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

bookmark

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

“.兩浙白雲茶十擔、細酒百壇、海味五十壇;湖南乳糖、白砂糖各五百斤;關內熊膽、獺肝各十隻;湖北新筍五車;河東諸雜果子二十車;沿淮白魚十船”垂拱殿內,一名內侍拿着一份禮單,向劉皇帝彙報着。

這是宣徽院爲即將到來的嘉慶節所準備的東西,不過,那一長串的貢物還沒念完,便被劉皇帝打斷了:“夠了!”

抑揚頓挫,念得正投入的內侍嚇了一大跳,趕忙跪倒在地。劉皇帝收起了那百無聊賴的狀態,掃了一眼,語氣平淡地道:“這些東西都是宣徽院準備的東西?”

“回官家!”喦脫感受到劉皇帝語氣的變化,立刻解釋道:“正是!嘉慶節將至,各地進獻方物以盡孝心,宣徽院將之收納整理,以賀佳節!”

聞言,劉皇帝嗤笑兩聲,道:“究竟是宣徽院出面張羅,還是各地主動獻禮?”

“這”喦脫眼神微閃,低頭應道:“小的不知!”

他也看出來,劉皇帝對此事,又有看法了,宣徽使趙昌言這一次,恐怕是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去了。作爲宮中的大總管,喦脫哪裡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由宣徽院主導,秘使諸道州進獻方物,以賀嘉慶節,同時意圖取悅劉皇帝。甚至於,喦脫還知道,宣徽使趙昌言親自給各地行政長官寫信暗示,而諸道州官員,又哪裡敢質疑,如果是皇帝要這些東西,自然地用心籌備。

甚至於,東西送來西京了,也經過宣徽院檢視,甚至引起了劉皇帝的好奇,但在這最後一步,似乎出問題了。

宣徽院,在國初之時,還是朝廷一方大員,權力很大,負責事務很廣,檢視內外進奉名物就是其中一項職能。

然而,隨着大漢官制體系的完善,裁併整飭,原本屬於宣徽院掌握的諸多權力,也被分拆,轉移到宮廷內外有司,宣徽院的地位就逐漸尷尬起來,連宣徽使的品級最終也只定爲正四品,也僅剩下檢視方物、名物的權力。

正常情況下,這也算是一項肥差,過手的也都不是凡物。但大漢情況不同,劉皇帝除了對異邦外國納貢之外,竟然不要方物,甚至幾度下詔,禁止各地貢獻,以免擾民。

這就讓宣徽院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甚至不如宮廷一寺監充實忙碌。大漢雖然號稱萬國來朝,但真正長期向朝廷進貢的,只有那麼寥寥幾個國家,有那個實力,基本每年還就那麼一次。

而有一說一,宣徽院想要發揮其特殊作用,還真得靠國內地方的進獻,那纔是大頭,那纔是價值的體現,歷朝歷代,類似職權,都是如此。

但偏偏碰到了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劉皇帝,宮廷御用之物,竟然還要專門向宮外採買,天下還有這樣的道理?

在這樣的背景下,宣徽院逐漸籍籍無名,不爲人所重視,宣徽使也成爲了一個閒差,甚至是養老的職位,只有在有外國使節上貢之時,方纔能活躍一些。

不過,新上任的宣徽使趙昌言,顯然不打算就這麼沉淪下去,意圖做出一點改變。藉着此次嘉慶節,試探一下劉皇帝的想法,取悅劉皇帝是最重要的目的,藉機重新拿回宣徽使的權力,爲宣徽院正名樹權,則是伴隨着的福利了。

顯然,這是個膽子比較大的人,也是具備一定的政治野心,不甘平庸。趙昌言是開寶十三年的進士,名列三甲,是那一年的探花,以才思敏捷著稱,參考當年就曾名動京師。

入仕後的這些年,雖然沒有辦成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建立什麼矚目的功勞,但表現出來極強的鑽營能力,尤其喜歡揣摩上意,能力也還達標,能在短短十年內,便做到朝廷的四品大員,已然不凡了。

此番,對趙昌言來說,就是一次賭博,並且,做事雖有出格的地方,但是比較隱晦,同時,所納之貢,大多是一些尋常方物,地方特產,並非什麼奇珍異寶。

然而,善於揣摩上意的趙昌言,終究弄不清楚劉皇帝的心思。此時,注意到喦脫言語中的閃爍,劉皇帝冷冷道:“這些東西,除了各國使節進獻,似乎都是些滋味食饌之物,難道朕是在意口舌之慾的人?即便是,朕要享用些糖米酒水,還需要各地專門上貢?”

劉皇帝的聲音越說越大,語氣也越發惱怒:“朕過去三令五聲,嚴厲取締各地貢獻,正是因爲,這些東西,雖出於土產,但多取自民家,地方貢獻,靡費不說,勞煩百姓卻是必須禁止的。時隔多年,還有人敢犯朕禁令,誰給他們的膽子?”

“官家息怒!”見劉皇帝當真上綱上線了,喦脫爲趙昌言默哀的同時,勸慰道:“或許其中,有什麼誤會?”

“誤會?”劉皇帝起身,從內侍手中奪下禮單,狠狠地擲在地上,踩在腳下,怒斥道:“真當朕老邁可欺?這麼多道州,不約而同,行此貢獻之事!這其中,若無人居中聯絡,豈能成行?你當朕老糊塗了?”

“小的不敢?”喦脫哆嗦了下,再不敢打馬虎眼了。

“禮單在這裡,趙昌言人呢?”劉皇帝冷冷道。

喦脫趕忙應道:“正在殿外候詔!”

“候詔!”劉皇帝蔑視道:“莫非,等着朕的賞賜?”

劉皇帝眼神冰冷,幾乎不假思索,目光壓迫地盯着喦脫,吩咐道:“此事,朕就不動用皇城司了,你去給朕把貢獻之事查清楚,給朕一個解釋!”

“是!”喦脫也不敢有其他反應了。

這件事情,本就不復雜,而喦脫也大概清楚其中的手腳,出殿裝模作樣地調查偵詢一番,便回來覆命。而喦脫的彙報,基本把趙昌言賣了個乾淨。

不過,等喦脫奏完,劉皇帝的反應卻平靜地很,只是冷淡地說了句:“如此膽大妄爲、倖進之臣,留之何用?”

“殺”字幾乎沒有任何阻礙地從劉皇帝嘴中吐出,把喦脫嚇了一大跳。他知道劉皇帝處置會很嚴厲,卻怎麼也沒想到,在嘉慶節臨近之時,又要殺一個大臣。

遲疑了下,喦脫還是開口求了個情,不是爲趙昌言,只是怕不吉祥。然而,劉皇帝性情是的何等剛戾冷硬,又哪裡會顧及這些,只是殺氣騰騰地道:“這等敗壞朕名聲的奸臣,殺之何足惜,他的血只會增添嘉慶節的喜慶!”

劉皇帝都這麼說了,喦脫哪裡還敢多言,於是,在洛陽府判官鄭緒之後,又一名朝廷的四品大員丟了腦袋,這回也是傳統的士大夫.

“趙昌言被殺了?”消息很快在宮廷內外傳開了,正在廣政殿當值的趙匡義聞之,不免驚愕,臉上有一抹不可置信:“他犯了何事?”

趙昌言過去在仕途上能一帆風順,自然也是有一定背景的,他的後臺,就是趙匡義。而趙匡義也素來比較欣賞此人,覺得他文思出衆,其辦事雷厲風行,極具魄力。趙昌言宣徽使者的差事,還是趙匡義此前保舉的,沒曾想,不是送他扶搖而上青雲,反倒是跌入地獄了.

然而,當得知原因後,連趙匡義都不免呆愣片刻,良久方纔惱怒道:“他怎麼如此糊塗!公然違背陛下禁令,意欲何爲?取死有道!死不足惜!”

同時,趙匡義很快提筆,親自寫下一封請罪書,以識人不明,舉賢不淑。

第384章 反響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2章 太子妃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15章 冬月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291章 酬功第45章 治安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76章 去鄴都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章 不宜擴大第164章 監國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75章 在滑州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80章 春夜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84章 夏州降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8章 請願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60章 “暴斃”第60章 皇后進言第347章 割韭菜第38章 賞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34章 崇元殿中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41章 小風波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48章 還京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87章 兄弟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33章 西征!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96章 反響第323章 鬥法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27章 父子座談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95章 楊邠案(3)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98章 山道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