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1章 襄陽王

bookmark

第1771章 襄陽王

過去無數事實與案例都證明,帝國的重心不在京城,而在那座鑾駕。劉皇帝所處,纔是大漢的絕對權力中心。

與之相比,帝都在哪裡,反而成爲次要的了,即便以洛陽之雄壯,因爲帝駕長期不在,也失了幾分顏色。

當初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新洛陽方纔落成,然而真正使用的時間卻不長,不論是何原因,終顯遺憾。

劉皇帝以洛陽爲京,看中的是它的山河形勝,但真要說哪裡住得舒服,顯然還是開封。

而問大漢的貴族公卿們,也是更喜歡東京的,那裡的繁榮可以說已經達到這個時代的頂峰,同時也更靠近河北、中原、東南這些大漢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除軍事之外,政治、經濟、交通的優勢太大了。

在如今這個時代,在黃患威脅沒有爆發的情況下,洛陽雖是千年古都,但與開封相比,就當下而言,也確實不那麼受歡迎。

更關鍵的,在於習慣,太原是龍興之地,開封是肇基之地,洛陽算什麼?劉皇帝始終不肯大修開封皇宮,或許也存着那麼一絲玄妙的顧慮,要是開封徹底完善,變成一個完整的安樂窩,他怕是真不願意挪窩了,那修洛陽就毫無意義了。

當年西遷洛陽,攏共待了不到十年,自泰山封禪,西歸之時,途經開封,駐足停留,一停經年,便至開寶二十二年。

因此,過去的這些年,洛陽難免尷尬,雖是大漢名正言順的帝都,但皇帝常年不在,朝廷機構冷清,職能也再度爲開封所替代。

然不論歷史底蘊,城池廣大,還是宮室壯麗,洛陽都是勝於開封的。可以相見,二都之爭,會是長期性的。

不得不說,符後的病逝,對洛陽而言,是一個契機,一個迎回皇帝與朝廷的契機。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時隔多年,劉皇帝再度駕臨西京。

由於國喪期間,迎駕儀式自然沒那麼熱鬧,但多了幾分莊嚴肅穆。

鑾駕自北而來,繞城而行,至定鼎門外,洛陽府及留臺官吏們,早已準備好了迎駕事宜,格外仔細,不敢有絲毫大意,若是出了什麼差錯,抑或引得劉皇帝不愉,那後果難料。

定鼎門前,鑾駕在御者的操作下停了下來,緊跟着,整支隊伍從行進狀態解除。在所有圍觀者好奇兼敬畏的目光中,簾幕掀開,順着步梯,劉皇帝緩緩走下。

雖然他竭力地表現着自己的強健,不需人扶,意圖僞裝出一個堅硬的外殼,但是,那股遲暮之態仍舊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符後的死對他的打擊,確實是巨大的。

此前劉皇帝的髮鬢還夾雜着少許灰色,但如今已是一片雪白……然虎老威猶在,越是如此,越是讓人敬畏。

悽風襲面,劉皇帝仰首望着洛陽高大巍峨的城垣,注視了一會兒,低喃道:“洛陽,朕沒記錯的話,有十年未見了吧……”

“官家,整整十一年了!”嵒脫聽了,輕聲道。

“真是不短啊!”劉皇帝感慨了句:“壯麗依舊啊!”

“只有官家在,纔不負西京之名,否則,再是壯麗,也如無物!”嵒脫小心地恭維道。

“安守忠呢?”劉皇帝問。

眼下的西京府尹乃是襄陽王安守忠,自從安東都督府卸任,休養幾月後,便被起用,任洛陽府尹。

在大漢諸多勳貴望族中,安氏算是比較低調的了,沒有什麼過錯,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擁有傳承的二十四功臣家族中,存在感如此之低的,大概也就安氏了。

然而,安氏恰恰是大漢爲數不多的異姓王之一。大漢公侯衆多,但在王爵的授賞上,可謂吝嗇了,對宗室尚且嚴格限制,皇子都是幾個經考覈,何況異姓了。

時至如今,大漢異姓王,也就符、趙、安、錢四家,並且家家都有極深的歷史淵源。這其中,安氏的份量,怎麼看,怎麼比,都顯輕薄。

符氏自不用多說,這是三代以來的常青樹,一大家族在軍政壇上影響力十足,從劉知遠開始就多加籠絡,更別提符後與太子這層關係了。趙匡贊家族,則有鎮守幽燕,屏障河北之功。淮海王錢弘俶,則把兩浙完完整整地獻給朝廷。

與這三者相比,安氏的王位來得有些太容易了,皆因安審琦坐鎮山南,制壓兩湖,拱衛中原之功,而這一點,如今看來,說服力實在不強。在很多人眼中,當年安審琦的作用,換個任何一個有能力的疆臣,都能做到。

事實上,因爲安審琦坐鎮襄陽,使大漢數年無江漢之憂,等朝廷騰出手之手,收復兩湖,就如庖丁解牛,水到渠成,這其中都有安審琦打下的基礎。當然,很少有人結合開國之初的形勢去看待問題,以及正視當時安審琦的影響力與對朝廷功績。

在大部分人眼中,安審琦只是佔了出道早,名望高,在後晉崩潰之時,又獲得了一塊好地盤,運道十足。對安審琦評價尚且如此,對繼承他爵祿的安守忠評價則更低了,只是有個好爹罷了。

相比之下,丟了王位的高氏,就顯得有些可惜了,難免讓人鳴不平。要知道,高行周當初可爵至於臨清王,也有切切實實平定魏博之功,而比起江漢之患,國初的魏博之亂,可是直接危及到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漢王朝。

就是這樣,高行周死後,王位也沒能承襲下來,雖然名義上是高懷徳主動推辭,然而,背後若無劉皇帝的意志,高懷徳再謙恭,也不至於主動把王爵往外推。

因爲那些非議與流言,安守忠還曾主動上表,請辭王爵。劉皇帝也還真心動過,不過最終還是沒有同意,回了一道詔書安撫。爵銜榮祿,國家所賜,豈能輕辭。

當然,劉皇帝的考慮並不只安守忠一人,若是準了此請,那置其他諸王於何地?再加上,劉皇帝的心眼,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那麼小的……

“臣等恭迎陛下還京!”很快,安守忠與一干西京重臣趕來,恭敬行禮。

“平身!”

一時沒有作話,劉皇帝仔細地打量着安守忠。不得不說,安守忠保養的不錯,他年紀與劉皇帝相仿,但明顯精神許多,像美酒一般,越陳越香。秋風之中,長鬚與衣袂齊動,這翩翩風度,可把劉皇帝比下去了。

“許久不見,安卿風采依舊啊!”劉皇帝輕聲誇獎道。

聞言,安守忠趕忙道:“臣昏昏老矣,愧不敢當!陛下龍姿鳳儀,聖明之光,令人欽慕,臣數十步外,即不敢仰視……”

“聽說洛陽被你治理得不錯!”劉皇帝又道,語氣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爲免辜負陛下與朝廷信任,臣只是略盡職責,不敢懈怠,如此而已!”安守忠應道。

大概也正是長久地表現出這種低調與謙卑,安守忠方纔顯得不那麼起眼,然而事實上,歷數大漢帝國肇基立業的進程,諸多大事中都有他的身影,不論是淮南之戰、平南之戰,抑或北伐……

當然低調不是沒有好處的,那麼多公卿貴族之中,安守忠是極少數不受劉皇帝猜忌的人,大概也是安家與宮廷沒有牽絆,且不戀權力的緣故。

“這些都是西京留守職吏吧!”劉皇帝又指向安守忠身後的那些人,還不少,足有三十多人跟着到駕前叩見。

“正是!”

在安守忠的示意下,一干人再度誠惶誠恐地行禮,好些人緊張的表現,甚至顯得有些不堪,毫無大漢高官的風采。

劉皇帝只是淡淡地掃了一圈,所有人都像受到了壓制一般,下意識地把頭低下,不敢側目。

“朕看過你們了,你們也看到朕了,朕就不再另做接見了!”劉皇帝淡漠道。

“是!”

如果說過去的劉皇帝,深沉內斂,讓人有莫測敬畏之感的話。那麼現如今的劉皇帝,冷漠到近乎純粹的模樣,則能讓人恐懼到骨子裡。

早年的劉皇帝,爲了營造威嚴,有些冷硬表現太過刻意,露於形跡,那麼現在,幾乎沒有表演痕跡了,然越是這樣,越讓人心頭髮寒。

“進城!”

一直到劉皇帝返回車駕,在場衆人方纔如釋重負。

一名官員驚魂甫定,顫着聲對安守忠喚了聲:“府君!下官等是否有紕漏,陛下這是何意?”

安守忠沒有答話,只是擰着眉,望着鑾駕方向,良久,方纔重重地嘆息一聲:“話不多說,今後做事,務必仔細些……”

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68章 西縣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72章 磁州賊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308章 新貴第120章 多子多福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63章 朝廷應對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364章 過韓府第100章 梁山濼第417章 輕狂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98章 追捕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49章 邊情第2052章 回京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675章 血戰半島史話·奇葩第361章 “龍宮”第8章 瓊林宴第397章 指點第34章 驚陶谷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29章 叔父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9章 武夫第64章 楊業卻敵第456章 遺澤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5章 荊南來使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44章 太后相召第125章 頌公亭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482章 李氏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353章 信使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00章 城戰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200章 禦敵第62章 二代勳貴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82章 矛盾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49章 南國風起第411章 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