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1章 壓力轉移

bookmark

進入開寶年後,東京每年由外部輸入的各類糧食物資,基本穩定在七百萬石左右,即便有所浮動,變化也不大。早年的時候,劉皇帝深受缺糧之苦,因此養成了儲糧的習慣。

而在整個京畿地區,在那些分佈於諸渡口、交通要衢的大小倉庫,朝廷始終維持着約兩千萬石的糧食儲備。這個數量不算少,至少可滿足京畿百姓三年之用,而事實上要更久。

按照當初劉皇帝的打算,是要求儲存至少十年國用,也一度按着這個目標在做,只是後來發現,管理成本有些高昂,不得不把要求降低下來,同時,每年還從官倉中劃撥糧食投入市面,以做更新。

因此,以朝廷手中掌握的資源,即便糧價再高,都能夠隨時平抑調節,也是此前一直坐視糧價上漲的底氣所在。

從四月開始,僅在東京,朝廷分批次,先後往市面上投放了兩百萬石米、粟、麥等糧食物資。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東京士民頭上飄飛了數月的糧價頓時被打壓下來,如水銀瀉地一般,半個月內,由六十文降低到三十一文。

只是,在朝廷有意的控制下,便再也降不下去了,顯然,三十文就是朝廷認爲比較合適的糧價。對於絕大部分東京百姓而言,這仍舊是一個不低的價格,畢竟與最初相比,也漲了接近一倍,但與六十文一對比,似乎又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

但不論如何,在朝廷主動出手平抑後,東京民情民困,終是得到了緩解。大漢的百姓,不論市井百姓,還是鄉野小民,從來都是溫馴的,也容易期盼收割,只要還能過得下去,就能得過且過,只要不把他們逼到絕境,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在這場糧價瘋漲的浪潮中,受苦的自然是以兩京士民爲代表的百姓,但對全天下的農民來說,卻不啻於一場福音,至少,在過去的半年時間中,同樣的糧食能夠換取更多的錢財。在這個前提下,他們的日子也確實能夠得到改善,填補稅收的糧食減少了,用於生計的自然就多了。

然而,在這股風潮之中,攫取了絕大部分利益的,顯然不可能是農民,而是壓在他們頭上的貴族、官僚、商賈這樣的剝削階級。

至少,那些從事糧食貿易、運輸以及相關產業的商人,是飽食一頓,賺得盆滿鉢滿。過去的二十年,大漢商貿日益發達,但商賈的地位,卻沒有本質上的提升,再加上朝廷時不時地收割壓榨一波,也讓許多商人在苦心牟利的同時,也不得不多添幾分小心。

當然,這部分指的主要是那些聲名在外、腰纏萬貫大商賈,一般的小商小販都引起不了注意。而不論大小商賈,在有些行當,極其注意自己的商譽與行爲。

尤其是糧食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生意,很少敢亂來的,畢竟,朝廷上上下下,盯着的人實在太多了,別說武德司、皇城司、各署衙,就是都察院的御史找到機會都要進言,敲打一番。而大漢的糧商們,能有那份乖巧,也是在朝廷堪稱嚴苛的懲治手段下,不得不稍按貪婪之心,僅在東京,過去因爲哄擡民生物資被抓捕、抄家、處刑的商人就達數百家。

但是此番不同,朝廷放寬乃至放縱的態度,幾乎是擺在明面上的,一般人難以察覺,那些浸淫其中的商人豈能不曉。

雖然談不上“奉命漲價”,但東京的大小糧商們,可都趁着這個機會,大膽地漲價。否則,以東京市面上正常的糧食物資供應,即便出現了戰爭與減產這樣的客觀因素,也不可能呈現飛漲的態勢。

一直以來,在朝廷的壓制下,低廉的糧價,讓諸多糧油商人獲取的利益並不大,即便是那些大糧商,也只是靠着規模方能維持。

微薄的利潤,也曾一度讓大量糧商改行,二十年,鬥米五文的上漲,也是爲了提升一下糧商們的積極性,方纔採取的放寬。

而過去壓制得有多狠,釋放出來的時候就有多瘋狂,過去半年糧價的變動,已然證明了這一點。朝廷的有意放縱,再加上利益鏈條上的饕餮們瘋狂食利,共同催發了這一場“糧價闖關”。

當然,糧價只是其中一方面,伴隨着的,是各種生活物資的價格上漲,油鹽醬醋,都是這般。而與糧價的上浮相比,鹽價的表現,則要更爲顯著。

到開寶二十二年四月,東京鹽價已然攀升至一斗九十五文,而與糧價還有後續的平抑打壓不同,鹽價上升之後,似乎就沒有落下來的意思了。

在中唐時期,有天下財稅、鹽利其半的說法,而到如今,大漢朝廷才真正開始揮起鐮刀,無情地收割着鹽事帶來的利益。

迫於這些情況,京畿地區,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一場搶購物資的狂潮,這固然在物資供應上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同樣的,也讓朝廷籍此,回收了大量銅錢。

再多的喧鬧,終有平息的一日,隨着朝廷對各項生活必備物資的指導定價頒佈,這樣一股漲價浪潮也終於退去之,其後,很多京畿士民,都切身地感受到,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尤其是那些小市民,日子也開始難熬了。

這一場“價格改革”,基本都是在政事堂及財政司的主導下進行的,劉皇帝雖然一直關注的,但始終沒有發表看法,一直持默認態度,從頭到尾都沒有插手,只是任他們施爲。

出現了問題,必需要尋求解決的辦法,而在解決舊弊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那也只有留待以後,在一時的利弊上,總是選擇趨利避害,或採取利大弊的做法,這是劉皇帝向來提倡的。

如果說,過去大漢的繁榮是建立在龐大的農業體系上,朝廷通過對農民吸血,來維持開寶盛世的繁榮,那麼從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矛頭將指向那些城市中的商賈、小士民及小手工業者,過去農民身上承擔的壓力,也將有一部分轉移到城鎮百姓身上。

第131章 鳴沙匪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408章 蠢兒子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85章 少壯派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8章 濮州案(1)第59章 不知死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102章 絕境第122章 睡仙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78章 滄州府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73章 日常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18章 走私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14章 大朝會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40章 定論第133章 西征!第90章 關右節度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83章 抉擇第379章 蕭思溫第104章 在真定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82章 瓦橋關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06章 倒趙第23章 夜宴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59章 明貶實升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85章 異心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83章 抉擇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106章 敲打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707章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75章 按*不動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70章 劉鋹第95章 玩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