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

bookmark

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

“既然太子都這麼說了,諸卿儘可開言,有什麼真知灼見,都不要憋在心裡了!”劉皇帝目視趙普,輕聲道:“趙卿是首相,你來替太子斧正一二!”

“不敢!不敢!”趙普起身拱手,態度恭謹異常,沉吟少許,緩緩道來:“老臣並非出言奉承,太子殿下的提議,應時應景,臣等陛見之前,也有過討論,一致認爲,榆林當務之急,絕非貪快求速,以求立刻消滅叛軍。

還需戒急用忍,從大局着手,控制榆林,不使亂事擴大。太子殿下說得好,榆林可亂,關內不能亂,西北不能亂。

因此,換帥遣將增兵,勢在必行,絕不能讓賊勢蔓延開來,關內、隴右、河西要即行戒嚴,封鎖各條交通要道,禁止通行,嚴防賊衆逸散裹亂。

時下已入冬,並不利於剿賊作戰,經此突變,榆林軍政難免混亂,榆林州縣,在這個冬季,當以穩守不亂、安定官軍民心爲主,尤其是當地的漢民。

此番大亂,禍害之源,顯然是那些不臣的党項人,剿賊方略,也必從党項部衆着手,對其政策,必須鮮明,膽敢從賊者,一律嚴厲鎮壓。

朝廷可用一個冬季的時間,調兵遣將,儲備糧械,爲開春後大舉進剿做好準備。榆林偏僻苦寒,物產貧瘠,其糧食、布匹、茶葉等物資,過去都需要外部供應,因此,還需嚴格控制各項物資輸送,不能再使一米一糧,流入叛衆之手”

“趙卿的意思,是要先困賊?”聽趙普奏完,劉皇帝琢磨了下,說道。

“陛下英明!”趙普拜道:“過去一年榆林剿賊不力,兗國公王侁或有處置不當之處,然究其根本,還在於策略運用有所失誤,對問題的認識不夠清楚,朝廷也未有足夠重視,以致小疾釀成大患。

亡羊補牢,爲時不晚,榆林之弊,首在党項,党項不平,則西北難安。榆林党項部衆,數十萬計,即便不是所有人,都有從賊之意,但必有附賊之嫌,朝廷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最充足的準備,即便榆林党項皆反,也要堅決徹底剷除。

党項之於西北,已成心腹之患,爲保社稷安定,即便斬盡殺絕,也在所不惜!”

顯然,趙普這番話,多有附和聖心的意思,這麼長時間下來,關於劉皇帝對党項之疾的態度,多多少少流傳出去了一些,也引起了一些討論。

如今,鹽州劇變,榆林形勢嚴重,趙普在這個時候表明這樣的態度,自然是爲了迎合劉皇帝的意志。

也確實讓劉皇帝感到滿意,嚴肅的表情彷彿都柔和了些,劉皇帝環視一圈,道:“趙卿所言,諸卿以爲如何?”

言罷,兵部尚書韓通當即起身,義正言辭地道:“趙相所言有理,党項非我族類,屢教不改,既不服馴,那便徹底消滅之,老臣贊同!”

韓通這個從龍之臣,如今也老了,年近七旬,大腹便便,但中氣十足,看起來還能爲朝廷再繼續發光發熱一些歲月。朝中也早有傳言,等東南轉運使韓徽登堂拜相時,也是河內公徹底退隱之時。

韓通言罷,王著也開口了,他除了對劉皇帝死忠之外,本身帶着些“憤青”屬性,言語中自然不會有絲毫軟弱,冷冷道:“既然不服朝廷管教,那大漢宇內,也不容此等背反之賊立足,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很快,對於榆林之亂,或者說對於榆林党項,大漢君臣達成了共識,他們這些人,也足夠代表朝廷的態度,當然,核心永遠在於劉皇帝意志。

“陛下!”趙匡義同樣發表了一番憤慨的言論後,作遲疑狀,起身道。

看着他,劉皇帝也不囉嗦,直接道:“趙卿有何建議?”

略微斟酌了下,趙匡義語氣中也帶着謹慎:“稟陛下,鹽州叛亂,賊衆過萬,其中除卻党項賊衆,尚有一些居心叵測的漢人豪強附逆。

地鹽州奏報上言,數日之間,賊衆逾萬,而不能制。鹽州賊寇後起,其勢卻遠勝於夏州,細究其由,必有漢人數典忘祖、被恩棄義之徒於其中興風作浪的緣故,胡漢勾結,內外俱反,遺禍無窮。

因此,臣以爲,西北平叛,党項必除,貳心之鄉土豪強寇賊,也需加以剿除!”

“趙卿說得不錯!”趙匡義說完,劉皇帝當即一拍御案,語氣森然:“党項之亂,不值得氣憤,可恨者,實爲那些內賊!內賊之害,向來遠大於外禍,對於那些從賊之屬,必須夷滅三族!那個袁恪,無名之輩,竟然也敢扯旗造亂,需以極刑處置,誅九族,千刀萬剮!”

哪怕不是針對自己,但劉皇帝那殺氣騰騰的模樣,還是讓在場的大臣們心驚肉跳。

趙匡義也莫名地感覺心頭直顫,按捺住那絲不穩的心緒,趙匡義則繼續道:“對於逆賊,自當嚴刑峻法,以儆效尤。

然而,自古以來,叛賊聚衆爲亂,橫掠鄉里,慣於蠱惑人心,百姓愚昧,難免爲其所趁,茫然從賊。

另有裹民爲亂者,百姓從賊是死,不從賊也是死,受迫之下,不得不從賊。因此,臣認爲,對於那些被裹挾的百姓,朝廷還當發佈文告,斬賊首級投誠官軍者,可赦其罪,以此分化賊軍,消解其勢!”

這道建議一出,太子劉暘頓時表示認可。對於党項人,他或許沒有太多的同情,但對於無辜百姓,他還是願意給予更多寬容的。

因此,緊跟着趙匡義,向劉皇帝諫言道:“榆林道,除了數十萬党項人,還有數十萬漢民,朝廷必須採取措施,對於那些良民百姓,還需加以安撫團結,讓他們與背靠朝廷,與逆賊相抗,之於從賊者,也需加以區分,首惡必誅,餘者有反正之功者可免死。

趙相建議,臣竊以爲可。另,漢民黨項之外,還有諸多雜胡,對於這些部族,朝廷也當稍示友好,以作拉攏,以免其爲虎作倀,剿滅党項叛逆,亦可徵召其衆!”

劉暘說完,便望着劉皇帝,等待他反應。不過,劉皇帝卻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兒,方纔吐出一個字:“可!”

“但是!”劉皇帝緊接着來了一個轉折:“榆林之變,禍明在党項,實爲那些不服王化的胡蠻。驅雜胡以剿党項可以,然而,消滅一個禍患,要嚴防興起新的禍害。

當初拓跋党項是如何崛起的,定難軍是如何建立的,這一點,需要警惕。因此,朝廷對榆林胡人的態度與政策,需要進一步明確,非友即敵,非忠即賊,讓他們自己掂量着辦,是要服從朝廷,與朝廷爲友,還是要從賊,與朝廷爲敵!”

劉皇帝說完,劉暘、趙普等人互相張望幾眼,而後衆口一詞:“陛下英明!”

雖然這樣的想法,符合劉皇帝一貫的強勢作風,但是,在如今的關頭,行此激烈對策,說不準會出現一些差池。

但是,也不能說劉皇帝的考慮不對,還得誇他高瞻遠矚,看問題直指實質,一切考量,是爲榆林的長治久安着想。

何況,更激烈的手段措施都已經籌備着了,也不怕無法收拾。於是,對榆林剿賊策略,也由此定型,對党項叛逆堅決剿滅,對漢人叛軍分化處置,對其餘雜胡驅以爲刀。

當然,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忠奸善惡臣叛民賊,如何區分定性,這不是個容易的活計,在執行的過程中,顯然也不可能盡善盡美。

其中的分寸,不是靠崇政殿這幹君臣在兩千裡外高談闊論一番就行了的,還得遣一能臣良將主持。

而人選,劉暘已經提出來了,或者說,劉皇帝心中早就有準備,否則,何必早早地便把趙王劉昉調到長安坐鎮。

因此,劉皇帝直接拍板:“事情就這麼定了,傳詔趙王劉昉,讓他引關內駐軍北上,接替王侁,組建剿賊行營,全權主持榆林平叛!嗯,讓田重進率一萬禁軍赴西北參與平叛,調兵遣將之事,樞密院做好計劃,兵部也當全力配合!”

“是!”一干大臣起身,齊聲奉詔。

說完,劉皇帝又對劉暘道:“你替朕給劉昉傳個話,他不是想親自剿賊嗎?朕如今給了他這個機會,就看他表現了,不要墮了他趙王的威名,讓天下恥笑。

還要,朝廷擬定的方略,要傳達到位,要讓劉昉不折不扣地執行,具體怎麼做,他有便宜行事之權,但是不能違背大政方針!”

“是!”

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63章 武德奏事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67章 宿州一線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77章 嚇人第1713章 機遇第3章 田畔問對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348章 老皇帝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74章 根由在朝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33章 延禧驛半島史話·奇葩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52章 聯姻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73章 紙上談兵第87章 兄弟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23章 孔氏之疑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98章 封禪之議第49章 求援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690章 拼圖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45章 剝削者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88章 童謠第299章 溫情脈脈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21章 道士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8章 濮州案(1)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17章 附議第288章 趙普使蜀2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790章 憂勞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03章 郭王會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41章 小風波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52章 失意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