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1章 壓力轉移

進入開寶年後,東京每年由外部輸入的各類糧食物資,基本穩定在七百萬石左右,即便有所浮動,變化也不大。早年的時候,劉皇帝深受缺糧之苦,因此養成了儲糧的習慣。

而在整個京畿地區,在那些分佈於諸渡口、交通要衢的大小倉庫,朝廷始終維持着約兩千萬石的糧食儲備。這個數量不算少,至少可滿足京畿百姓三年之用,而事實上要更久。

按照當初劉皇帝的打算,是要求儲存至少十年國用,也一度按着這個目標在做,只是後來發現,管理成本有些高昂,不得不把要求降低下來,同時,每年還從官倉中劃撥糧食投入市面,以做更新。

因此,以朝廷手中掌握的資源,即便糧價再高,都能夠隨時平抑調節,也是此前一直坐視糧價上漲的底氣所在。

從四月開始,僅在東京,朝廷分批次,先後往市面上投放了兩百萬石米、粟、麥等糧食物資。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東京士民頭上飄飛了數月的糧價頓時被打壓下來,如水銀瀉地一般,半個月內,由六十文降低到三十一文。

只是,在朝廷有意的控制下,便再也降不下去了,顯然,三十文就是朝廷認爲比較合適的糧價。對於絕大部分東京百姓而言,這仍舊是一個不低的價格,畢竟與最初相比,也漲了接近一倍,但與六十文一對比,似乎又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

但不論如何,在朝廷主動出手平抑後,東京民情民困,終是得到了緩解。大漢的百姓,不論市井百姓,還是鄉野小民,從來都是溫馴的,也容易期盼收割,只要還能過得下去,就能得過且過,只要不把他們逼到絕境,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在這場糧價瘋漲的浪潮中,受苦的自然是以兩京士民爲代表的百姓,但對全天下的農民來說,卻不啻於一場福音,至少,在過去的半年時間中,同樣的糧食能夠換取更多的錢財。在這個前提下,他們的日子也確實能夠得到改善,填補稅收的糧食減少了,用於生計的自然就多了。

然而,在這股風潮之中,攫取了絕大部分利益的,顯然不可能是農民,而是壓在他們頭上的貴族、官僚、商賈這樣的剝削階級。

至少,那些從事糧食貿易、運輸以及相關產業的商人,是飽食一頓,賺得盆滿鉢滿。過去的二十年,大漢商貿日益發達,但商賈的地位,卻沒有本質上的提升,再加上朝廷時不時地收割壓榨一波,也讓許多商人在苦心牟利的同時,也不得不多添幾分小心。

當然,這部分指的主要是那些聲名在外、腰纏萬貫大商賈,一般的小商小販都引起不了注意。而不論大小商賈,在有些行當,極其注意自己的商譽與行爲。

尤其是糧食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生意,很少敢亂來的,畢竟,朝廷上上下下,盯着的人實在太多了,別說武德司、皇城司、各署衙,就是都察院的御史找到機會都要進言,敲打一番。而大漢的糧商們,能有那份乖巧,也是在朝廷堪稱嚴苛的懲治手段下,不得不稍按貪婪之心,僅在東京,過去因爲哄擡民生物資被抓捕、抄家、處刑的商人就達數百家。

但是此番不同,朝廷放寬乃至放縱的態度,幾乎是擺在明面上的,一般人難以察覺,那些浸淫其中的商人豈能不曉。

雖然談不上“奉命漲價”,但東京的大小糧商們,可都趁着這個機會,大膽地漲價。否則,以東京市面上正常的糧食物資供應,即便出現了戰爭與減產這樣的客觀因素,也不可能呈現飛漲的態勢。

一直以來,在朝廷的壓制下,低廉的糧價,讓諸多糧油商人獲取的利益並不大,即便是那些大糧商,也只是靠着規模方能維持。

微薄的利潤,也曾一度讓大量糧商改行,二十年,鬥米五文的上漲,也是爲了提升一下糧商們的積極性,方纔採取的放寬。

而過去壓制得有多狠,釋放出來的時候就有多瘋狂,過去半年糧價的變動,已然證明了這一點。朝廷的有意放縱,再加上利益鏈條上的饕餮們瘋狂食利,共同催發了這一場“糧價闖關”。

當然,糧價只是其中一方面,伴隨着的,是各種生活物資的價格上漲,油鹽醬醋,都是這般。而與糧價的上浮相比,鹽價的表現,則要更爲顯著。

到開寶二十二年四月,東京鹽價已然攀升至一斗九十五文,而與糧價還有後續的平抑打壓不同,鹽價上升之後,似乎就沒有落下來的意思了。

在中唐時期,有天下財稅、鹽利其半的說法,而到如今,大漢朝廷才真正開始揮起鐮刀,無情地收割着鹽事帶來的利益。

迫於這些情況,京畿地區,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一場搶購物資的狂潮,這固然在物資供應上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同樣的,也讓朝廷籍此,回收了大量銅錢。

再多的喧鬧,終有平息的一日,隨着朝廷對各項生活必備物資的指導定價頒佈,這樣一股漲價浪潮也終於退去之,其後,很多京畿士民,都切身地感受到,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尤其是那些小市民,日子也開始難熬了。

這一場“價格改革”,基本都是在政事堂及財政司的主導下進行的,劉皇帝雖然一直關注的,但始終沒有發表看法,一直持默認態度,從頭到尾都沒有插手,只是任他們施爲。

出現了問題,必需要尋求解決的辦法,而在解決舊弊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那也只有留待以後,在一時的利弊上,總是選擇趨利避害,或採取利大弊的做法,這是劉皇帝向來提倡的。

如果說,過去大漢的繁榮是建立在龐大的農業體系上,朝廷通過對農民吸血,來維持開寶盛世的繁榮,那麼從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矛頭將指向那些城市中的商賈、小士民及小手工業者,過去農民身上承擔的壓力,也將有一部分轉移到城鎮百姓身上。

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165章 舊邸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93章 完了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66章 兄弟之國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40章 封王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85章 趙礪案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775章 調整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92章 兩京並重第48章 處處矛盾第68章 婚宴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24章 攻略方向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98章 秋獵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00章 禦敵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25章 李史合謀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459章 挫折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87章 秋後算賬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375章 少林寺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740章 農民苦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14章 還京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78章 會獵第385章 怨艾、抉擇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28章 澧陽之戰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53章 兵臨刪丹第97章 隰州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77章 嚇人第421章 樑孝王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260章 論婿第85章 善後爭議第218章 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