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今日開寶

bookmark

開寶十八年的嘉慶節慶典,是在萬歲殿進行的,原因自是圖那個殿名。汴宮中的諸多宮殿羣中,論雄偉壯麗,當屬崇元殿,萬歲殿則僅僅次之,曾經有一段時間,還作爲劉皇帝的寢宮使用過,當年高祖劉知遠也是在此殿晏駕的。

慶典之日,風和日麗,春光明媚,彷佛上天也想通過一個和煦的天氣,來爲劉皇帝賀壽。整個東京城,比起平時也明顯多了些喧囂,人聲與鞭炮聲交加,整座城池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萬歲殿間,已是賓客雲集,高朋滿座,大漢的宗親貴州、功勳大臣們齊聚一堂,各個衣冠楚楚,滿帶笑容。

與會賓客很多,萬歲殿肯定是裝不下的,宴席設了五百桌,從殿內,一直襬到殿外,把殿臺、廣場都佔據了。

爲了滿足這場慶典宴會的用人需求,內侍省從宮中抽調了大量宮娥、宦官,僅宴會上伺候的僕婢就上千。至於儀仗、侍衛、禮樂、歌舞,同樣有數百人的隊伍,突出一個盛大。

隔着一道宮牆,新起了一排爐竈,炊煙鳥鳥,熱氣升騰,宮裡宮外抽調了兩百多名庖廚,切菜的,吹火的,烹飪的,忙得不亦樂乎。

哪怕是宮廷御宴,這種大鍋飯,也要失去幾分精細,但至少,能儘量讓貴人們吃上一頓熱菜。

萬歲殿內的氣氛,同樣喜慶,不過多了一些嚴肅莊重的味道。劉皇帝與符皇后同坐,博冠華服,整個殿內穿得最喜慶的大概就是他了,一身大紅的袞袍,上繡的龍紋都活靈活現的,這身袍服,顯然也是專門甚至製作的,也不知耗費多少尚衣局織女的心思與巧工。

今年的嘉慶節御宴,大概是最具儀式感的了,趙普等人搞出了一系列的流程,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對劉皇帝的歌功頌德,對他三十餘載建樹的總結誇耀。

汲國公薛居正,親自完成了一篇上萬字的祝辭,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並由他親自當殿宣讀。

萬歲殿內雖然人滿爲患,但薛居正的聲音卻始終迴盪其間,鑽入殿中每個人的耳朵。宣讀這件事,本可以找個年輕人來做,不過薛居正覺得這是份榮耀,再加上是他這司禮大臣的本職工作,不肯讓人。

不過,這一通朗讀下來,把薛國公也累得夠嗆。劉皇帝似乎也恢復了過往的耐心,聽得尤爲認真,當然,薛居正的文章,辭藻華麗,遣詞造句透着一個高深,很多地方,他都聽不懂,大概意思就是對自己的讚頌,這一點想來是不會錯的。

不過,有些關鍵之處,劉皇帝還是聽得格外明白。在中間一段,薛居正列出了一串數據,尤令人欣喜。

到開寶十八年,大漢在籍人口,已然達到907839戶,超過六千萬口,這還只是在籍人口,由於統計手段的限制,人口隱漏是難免的,再加上的大量的流動以及特殊人口,大漢實際的人口,還要更多,超過一千萬戶,是肯定的。

要知道,在大漢建國初期,由朝廷所統轄的人口,也才一千萬口出頭,即便把諸多割據勢力的戶民都算上,全國也才約三千萬之數。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人口終於實現倍增,這還是在伴隨着長期、頻繁的戰爭的情況下,否則也漢人的發育能力,一千萬戶的關口早就突破了。

而這麼多的人口,如何養活他們,是個不小的挑戰,當然,這也是這麼多年朝廷始終重視的一個問題,別看大漢如今商業日趨繁榮,但農事永遠是根本。

土地的開墾成績,自然是顯着的,到開寶十八年,全國已有近八百萬頃的耕地,這已遠超盛唐時期。按照測算,平均約十畝地就能養活一個人,而在那些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的地方,甚至兩畝地就能養活一人。

農業技術的發展,始終是在向前的,而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高產的占城稻,也大規模地鋪開了,不再侷限於淮東地區。

糧食作物外,一些經濟作物的發展,同樣迅速,最突出的,就是棉的大規模推廣及運用。這是一個系統性的發展,不只是棉花的種植,還包括棉紡技術的發展。

大漢棉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在劉皇帝的力主之下推行的,並且其中有一個加速推進的過程,他太知道這東西的意義以及對民生的重大作用了。

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棉事發展有益的事情他都積極去做,對這方面有功的人,更許以重利。

當年隨盧多遜東歸的安西棉農,更是作爲棉花種植推廣的功臣看待,如今已掛着五品官銜,這也是盧多遜足以留名青史的功績之一。

五年前,瓊州知府周仁浚,向朝廷上報進獻了一種糅合當地黎族織錦的棉紡技術,並附以專門改進過的棉紡工具,這引起了朝廷的重視,經過試驗,那些工具能夠極大提升棉紡的效率。

對此,劉皇帝給予了高度肯定的評價,一高興之下,直接提拔周仁浚爲廣州知府。而隨着新棉紡技術與工具的推廣,大漢的棉事產業也進入了一個快車道,短短几年時間的進步,堪比前面二十年的發展,當然,沒有前二十年的積累與鋪墊,也沒有如今的躍升。

到如今,各類棉製品,從棉花到棉被,從棉布到棉衣,已然開始大量出現在市場上,成爲了大漢百姓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再像過去,需要官府買單以促進發展。

同樣是這幾年,棉花的種植與棉紡技術,也從中原向長江流域擴散,並快速發展。而對朝廷而言,也到了收穫成果的時候,不只是大漢百姓們衣食飽暖上的積極意義,還有更直觀的經濟效益,朝廷在棉產業上,也開始有稅收入項。

談及稅收,薛居正同樣也提了一串足以刺激人耳膜的數據。到開寶十八年,朝廷每年正稅,已然達到6349萬餘貫,這比起二十年前,幾乎翻了一倍。

其中春秋兩稅,仍舊是大頭,但商稅以及各種朝廷專營產業利潤的佔比,也是顯着的上升,尤其是市稅,更是爆發氏增長,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還在於有大漢的百姓們,用辛勤的汗水,創造出海量的社會資源與財富。

薛居正的這篇祝辭,拋開那些用華麗辭藻堆積的對劉皇帝的吹捧,餘下的,完全可以看作一份大漢幾十年發展的總結報告,聽得劉皇帝是心花怒放,喜不自禁,還不時地同身邊的符皇后探討一二,彷佛在訴說他的得意。

當年,改元開寶之時,劉皇帝曾與羣臣相約,定下了一個趕超盛大開元、天寶的目標。如今,在天下一統的十八年後,這個目標已經初步實現。

不論是從人口、耕地還是稅收上來看,都已經做到了超越,在經濟上,就是全方位的覆蓋。文化上同樣璀璨,由朝廷主導修纂的各大類書,就是標誌之一,至於漢詞長短句,也逐漸成爲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軍事上的成就了,李隆基開邊不已,最後不僅頑敵難制,還導致國庫虛耗,傷亡慘重,軍民疲敝,還落得個窮兵黷武的名聲。

大漢則不然,只能用打遍四海無敵手來形容了,當然,大漢如今的周邊環境與形勢,比起盛唐時期,也確實要好得多。

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73章 日常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63章 二度卸任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11章 李沆第18章 侯益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286章 宗室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68章 湖南亂第125章 邢州事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36章 怪圈第177章 耶律妃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351章 林邑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1713章 機遇第399章 還債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82章 瓦橋關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1689章 高規格第109章 在長安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365章 看衰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40章 家宴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無題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0章 如此處置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3章 臺懷之事第317章 修法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8章 權謀手段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半島史話·桓王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15章 瀛州第77章 間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