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6章 拾遺補闕

bookmark

第1706章 拾遺補闕

議定結束,氣氛非但沒有緩和,反而又恢復到一種沉悶的狀態中。見這一干重臣,像上課的學生一般,乖乖巧巧地坐在那兒,一時之間,劉皇帝倒也覺得有趣。

“哈哈.”劉皇帝突兀地發出一陣笑聲,雖然有些皮笑肉不笑的感覺,但總歸打破了有些僵硬的氛圍。

衆臣望向劉皇帝,只見他以一種疑問的語氣道:“衆卿這是怎麼了?如此垂頭喪氣,可不符你們高堂宰相、柱國大臣的氣度。”

迎着衆人的目光,劉皇帝慢條斯理地道:“榆林生亂,於國於民,固然不是好事,也不算什麼壞事!此前,朕一直在探索,西北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一直在調查那些逆類。

如今,逆賊顯跡,無所遁形,正可將之一舉剿除,把榆林徹底清理一遍,省得他們陰潛蟄伏,與朝廷作對。

比起那些沉在水面下的賊子,暴露後的敵人,並不可怕!烈日之下,豈容奸邪,衆卿難道對朝廷沒有信心嗎?”

劉皇帝這番話落,大臣們臉上都不免異樣,但很快不約而同,衆口一詞,稱讚劉皇帝胸有成竹、氣勢如虹,叛逆必將覆沒。

“都笑一笑!”劉皇帝掃視着衆人,又道。

對於劉皇帝的請求,哪有拒絕的道理,不論心裡作何感觸,一干大臣,或大笑,或苦笑,或乾笑,或尬笑,崇政殿內也重新恢復了幾分生氣。

“時辰雖然晚了,但事務緊急,國事優先,爾等各歸其職,辦差去吧!”劉皇帝這才放過他們,擺擺手。

“臣等告退!”

大臣們緩緩退去,殿內空蕩了起來,太子劉暘以及武德使李崇矩被劉皇帝留了下來,顯然,另有交待。

看着李崇矩,劉皇帝吩咐道:“你們武德司在西北可是精英齊出,過去叛蹤不現,無所作爲,朕可以原諒,但現在,朕要看到你們的作用!

鹽州雖發叛亂,但王玄真應對處置,未有失措,朕且不加罪,他還兼着西北巡檢的差使,就讓他暫時坐鎮鹽州,趙王到任後,聽調於剿賊行營,協助平叛!”

“榆林叛亂,給朕盯緊了,整個西北也是一般,亂事起於榆林,但朝廷的視野不能侷限於榆林,榆林之外,鬼祟猶多,適才殿議,伱也聽到了,朝廷的底線,榆林可亂,必不能使其蔓延開來,遺禍西北!”劉皇帝的語氣越發強硬,甚至可以看作是警告。

“是!”李崇矩表情也格外嚴肅,鄭重應道:“臣打算率領武德營赴西北,親自監控!”

聞言,劉皇帝有些意外,但見李崇矩雖神情凝重,但一副慷慨之狀,點頭道:“卿既不辭辛苦,勇於任事,朕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王玄真在榆林,你就去關內!”

“另外,還有一樁事,朝廷還需警惕!”沉吟了下,李崇矩又道。

“講!”

“是關於各地刑徒營之事,武德司此前奉詔調查,各地刑徒,身背罪刑,飽受苦楚,對朝廷可謂恨之入骨,此前屢發動亂,就是明證。

榆林叛亂,西北動盪,當此劇變之際,更需防止奸人挑唆,刑徒若是參與叛亂,必定仇深似海,不死不休。

去年李繼遷舉事,此番鹽州叛亂,都有攻擊刑徒營,招引爲亂之事。如今西北有刑徒不下七萬人,必須加強管控!”

聽完李崇矩又提起刑徒營之事,劉皇帝眉頭聳了一下,扭頭看向劉暘,道:“你此前曾提議,對天下刑徒管理政策,可以適當調整,以消解怨氣,如今藉機施行吧!”

想了想,劉皇帝道:“不論如何,刑徒營是不能裁撤的,從管理、役刑上整改,朕也知道,有不少刑徒營吏,對刑徒動輒打罵、壓迫乃至戕害,怎能不激起反抗!”

“是!”劉暘立刻應道。對於這件事,劉暘還是樂於去做的,倒不是同情那些罪犯,畢竟被投入刑徒營的,大部分都不能算是好人,他只是覺得,朝廷的做法,有些過於苛刻了,更可恨的是,有些小吏籍此爲非作歹。

“另外,安西、安東不是都缺人嗎,可以挑選一部分人,送往兩地,流安西、安東者,可免其役刑。以苦刑換流刑,算是朝廷給予的恩典,就看他們選擇了!”劉皇帝又道。

“關於西北刑徒營之事,你抵達之後,負責整頓!”劉皇帝瞧着李崇矩,遲疑片刻,輕聲道:“今後,刑徒營逐漸從各地官府剝離,由武德司負責管理!”

對此,劉暘與李崇矩都有些意外,但是劉皇帝做了決定,一時間也不好反對。當然,李崇矩是沒有反對的立場,這也算是增加武德司利益的事,於劉暘而言,則是有武德司統一管理刑徒營,對其整頓也是有益的,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至於對武德司及朝廷的影響,則暫時不在劉暘考慮範圍之內,這畢竟是人治的社會,對李崇矩掌管的武德司,作爲太子的劉暘,同樣少了許多戒心。

當初王寅武在任之時,因爲刑徒營亂象,曾想把天下刑徒營置於武德司管轄之下,不過,由於朝裡朝外的阻力,再加上沒有劉皇帝的支持,終究作罷。如今,劉皇帝還是把刑徒營的管理權交給武德司了,也算是全了王寅武一片“忠心”。

該說的說完了,李崇矩也識趣地退下了,給父子倆留下談話的空間。短暫的沉默之後,還是劉暘主動發問:“爹,四弟去榆林主持大局,料想亂情可得控制,只是,王侁如何處置?”

這一點,適才大臣們實則都想到了,只是沒人提出罷了。但總有人來說,而聞言,劉皇帝的臉色又肉眼可見地陰沉下去,考慮幾許,道:“先讓他回京吧!”

對於辜負期望的王侁,劉皇帝是真有幾分惱火的,甚至有那麼剎那,想奪了王侁官職爵位,將之貶爲庶民。不過,還是忍住了。

王侁在平叛上不力,還鬧出將帥不和的爛事,有過錯是必然的,需要受到懲戒。但是,情節輕重,還要看劉皇帝的態度。

但是,若僅以榆林之事,直接剝奪一個二十四臣高爵,對越發念舊的劉皇帝來說,卻實無必要。王樸鞠躬盡瘁那麼多年,甚至可以說是爲朝廷累死的,其身後之事,劉皇帝還是願意顧念幾許情分。更何況,王樸臨終前的話,言猶在耳,是劉皇帝自己沒當回事,付以重任。

當然,也有那麼些顧忌影響的因素在裡邊,大漢的勳貴們,既需要敲打鞭策,但同樣也需要寬容安撫,至於王侁,可以樹個典型。

基本上,在劉皇帝這裡,王侁是要被放棄掉了,其前途可以說到點了,而太子劉暘,因此番之事,對王侁也沒有什麼好印象的,王侁的未來如何,可想而知了。

當然,再怎麼淒涼,只要爵位還在,那仍舊可以人前顯貴,這也是朝廷對那些功臣勳貴們的恩典。

“還有一事,榆林眼下以平亂爲要,對於榆林軍政的整頓,是否可以暫止?”劉暘道。

對此,劉皇帝反應很快,言語中甚至顯得些理所應當:“這是自然!往者不論,既往不究,但日後如何,還得看他們的表現!”

“不過,有些人卻是不能放過的!”劉皇帝臉變得很快,聲音也有些陰冷:“那個鹽州知州還在審?這種狗東西,還審什麼?處死!”

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58章 回師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70章 大禮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80章 進攻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133章 延禧驛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13章 市井之聲第379章 蕭思溫第133章 面聖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790章 憂勞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73章 日常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75章 按*不動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57章 國滅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52章 聽政3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111章 動心第66章 兄弟之國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73章 西北隱患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47章 應對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83章 抉擇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40章 開拓之志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72章 封王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32章 潞州震動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世宗篇47 封禪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77章 嚇人第45章 治安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95章 難第452章 皇孫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86章 宗室第160章 三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