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

bookmark

“讓趙匡義去一趟潁昌?”垂拱殿中,劉皇帝一副興趣盎然的模樣,看着陪坐側席的趙普,問道:“這是誰的建議?”髃

趙普微拱手,回道:“是晉王殿下的提議!”

“不錯!”劉皇帝嘴角微微上揚,淡淡地道:“這趙李二家一向淵源深厚,趙匡義與李守元,輩分上還是叔侄關係,有他去調節,效果應當比其他任何人都好。

再者,這數月,趙匡義在朝中,可有些沉默了,此前對改制還有頗多建言,如今卻持緘默態度。藉着這個機會,也正好看看,他究竟持何態度!”

劉皇帝這話裡,怎麼都透着一股“揣測”的意味,趙普沒有接着茬,而是很沒營養地恭維了一句:“陛下英明!”

劉皇帝擺擺手,幽幽道:“朕近來聽到了些流言,說京畿有個潘佑,河南有個鄭起,兩人都是江南舊臣,卻在中原道州,專權恣意,橫行逞威。還有人說,朝廷寧肯相信江南降臣,委以重任,也不願意使用北方賢臣......這些言論,趙卿可曾聽說過?”

聞問,趙普立刻陪上了些小心,道:“老臣對此有所耳聞,不過些許閒言碎語,不足爲道。若論非議,朝野之間,又何曾少過,當改制大事,些許議論,只要不影響改革大局,實不必過於掛懷!”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冷冷一笑:“趙卿倒是看得開,不愧宰相度量。不過,這些議論,可不只是在抱怨,朕只覺得其心可誅!髃

說這些話的人,製造矛盾,強調南北之分,刻意破壞朝廷團結。地有南北之分,但人難道不都是大漢的臣民?難道大漢的忠臣,就只有北方人士,南方出身的臣僚,都是奸賊貳臣嗎?

江南平定,已然二十多年,還有人那南北之別來鼓譟生事,惑亂人心,這等人,纔是賊子,纔是隱藏在大漢朝野的奸佞!

這些別有居心之徒,若不加懲處,何以昭示天下,安定人心!制度若有問題,還可改弦更張,若人心淪喪了,可就不好收拾!”

“依陛下之意?”見劉皇帝把此事看得如此之重,趙普則配合着請示道。

“皇城司給朕提交了一份名單,就由趙卿辨別區處,按圖索驥,將那些好賣弄婦人之智的人處理了吧!”劉皇帝直接吩咐道。

“是!”

趙普答應得很乾脆,沒有任何疑慮,左右,他對這些言論,心裡也是不滿的。畢竟,其中也有不少攻擊他趙普的,不管是潘佑還是鄭起,可都是趙普舉薦的。髃

潘佑不必再多說,鄭起也是他復相後新提拔的改革大將,擔任河南道佈政副使,協助李昉推行改革。李昉嘛,讓他主導全局,協調一下人事尚可,真讓他大刀闊斧做事情,缺陷還是太明顯,婆婆媽媽的。

於是,從江南時起就有“強項令”之稱,仕漢之後仍舊初心不改,清廉剛直,不畏權貴,是出了名的,甚至傳入劉皇帝的耳中。而在當年金陵獻降之後,太子主持善後事宜中,在對留用江南降臣的甄別之中,鄭起同樣是其中的佼佼者,畢竟以當時江南混亂的政治生態,鄭起這樣一道請流,是很難得的,也容易入漢廷之眼。

在最近幾年大漢緊張的政治氛圍中,鄭起能夠屹立不倒,甚至步步高昇,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當稅改大潮滾滾而來之時,有人被淹沒于波濤之中,也有人直面洶涌,積極弄潮,鄭起顯然也是其中具備代表性的一人。

而在河南道任上,鄭起也掀起了一股改革之風,同樣,避免不了折騰那些官僚。而最爲人詬病的一點,便是,在新制頒告之後,鄭起要求各州府縣官僚,充分學習新制規定,理解朝廷改革意圖,要求他們背誦相關條文,按期檢查,過不了關的,輕則降職,重則免官。

先學習,後施策,鄭起也算引領了大漢政策推行的一股新潮流......但對於那些官僚而言,就不那麼友好了,鄭起受到的針對與非議,自然也少不了。

而於趙普而言,針對二人,不就是針對他趙相公嗎?雖然可以當作犬吠蠅吟,但心中厭煩是一定的,劉皇帝有心整治,趙普自然不可能反對。

說完此事,劉皇帝沉吟片刻,又饒有興趣地看着趙普,問:“趙卿主持稅改工作也有這麼長時間了,對於暴露出的這些東西,有何考慮?”髃

聞問,趙普斟酌了下,拱手道:“陛下,以老臣之見,出現這些問題,恰恰說明,朝廷的改革推進,有了進展,觸及到了問題根本,否則不會有這麼大的反響。

當此之時,更當堅定意志,繼續推行,給予各地改革幹臣強力支持,打擊遷延不進,乃至陰謀對抗者。同時加強巡視監督,牢牢把控改革進程......”

“既然趙卿早有計議,那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朕也還是那句話,全力支持!”劉皇帝表態道。

“多謝陛下信任!”趙普坐不住了,起身恭拜道。

見狀,劉皇帝慢吞吞地把御案上的奏章擺齊,閒談一般,繼續問道:“眼下最主要的事情,便是對土地的清查了,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京畿道兩使之爭,就是體現。隱匿、瞞報、交易乃至贈送,真是手段齊出了,對於這些現象,中樞有沒有什麼考量?”

聞問,趙普想了想,還是一副淡定的模樣:“老臣認爲,土地總在那裡,不論何種手段,既然暴露了,看破了,早晚能查出來,只是需要時間罷了,朝廷要防備的,還是地方上不配合,私相勾結......”

劉皇帝點了點頭,突然坐起身子,整個人狀態也爲之一變,語氣中帶着一抹好奇:“朕聽說,鄭州那邊,稅改已經做到最前頭,今年秋稅,下屬的原武縣就是按照新制規定推行的?”髃

提及此,趙普老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表情,頷首道:“不得不說,知州李沆算是給了朝廷一個驚喜,目前雖只侷限於原武一縣,但其中暴露出的東西,很有參考價值,極具借鑑意義!”

()

.

第30章 滿堂春宴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79章 “撫遠之戰”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14章 大朝會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61章 晉陽來人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474章 立場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365章 看衰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33章 面聖第361章 “龍宮”第180章 賞功第158章 善後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6章 異見第37章 新政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412章 二王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63章 安西緩封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64章 過韓府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6章 進士樓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43章 不自知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章 王、鄭二公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9章 王峻歸來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6章 奉宸營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19章 回京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345章 剝削者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8章 濮州案(1)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