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

bookmark

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

又是一陣沉默,劉暘再度示意慕容德豐坐下,思吟幾許,道:“去歲冬,六弟所上章程,朝廷仍在討論,未曾定議,你以爲如何?”

慕容德豐突然聞此言,愣了下,稍作思索,方纔反應過來劉暘所指何事。兩眼中閃過一道亮色,顯然,太子殿下對一切事務,都是心裡有數的,如此看來的話,他們這些人的顧慮,倒顯得杞人憂天,畫蛇添足了.

去歲,在劉旻二次西征結束,收復碎葉之後,幾經糾結,終是按捺戰意,選擇罷兵休整,將主要精力放到休養將士與善後統治上來。

而在這個過程中,安西同樣有太多需要求助朝廷的地方,在面臨困境之時,劉旻也不吝開金口,就像當初剛剛收復天山以南之時那般,向朝廷求援。

這一回,劉旻的要求還是老一套,要兵,要人,要糧,要餉,要武器,但與以往有所區別的,在於請求了大量管理人才,尤其是基層官吏。

安西固然是地廣人稀,但要照顧偌大的地盤,所需的基層治安管理官吏是有巨大人才缺口的。而過去的這些年,安西都督府,說白了就是一個軍政府,行軍打仗,攻堅克難,尚足支持,但若論治政安民,維護統治,卻是極其明顯的短板。

這與安東相比,完全是兩種狀況,當然,環境與形勢不同,帶來的發展也不同。安西早已是今非昔比,不再是當初的高昌回鶻一隅之地,而是囊括大半個天山南北的廣袤地域。倘若僅僅靠軍事征服,雖未到極限,但如不適時改變調整,也必難長久。

因此,這一回,劉旻再度向朝廷請派官吏西赴安西,協助治理,建立一套正式完整的社會管理體系,將之徹底納入大漢統治之下。而劉旻要的人,還真是不少,自都督府以下各級職吏,劉旻一次性要了七百多人。

這可真是爲難到朝廷了,即便大漢國內官吏有所溢出,吏部甚至爲一些人員的去留安排感到煩惱,但真要一次性拿出這麼多人去填安西的坑,同樣不是件容易事。

官吏選拔委派,畢竟不埋蘿蔔,把人分過去就行了的,是否合適,才幹如何,品德如何,又是否滿足安西都督府的要求,本人意願如何,這些都在考量範圍之內。

而最爲關鍵的是,是否同意安西所請,再給這麼大的支持力度。對此,朝廷仍舊呈兩面態度,爭執很激烈。

支持的人認爲西征前期投入巨大,付出了那麼大代價,連榆林叛亂之時都沒有放鬆,如今終有成果,自然要好生鞏固,以免得而復失,使將士浴血之功付諸流水。

同時安西的請求也不過分,朝廷並非辦不到,何況魏王的請求,目光長遠,本就是在爲朝廷減負,在提升安西自我造血能力,並非一味地向朝廷索取。

反對的人,同樣考慮到此前爲西征付出的巨大代價,認爲不值得再輸血,而朝廷本身的難處也是現實。如今西征初已,善後之事還辦妥,安西又急切地鋪開那麼大攤子,顯得過於操切了,還需求穩些。

當然,這些都是屁話,根本原因,就是一些朝臣捨不得在數千裡外的安西投入力量,認爲得不償失,再加上持續供血安西,是在拖垮朝廷,養肥安西,不利於朝廷對安西的控制等等。只是這些,需要用一個更隱晦、更聰明的方式表達出來,大意就是如此。

而另外一件讓朝臣比較敏感的事則是,劉旻除了要官、要兵、要民以填補安西,鞏固統治,同時還希望將西征將士的家屬盡數遷到安西,讓他們團圓,而西征將士則就地安家落戶。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對省事的做法,也能在短時間內,讓安西收穫一大批可靠人口,夯實基礎,鞏固統治。這樣的要求,此前劉旻就提出過,朝廷並沒有同意,即便劉皇帝表露了少許支持,最終也只是聽憑西征將士意願,堅持願者留的基本原則,並且有樞密院的人監督着。

而秉持自願原則的基礎上,效果也並不佳,即便都督府拿出了大量土地、牧場甚至女人來誘惑,原因落戶安家的人依舊不多。因爲持續戰爭的緣故,安西都督府也不像安東那邊,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與財力去吸引人口。

漢人戀土情節是十分嚴重的,幾乎烙刻在血液骨髓裡,讓他們背井離鄉,遠赴安西打仗,甚至埋骨青山,魂歸異域,問題都不大,但要他們永遠留在當地落戶安家,那大部分人都是不願意的,他們更願意帶着功名利祿,榮歸故鄉。

當然,對於很多朝臣,甚至於劉皇帝來說,他們真正的顧慮,就是朝廷控制力問題。這不在於是否皇子鎮邊,劉皇帝可是不需要擔心這種問題的。

癥結在於,朝廷過去爲了削藩收攏兵權,而執行的一系列嚴防死守的集權政策,倘若真依劉旻所奏,那就從根本上在掘朝廷幾十年兵政制度的基礎。

過去,朝廷靠什麼控制軍隊,一是軍需後勤糧餉的控制,二是輪戍法,輔以忠君愛國教育等思想控制手段,但前兩者是最爲根本的。

對將士軍餉、被服、武器、賞賜的發放,一直由兵部直接控制着,並且有專門對應的部司負責,職權細化,責任清晰,這是朝廷對軍隊最爲基本也最重要的控制體現。

至於輪戍法,則是大漢國防建設中一項根本政策,這些年,不論軍隊如何變化,輪戍法始終堅持着,甚至更加細化完善。

對於外軍,不論是當初的邊軍,還是如今的團練,朝廷在施行輪戍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的都是異地服役,其核心就在於用鄉土、家人來制約將士。人只要有牽掛了,行事便會有顧慮,不敢無所忌憚。

而通過此法,輔以相對優渥的待遇,朝廷對內外軍隊始終保持着一個較高的掌控力,幾十年來,民亂、造反時有發生,但軍隊從來是穩如泰山,令行禁止。當然,這樣的局面是諸多因素共同形成,但朝廷對軍隊的掌控卻是最爲根本的因素。

即便偏遠如安東、安西,輪戍政策也是照例執行不誤,不論兩都督府權力有多少,其下屬駐軍自將領及士兵,始終按照一定節奏在輪換。

當然,過去的兩年,由於戰爭的關係,對安西朝廷一直在進行補充,但這並不影響輪換實質,甚至更加徹底。

倘若從劉旻所請,且不提那數萬西征將士的個人意願如何,如此造成的影響,卻是重大的,甚至致命的。那意味着邊陲將士的牽掛與負擔被消除了,都督府能更有效更直接地駕馭那些將士,相反朝廷對他們的約束能力只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下降,這是滋養藩鎮軍閥的做法。

而對於這一點,是劉皇帝格外敏感的,無關於是誰當都督,這種原則性的問題,他腦子還是很清醒的。因此,他們沒有表態,而是任由朝臣們商討。

也由此可見,劉皇帝本身就是個複雜矛盾的人,一方面有分封的想法,不惜以邊角相賜;一方面又強勢地維持朝廷權威,在敏感問題上堅持底線。

朝廷有朝廷的顧慮,安西也有安西的考量,至少朝廷目前堅持的一些政策,耗費是比較大的,不可能充分放權,必然增加代價,倘若放寬,又不利於大局,徒生其他隱患,其中的權衡確實不容易做,也是議到如今,對於安西今後的治理與定位問題,始終沒有拿出個定論的原因。

而此時,太子突然拿出此事來詢問,慕容德豐想了想,表情堅定地說道:“殿下,以臣之見,魏王殿下要官吏,要糧餉,要移民,都可適當調劑,唯獨將士落戶,家屬遷移,絕不可允,兵政制度是大漢安全之保障,絕不可動搖、更改!”

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16章 態度迥異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86章 戍卒之心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93章 升遷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章 何謂開寶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769章 影響力第38章 殿議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57章 鄭州第77章 間策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200章 禦敵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章 新官上任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34章 回府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94章 善後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88章 後續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41章 小風波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32章 潞州震動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56章 河東風雲(3)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01章 捐資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98章 山道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2章 如此安慰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7章 風波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339章 那一腳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75章 在滑州第37章 新政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239章 進退第75章 西北邊報第81章 廝殺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