與幾名僚屬作陪。

南平國,在“五代十國”之列,在諸國之中,這彈丸小國的名氣一向不小,“無賴君主”的名聲可是廣爲流傳。

在南方諸國中,也以此國與中原的聯繫最爲緊密,畢竟地處要衝,是溝通中原與諸國的一條重要通衢紐帶。以往中原有事,也是他們反應最快。

畢竟只佔據着荊南這方寸之地,兵力薄弱,國力不振,地理位置卻又十分重要,在諸國的夾縫之間求生存,由不得他們不敏感。此次耶律德光滅晉,中原易主這麼大的事情,以高家一向以來“跪舔”的存身處世之道,自然會有所反應。

不過遣使到太原來謁拜,卻還是難免讓人感到訝異。

高從誨的使者,是名青年人,形容挺正,眉色間透着點機巧,大概是底氣不足的原因,身形顯得十分卑屈。劉知遠正堂一坐,便直接拜倒行了個大禮:“下臣高遠,拜見北平王殿下!”

這番低微的姿態,更讓劉知遠意外,揮了揮手,輕笑道:“來使請起,孤可當不得你如此大禮!”

“北平王威德兼弘,令世人敬仰,自是當得臣下一拜!”硬是又拜了拜,這使者高遠方纔起身。

禮下於人,必有所求,審視着這使者,劉知遠很是直接地問道:“你且直言吧,南平王派你到河東來,有何目的?”

高遠那樣子明顯是還想再說幾句吹捧話的,但面對強勢的劉知遠,卻也不敢囉嗦,拱手抱拳,恭謹答道:“今北寇竊據中原,社稷無主,生民無計。亟需英雄,戡禍亂,定山河。南平王縱觀天下,只有北平王您威德遠著,當世英主。還請大王登極,御臨天下,南平王願在荊南俯首以待......”

聽其言,劉知遠雙瞳中劃過一道亮色,隨即露出了點似笑非笑的表情,玩味地審量着他:“據聞,南平王早遣人攜重禮去汴梁向契丹主進貢,不知使汴者,在契丹主面前,又是怎樣的一番說辭?”

“這......”面對劉知遠輕描淡寫般的質問,高遠氣息一滯,但很快收起臉上那一絲尷尬,繼續保持着卑躬的姿態解釋道:“契丹勢大,南平王使之,不過是虛與委蛇,順便探其底細。一旦大王起兵,南平王必以臣屬,率荊南之卒,北上共逐胡寇......”

也許只是同姓高,也許就是高家人,此人嘴裡道出這套說辭,當真是臉不紅氣不喘的。然而觀其眉色,仍舊能夠感受到其緊張,那眼巴巴望着劉知遠,等待迴應的表情,卻是顯得有些可憐。

劉知遠沉吟了下來,認真思量了一會兒,虎目微張,凝視着來使:“南平王的心意孤明白了,你回去告訴他,只要荊南之軍北上,孤必定於河東起兵響應,共擊契丹。孤爲中原方伯,護持江山,救國救民,乃職責本分。至於帝位,卻是不敢有非分之想。異日,南平王若能兵入汴梁,拯溺天下,建號稱尊,孤亦願奉之!”

萬萬沒想到,劉知遠竟然給出這樣的回答。出兵北上與契丹人作對,高從誨可沒那個底氣與膽子,至於皇帝寶座,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更是想都不敢多想的。

高遠可身負高從誨“使命”而來的,哪裡願意帶着這樣的回覆歸去,還欲開口勸說一番,劉知遠卻不給他機會,一擺手:“來使一路辛苦了,暫於館驛歇息吧,回荊南後記得帶上孤的問候。楊押衙,你親自安排一下!”

“是!”楊邠立刻起身應道。

在劉知遠的強勢下,高遠有些不情願地被請下去招待了。等其退下後,劉知遠遍掃在場諸人,蔑笑道:“這高賴子,慣會左右逢源,這首鼠兩端的毛病,恐怕是改不了了。”

衆人鬨然一笑。

“諸位覺得,這高賴子不遠千里派人來勸進,目的是什麼?”

這回是蘇逢吉起身了,面容間滿是自信,說道:“高從誨恐怕是感受到契丹人的威脅了,雖然契丹繼續南下的可能不大,但荊南畢竟就在其兵鋒之下。至於目的嘛,恐怕是想要挑動北方戰爭了。大王若稱帝起兵,契丹人必不能相容,一旦北方戰起,高氏可就安全了,以高氏貪利的習性,尋機還可能向北面咬上一口,佔些州縣。倘北方戰定,不論誰勝勝負,其繼續稱臣便是......”

“逢吉你卻是將高賴子看透了啊!”聽蘇逢吉一分析,劉知遠說道。

“大王,高氏雖然無賴,卻也是一方國主,連他都遣使勸進,足見您已是衆望所歸。請您,再切莫再有遲疑,需早定名分啊!”這個時候,楊邠接着話,趁勢勸說。

眼見着在場臣僚又要動身附議,劉知遠提前撫住:“爾等,皆是孤腹心之人,當明白孤之志向纔是......”

留下一句“曖昧”的話,劉知遠又率先起身離開了。

“兄長這究竟是什麼打算?可真是要急死我等啊!”劉崇在旁,掃了眼衆人,哀嘆一聲。

第58章 回師第98章 山道第6章 進士樓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345章 剝削者第243章 總結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84章 教訓第417章 輕狂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3章 接見第204章 解決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6章 告一段落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9章 王峻歸來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33章 西征!第13章 市井之聲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6章 相形見絀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50章 喜訊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296章 反響第67章 又去一老第268章 西縣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296章 反響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49章 醫政第44章 箇中弊端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33章 捷報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1章 禍從口出第92章 大調整第80章 一意孤行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45章 了結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8章 侯益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85章 賜宴第51章 以鎰稱銖世宗篇終 駕崩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61章 大捷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41章 雌威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406章 調任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75章 高貴妃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2章 如此安慰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