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9章 影響力

第1769章 影響力

符皇后的崩逝,對於大漢帝國而言,毫無疑問,是有如晴天霹靂般的大事,影響很大。雖然她與劉皇帝並非相識於微末,並且二者的結合帶有極強的政治因素,但同樣是創業夫妻,也曾共度時艱。

符後也靠着她過人的膽識與出衆的賢能,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與尊重,真正走進了劉皇帝的內心。劉皇帝早年也好漁色,後宮嬪妃衆多,給他生兒育女者不知凡己,但人間只有一個大符。

即便是以賢良明理著稱,深受劉皇帝信任的折妃,更多的考量,也是政治因素,再加上那麼些許“集郵”的情趣。

夫妻兩風雨同舟幾十年,感情之深厚,旁人知曉,卻難真正體會。對於劉皇帝而言,符後是他心靈的港灣所在,是他精神寄託所在,有太多不可與人言,只有符後一人可說。

符後一去,世間再沒有任何一人,能夠讓劉皇帝徹底卸下僞裝,也再沒有一人,能讓他敞露心扉一訴衷腸。

符後一去,幾乎意味着,劉皇帝保留的最後一絲人性與真良也將隨之而去,留下的只是一隻名爲“皇帝”的政治生物。在爲人上,再沒人能敦勸他,即便有,那招來的難說禍福。

因此,符後的崩逝,傷心絕不只劉皇帝一人,感到惋惜,感到震動,甚至感到恐慌的,大有人在。幾十年下來,內外臣民,接受過皇后幫助,體會過皇后恩德的人,成千上萬。

上至公卿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他們長久地感念符後,也自豪大漢有這樣一位賢后,尤其是一些貴族大臣,在面臨一些困境之時,符後是最能帶給他們希望的人,特別是在面對劉皇帝責難的時候。

然而,隨着符後辭世,這樣的情況,再也不存在了。皇室人員衆多,但不論是拈酸吃醋的嬪妃,還是爭名奪利的皇子,抑或是埋怨劉皇帝的公主,對皇后從來都是尊重的,因爲她識大體,處事公正,經她決斷的人或事,從無反覆。

這還只是當下的,有些工於心計,善於投機的人,眼光則放得更遠了。他們看到了,皇后之逝,對於大漢政局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知道,太子之位,穩若泰山,原因有二。一是劉皇帝的信任培養,二就是皇后。甚至於,在大多數人眼中,在此事上,皇后的份量要更重些。

¤ttκΛ n ¤℃O

因爲劉皇帝有那麼多皇子,那麼多人中龍鳳,只要有心,挑誰當太子都有可能。但是皇后所出皇子,拋開魏王劉旻不算,就這麼兩人。而只要皇后在一日,那麼任何人都難以真正挑戰劉暘的地位。

皇帝與皇后,就像兩根天柱,各據一方,支持着太子。如今,一柱傾塌,獨餘劉皇帝一人,而沒有符後“制衡”的皇帝,可能性太多了。

至於劉暘秉政多年,積累的勢力與人望,包括整個符氏家族,那些只能算是底蘊,他們的能量真正爆發出來,形成最強勁的支撐力量,當在劉暘繼位之後。

而眼下,若是讓這些人,支持太子與劉皇帝作對,只怕也是敢想而不敢做。如今,有太多公卿大臣,在劉皇帝面前氣都不敢大喘。

即便,這十年來,劉皇帝是大肆下放權柄,但自上而下,所有人都知道,帝國的主心骨,仍是那個垂拱於崇政殿的劉皇帝。

老皇帝過去的豐功偉績,以及幾十年當國形成的威望,實在太高了,高到讓人難以生起反抗的念頭。基本上,只要他不昏聵到一定地步,誰都難以挑戰他的權威,這幾乎是對全天下臣民形成的思維慣性。

年紀上來後的劉皇帝本就喜怒無常,符後一去,今後怕是誰也把不住他的脈了,可以想見的是,日後的劉皇帝,將成爲大漢帝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因此,對符後之去,有的人只顧着悲傷,有的人則感到憂慮,而還有的人,面露哀慟,內心則竊喜,若無此鉅變,他們怎麼能有機會呢?

不過,符後崩逝可能帶來的帝國政治格局的變化,具體會如何,猶待時間的檢驗。而就眼下而言,宮廷震動,朝堂震動,東京震動。開寶二十二年的中秋,史冊上註定要留下深刻的一筆。

朝廷的活動重心,迅速從歡度中秋、君民同樂,轉移到國家大喪、滿城舉哀上來。只一夜的時間,宮廷各處的那些花燈綵帶,都被替換成了白綢、素幡,所有鮮豔的顏色都被遮擋起來,東京城內也一樣,從夜間就開始躁動起來。

從朝廷到民間,從官吏到士民,表現出了極高的效率,只用了一夜的時間,滿城縞素,這對百萬人口的東京城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當然,這其中,夾雜了太多人對皇后崩逝的哀悼與痛惜,很多人,都是自發行爲,要爲符後送行,以白替紅,是他們力所能及地對符後表達心意。

很多裡坊,往往只需吏卒跑一圈,高呼一聲,宣佈皇后娘娘的喪訊,坊裡的百姓,便自發地活動起來,有條件的,把紅燈籠變成白燈籠,綵帶變成素布,沒條件的,也從素衣上扯下爛布條,纏在腦袋上。

東京士民如此不約而同的行爲,縱觀歷史,也是少見,即便其中不有少官府督促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東京臣民對皇后的崇敬感情。

坤明殿已然被裝飾成靈堂,符後的遺體也經人收拾後,置入靈柩中,劉皇帝未曾挪步,一直陪着符後說話,只是,再得不到任何迴應了。

悽悽零零地坐在靈柩旁,望着牌匾,那哀傷孤寂的模樣,任誰看了,都得潸然淚下,都不需假裝逢迎,實在是觸景生情。很多人都感意外,高高在上的皇帝,竟然也有如此可憐的時候.

關心劉皇帝的身體,不論是嬪妃、宮人,還是太子、大臣,都忍不住勸慰,但每個人都在劉皇帝那要殺人的目光下,放棄勸說。

符後崩後,兩日之內,劉皇帝兩日之間不盡米水,面上不見人色,身體也顯得不支,這可嚇壞了所有人,但誰勸都沒用。還是小皇子劉曜懵懵懂懂地哭了一場,按照大人教的勸說一番,劉皇帝方纔用膳,但也是清湯寡水。

符後的喪事,操辦地極其隆重,哪怕劉皇帝知道,符後絕對不希望如此,但他還是要大辦特辦,甚至不惜擾民。

當然,一切還是依照喪儀而來,只是在規模上,要隆重些,若是比較下來的話,比當初李太后辭世時,還要盛大。

經過欽天監擇日,靈柩出宮離城,西行洛陽,劉皇帝親乘儀駕,給符後送行,而隨行者,達數萬人,基本上整個朝廷貴族、官僚及其家屬,都在送行之列。甚至於,有不少東京士民,滿身縞素,主動跟着。

從東京城始,道左兩旁,觀者如堵,都拜倒路邊,熱淚盈眶,目視靈柩通過。這還不算,出城之後,沿途所經州縣百姓,都聞訊而來,同樣披麻戴孝,跪地恭送。

劉皇帝與太子劉暘同乘一車,掀開簾幕往外望去,滿目皆白,漫天的白紙片在淒涼的秋風中起舞,覆蓋在路面,那一排排的伏地的人影,那一張張悲傷的面龐,讓他不由感同身受。

“怎麼出了城,還有這麼多人?”劉皇帝的聲音低沉,顯得有些沙啞,自符後崩後,他就很少主動開口。

劉暘眼眶泛紅,道:“這些百姓,都是得知梓宮西行,主動前來給娘送行!”

“放眼史冊,能做到這一點,也只有你娘了吧!”劉皇帝面上悲喜難言,但顯然哀傷要多一些,兩眼又不禁紅潤起來,拿着絲帕拭淚。

見狀,劉暘也不由得悲從中來,哽咽道:“爹,還請節哀,保重身體啊!”

這樣的話,這段日子以來劉皇帝不知聽了多少遍,此時再聞,真想反嗆一句:節什麼哀,你又沒死老婆!

然而,人家畢竟也死了娘,那種出於發泄的混賬話,終是沒有說出口,只是沉默地點點頭。

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316章 不裝了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74章 根由在朝第77章 嚇人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章 父母兄弟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349章 邊情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3章 真正目的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311章 舊識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298章 事泄了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3章 東京城內第95章 掘地求生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80章 京觀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482章 李氏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100章 河西大案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61章 大捷第40章 郭黨俊傑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18章 查抄第1章 乾祐滅佛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365章 看衰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92章 大調整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8章 接納迴歸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16章 初夏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14章 大朝會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82章 不手軟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273 王晏鎮洛第76章 大才蒙塵第24章 巡遊第421章 樑孝王第345章 剝削者第98章 溫柔鄉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291章 和議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