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執迷不悟

“哎......”

“唉......”

寒夜深沉,楊府後堂,燈燭通明,楊邠揹着手,在堂間徘徊不定,表情沉凝,唉聲嘆氣。涼風中搖擺不定的燭火,彷彿映照着他此刻的心情。

觀其堂間佈置,清素簡樸,沒有一點奢華之象。有一說一,如今大漢的宰臣們,若論清儉,無人能出楊邠之右。

“父親,您何故如此憂慮?”其長子楊廷侃在旁忍不住問道。

前面提過,大漢的朝臣們,就沒有真正乾淨的。似蘇逢吉,好斂財,貪污受賄,前番秉政,竟敢肆無忌憚地賣官鬻爵,雖然已經收斂的許多,但其貪瀆的行爲卻從沒停止過。

楊邠雖不好置財貨,但他的私心也不淺。三個兒子,長子廷侃在爲吏部主事,有考功司的職事;次子廷偉爲內殿直指揮;三子廷倚在大理寺當治獄官。

爲三個兒子謀取職司,卻是沒有怎麼收斂,這也算是“人之常情”,旁人縱有非議,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大家從龍建功,不也爲了蔭庇子孫嗎。但是,楊邠在朝廷中安插的,可不止三個兒子,其親戚、好友、故舊、鄉人,或在京當職,或出爲州縣吏,“楊系”勢力,至少從表面上看來,很龐大。

有人統計過,在大漢建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經楊邠手親自提拔的楊氏親故,便有三十餘人......這般行爲,縱使其再有能力,再有功勞,劉承祐又豈能不忌憚、厭惡。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楊邠站在劉承祐對立面,纔是劉承祐最恨他的地方。

楊邠心情明顯煩悶,聽着長子的問話,只斜了他一眼,擺出一張臭臉,冷冷地哼了一聲,並不答話。

楊邠的家教很嚴,幾個兒子對他很是畏懼。見老父那張冷臉,楊廷侃不禁縮了下脖子,閉嘴一會兒,仍舊忍不住小聲問:“您是在擔心官家的身體?”

聞言,楊邠臉色難看了幾分,不過沒有接話。

自開年以來,好幾日了,劉知遠一直未現身理政,只自內廷時不時地傳出詔旨,偶爾接見一下宰臣。以太子監國,然後楊邠的日子,用艱難來形容或許有些過,但終究不順。朝政事務,許多經他手的處置決議,劉承祐都覺欠妥當。一來二去,矛盾更深。至今日,當着幾名宰臣的面,楊邠怒而對劉承祐說:“國家大事,自有臣等處置,殿下無需多言!”

把劉承祐給氣得,會後直接掀了桌案。

“還是擔心太子殿下那邊......”楊廷侃的聲音更小了。

這回楊邠的反應大了些,一拍桌子,冷冷地發泄着怨氣:“監國這才幾日,便把令來行,不把我等宰臣放在眼裡。這還只是太子,若讓他當了皇帝,還有我楊家的活路?”

楊邠的話,明顯把楊廷侃嚇了一跳,下意識警惕地往四周看了看,想到這是自家內堂,這才稍稍放鬆。但見楊邠那橫眉怒目樣子,謹慎地說道:“當不至於此吧。父親是不是太過緊張了?”

“父親乃大漢樞相,秉執軍政,是國家元臣,勞苦功高,太子殿下只會更加倚仗纔是。”

幾乎指着長子的鼻子,楊邠罵了句:“愚蠢!若照你這無知想法,異日我楊家被滅門了,都不冤!”

“父親消消氣。”大概也是被訓習慣了,楊廷侃臉上不敢有絲毫不愉,上前扶着楊邠坐下,說:“兒觀太子殿下雖則嚴重,卻並非不明理之人。謙恭孝順,也是爲朝野所稱道的......”

“哼。”聞其言,楊邠哼唧一聲,嘴角浮現出一絲譏諷:“隋煬帝繼位以前,不也是矯情飾行,勾釣虛名。爾等不知,我卻清楚,這太子本是個天性涼薄之人!等着吧,日後他若當了皇帝,別說我們這些外臣,就算是他那些親戚,兄弟、叔父、舅舅,你看有幾人能得善終!”

瞟着楊邠,楊廷侃欲言又止,總覺得老父有點偏激了。想了想,提醒道:“現在,連坊裡都在流傳,太子殿下有唐太宗之風,欒城之戰——”

不待楊廷侃說完,楊邠很沒耐心地打斷他,斥道:“唐太宗是怎麼登上皇位的?殺兄弟,逼君父!太子有其陰狠手段,我卻是相信的!至於欒城之戰,若無張彥威等將奮命,他能有此運,名傳天下?”

楊廷侃閉嘴了,根本不能說服他。同時,一股恐懼感襲滿全身,若依楊邠這般想法態度,楊氏當真有滅門之憂。

“只可惜蒼天無眼,致魏王殿下英年早逝。魏王仁善,若他還在,老夫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扶其登基,豈能讓周王白得了儲君之位!”楊廷侃顧慮間,楊邠卻是長嘆一聲,語氣中滿是不甘與憤懣。

從楊邠本心講,是真的特別厭惡劉承祐而喜劉承訓嗎,實則不然。劉承祐強勢,有想法,心思重,明顯是不好控制的。反倒是劉承訓和善,性子溫柔,於他們這些權力在握的宰臣而言,那纔是最適合的君主,再加二者相熟的緣故......

見楊邠那副執迷不悟的樣子,楊廷侃徹底嚇到了,可以用心神俱震來形容,倒退了兩步。

泛白的面龐上,憂慮色濃重,此夜天氣尚冷,卻不及他心頭泛涼。錯愕幾許,楊廷侃似乎明白了什麼,突然問道:“父親莫不是擔心,此前支持魏王,怕太子以前事心懷疑忌?”

對此問,楊邠未作回答。

見狀,楊廷侃緊跟着建議道:“倘若如此,父親何不與太子殿下開誠佈公地談論一番,消除誤解。以殿下的器量,難道還會與父親你計較嗎?”

“你這是要我去服軟低頭嗎?”不說還好,言方落,楊邠扭頭便是一番疾言厲色。

“若父親抹不開臉面,兒願代父前往!”

對楊廷侃的天真,楊邠不禁哂笑:“你也太高看你自己了,你去,替楊家蒙羞嗎?”

但見楊邠固執,楊廷侃頭一次急了,勸道:“父親,如今君臣名分已定,太子殿下不可輕辱。自古,有多少以臣抗君,能得善終者?”

若是平時,兒子敢這麼對他說話,楊邠早一巴掌呼過去了。不過眼下,見楊廷侃表情間的擔憂,楊邠不由嘆了口氣,擺擺手:“爲父自有計較,你不必過慮。時辰不早了,你先下去休息吧。”

把楊廷侃屏退後,楊邠獨處堂間,一張臉更苦了。事實上,他的心中,也是十分忐忑,若真有底氣,何至於深夜於此哀嘆。

“官家,已經在爲太子鋪路,恐怕也是時日無多了!”沉思了許久,楊邠嘴裡喃喃道:“老夫,是不能不早做準備了!”

這幾日,劉知遠最緊要的幾道詔令,便是再度對禁軍的調整。除了史宏肇依舊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之外,提劉信爲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又以李洪信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李洪威爲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洪建爲大內都部署,養子劉承贇進爲護聖左廂都指揮使,駙馬宋延渥爲京城巡檢。

後面幾人,能力如何暫且不提,但不是宗室,便是皇親,儼然是爲劉承祐的繼位保駕護航的。甚至於,劉知遠都有心調慕容彥超來京,擔任侍衛司高級將領......

當然,就劉承祐看來,劉知遠的安排,並不怎麼“穩妥”,主要是他這幾個叔父、舅舅,當真不是可託後事的人,要麼能力有缺,要麼性格受限。若依劉承祐的意思,只需將楊邠、史宏肇二人,尤其是史宏肇解職,甚至都不用解職,遣其就鎮,調離東京即可。(史宏肇尚領歸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不過對於劉知遠的好意,劉承祐也是心領了。感風雨欲來,劉承祐是按部就班,十分從容地,暗中佈置着一切。雖然這段時間,他分心於國政,但對於軍隊,他從沒有放鬆過,他腦子裡可清醒着,朝堂之上爭得再兇,都不如軍權來得實在。

東京禁軍中,劉承祐的影響已然不小,又有馬全義、向訓、韓通等心腹將校爲他宣傳養望,老將、舊將正常都不會反對他,再有郭威爲代表的一部分將校支持。唯一的不穩定因素史宏肇,不過這個人真的不得軍心,雖爲其黨羽控制有一批禁軍,但能否掀起一場叛亂,劉承祐都對他沒信心。

可以說,哪怕劉知遠突然駕崩了,只要局勢正常發展,沒有意外,劉承祐以太子之尊順利繼位登基,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是,楊邠顯然不是這麼認爲的。沉抑思索了許久,楊邠老臉上也不禁浮現出些許遲疑:“難道,我得去找那鄙夫共事?”

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1章 大典日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06章 敲打第41章 西域戰況第6章 遺奏十條第39章 連夜南進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399章 還債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345章 剝削者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39章 濮州案(2)第13章 市井之聲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101章 大整軍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98章 秋獵第179章 長教訓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27章 不允第349章 邊情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270章 立場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6章 “座談會”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80章 饒樂國第79章 父子問對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96章 楊邠案(4)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15章 冬月第391章 暗箭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章 王、鄭二公第357章 國滅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216章 馬政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70章 衛公辭世第98章 追捕第118章 查抄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215章 郭、李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