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矛盾

說一千道一萬,太子妃要收養劉文濟的消息,之所以能引起那般大轟動,除了東宮內部始終存在的爭鬥之外,最關鍵的還在於蕭氏的身份。

此前要收養劉文渙,雖說轟動,卻也沒有引得如此甚囂塵上。蕭思溫投漢已經差不多十年了,經過多年的勤懇表現,以及蕭燕燕的得寵,蕭氏家族基本已經融入大漢,爲上層社會所接納。

但接納歸接納,那種無形的排斥始終還是存在的,雖然漢姓曰蕭,但身上“契丹人”這點印記是始終無法磨滅。

大漢在劉皇帝的治理下,基本還是包容開放的,爲了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也需要在政治上的吸納諸族英豪,以爲己用。

但政治歸政治,兼容和洽的表象下,從根子上來說,還是極其排外的,哪怕對於國內的異族,都是警惕異常,從這些年推行的胡民政策便可知。

另一方面,由劉皇帝一手構建的爵位繼承體系,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也深深地烙刻在大漢上層們的骨子裡。

而大漢爵位的繼承,最重視的是什麼,血脈!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對其最清晰直觀的描述。

過去,大臣們並不會在意漢宮中有耶律妃、有湘妃,也不會在意東宮有一個蕭妃。但是,當觸及到他們敏感處時,這反彈也是巨大的。

慕容太子妃想要收養劉文濟的目的,從她小女人的心態來講,是要應付趙氏母子帶來的衝擊與壓力,爲了將來有個依靠。子以母貴,反之亦然。

但這個舉動本身,就帶有極大的政治意義,這一點,或許連她自己都搞不清楚。但她不清楚,大漢朝廷的那些臣宮們可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讓她辦成了,那劉文濟可以立馬完成身份上的轉變,成爲皇孫中名分最正的了,從法理上而言,就是帝位的第二順位繼承人了。

但是,他身上又流淌着一半契丹人的血脈,這一點,是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的,這與蕭氏是否低調忠誠無關,這本身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很多人在心理上那道關卡是難以跨過的。

因此,消息傳出,朝廷之中是議論紛紛,羣情反對。其中,趙家的反對是可想而見了,也是趙匡胤“裝死”這麼多年,第一次旗幟鮮明地對一件事明確表明態度。

回朝不久的趙匡義,想法素來不少,政治抱負也高,即便知道有可能犯忌,也不得不上了一道奏章,勸阻此事。

至於其他大臣,都不需趙家去串連,很多人都自發上表,一個個義憤填膺,言辭懇切,希望能夠引起劉皇帝的重視。

其中有兩個羣體的態度是最爲激烈的,一個是清流言官,一個就是勳貴集團了,他們要堅持正朔,維護傳承。

不知有多少年,朝廷上下,貴族大臣,如此萬衆一心、千口一詞地反對一件事,這樣的情況,也算少見了。

還有一些人,就屬於投機分子,不是在慕容與趙氏之間進行投機站位,而是看“準”了劉皇帝的心思。

蕭家是契丹來的,劉皇帝這麼多年,對契丹人是什麼樣的態度,這可不是什麼秘密,那是恨不得地將之族滅。這種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容許此事,容許大漢江山落到“異族”手裡的可能。

但顯然,大部分人,終究還是不瞭解劉皇帝。劉皇帝的心胸,說狹隘,也狹隘,說大度,那也同樣大度。

雖然他是個徹徹底底的民族主義分子,但那是對外,而嫁給太子的蕭燕燕及其所生之子,自然份屬於“內”,既是大漢之內,也是皇室之內。

即便不會去考慮帝位傳承的問題,也不會帶有特殊偏見,至少能做到正常對待。而對劉文濟那孩子,劉皇帝也沒有什麼意見,看得出來,聰明乖巧,和小時候的劉暘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要說血脈問題,劉皇帝也沒有那麼地狹隘,不論起母族來源何處,那也是天家的血脈,是劉暘親子,是他的皇孫。

就拿他們劉家,拿他自己來說,也許千百年後,還有人會拿他“沙陀人”的身份來攻擊、中傷、污衊。

當然,就當下而言,這其中區別還是很大的。“沙陀人”已經逐漸被歷史遺忘,在大漢不論是已修還是在修的史冊典籍上,也都再沒有“沙陀”這樣的字眼,不管是劉皇帝自己還是大漢的臣僚們看來,他劉家代表的就是華夏正朔。

但契丹顯然是不同的,且不提過去漢遼爭霸,大漢與契丹之間長達三十年多年的紛爭糾葛,就是如今,漠北還有一個不服王化的契丹政權在那裡頑強地支撐着。

針對此事,劉皇帝當然也不可能無動於衷,心中同樣也多出了一些考量與疑慮。對於大臣們的反應與心情,他能夠理解,但是當衆口一詞,羣情所向之時,他那多疑猜忌的毛病又犯了?

這是要幹嘛?逼宮還是造反?原本只是東宮內部家事,皇室內部事務,被搞得那麼嚴重,鬧得滿城風雨,幾乎把天家內部的不和諧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劉皇帝的性格從來都是這樣的,他堅持陰謀,相信鬥爭,像此番,當朝廷上下,都持同樣論調的時候,非但不會聽從,相反,會去懷疑,去猜忌,是不是有人居心叵測,用心不良,是不是有人在背後鼓動生事。

羣臣的反響是很強烈的,到劉皇帝這邊,反彈也同樣厲害。原本並沒有那麼在意的事情,一下子讓劉皇帝重視起來,面對洶洶羣議,本不欲發聲的劉皇帝,在“走訪”政事堂的時候,當着諸宰臣的面,澹澹地評論了一句:東宮家務,何以如此喧囂?

然後,熱議就被平息了,但難題卻拋給太子劉暘,再次請教劉皇帝,劉皇帝卻篤定主意,讓劉暘自己做決定。

用劉皇帝的話說,他能立太子,還能把太孫也定下來嗎?到最後,終究是你劉暘的事。這,反而使劉暘猶豫了。

他近些年,固然有些惱怒東宮二妃的不合,但對兩個兒子,基本算是一視同仁的。而對於羣臣的請願,劉皇帝可以強勢地不作理會,他可沒有那種威勢,也不夠剛硬,心中多少存着幾許顧慮的,因此,至今還是猶豫,沒爲這場風波畫上個句號。

而與劉暘一樣,同樣抱有矛盾心理的,還有兩撥人。一自然是蕭家了,哪怕是蕭燕燕,在面對此事時,也是受寵若驚,如履薄冰,根本不敢有任何動作,只是更加低調,這不是她們母子以及蕭家能夠做主的。

二,則是慕容家了,慕容氏至今的顯赫,一來源於慕容家族對大漢的功績,來自於慕容延釗的遺澤,另外,就是太子妃慕容玥了、

對於慕容家而言,慕容玥地位的穩固,是十分重要的,但偏偏地位是日漸不穩。肚子不爭氣,好不容易懷孕了,卻被安排了個女兒。

因此,對於慕容妃收養皇孫,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支持的,但問題也恰恰在於,爲何是劉文濟這個蕭氏之子。

當然,到如今,這幾乎也是個唯一解的題目,誰教太子只有這兩個兒子呢?在不考慮劉文渙的前提下,那就只有一個劉文濟了......

第286章 宗室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97章 怪圈第118章 棉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361章 “龍宮”第380章 投漢第296章 反響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374章 善待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00章 禦敵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83章 抉擇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46章 郭榮奏事第28章 封疆大吏第2章 登聞鼓響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08章 蠢兒子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38章 任其紛擾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481章 行宮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08 狀元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17章 機會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93章 楊邠案(1)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331章 泰來樓第35章 楊村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85章 異心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85章 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