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中秋御宴

bookmark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作爲下半年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用心操辦一番也是合情合理的,進入開寶二十五年以來,除了上元節外,大漢宮廷內外,還真沒有怎麼熱鬧過。

怎麼過中秋,朝野上下早有成制,畢竟過了幾十年了,說千篇一律是沒什麼毛病的,因此,今年的中秋節慶,並沒有搞出什麼新花樣,只是規模搞得大些,氣氛烘托得熱烈些,讓劉皇帝高高興興的過個佳節。

雖然劉皇帝幾番叮囑,要節儉,不要鋪張浪費,意思一下就行了,但少府與國庫聯合所撥一百萬貫款項,還是花了個乾乾淨淨,甚至猶有不足。

中秋之夜,一場盛大的御宴在乾元殿舉行,大漢朝的權貴們盛裝出席,個個衣冠楚楚、喜笑顏開,這是一場大漢精英統治階層的集會。

殿外是不斷爆開的煙花,璀璨的光芒足以照亮整個洛陽城的夜空,殿內是一派熱鬧的場景,三千席的宴會,壯觀極了,宮廷雅樂,悠揚入耳,歌舞美酒,分外醉人。

劉皇帝永遠都是宴會的中心,仍舊坐在那方高高在上、萬衆矚目的寶座上。與那些衣着華貴的權貴們不同,劉皇帝今夜穿着十分簡單,只是一席白袍,外邊罩着一件黑裘,冕冠也沒戴,頭髮只用一根素樸的竹笄扎着,看起來隨意極了,在貴氣逼人的宮廷宴會間,劉皇帝驀然成爲了那最格格不入之人。

乾元殿內空間很是開闊,建築都是經過特殊設計的,有擴音的效果,數千人的聲音匯在一塊兒,難免有些嘈雜,不過,劉皇帝明顯屏蔽掉這些雜聲,只是一邊飲着酒,一邊觀察着殿中這些臣子們的表現。

年近六旬的劉皇帝,眼神已經不那麼好了,近的地方看不清,太遠的地方也看不清,其餘距離看着也有些朦朧,就像他那雙老眼一般渾濁。當然,如今的劉皇帝看人,基本上是不用眼了,他真正地開始用心,用他那顆多疑、猜忌之心。

隔着一道御階,離劉皇帝最近的,自然是太子劉暘,滿殿之中,這是唯三擁有單獨座席的人,另外一人,乃是宰相趙普,這是劉皇帝給他的特殊待遇。

劉暘並沒有參與到殿中的慶祝行爲中,推杯換盞也顯得比較矜持,彷彿子然獨立於這熱鬧氛圍中一般。只有眼神不時地往御座上瞟,滿殿之中,彷彿只有劉皇帝纔是他關心的。

只是,觀察着那張沉靜的面龐,劉皇帝又不禁想,劉暘倒是越發沉穩了,畢竟將至不惑了,這城府似乎也更深了,作爲皇儲,這是必需的,不能輕易讓人看透。不過,他此刻,關心的究竟是朕,還是朕屁股底下這張席位?

不知是否因爲劉皇帝的威懾力不如從前了,劉暘似乎始終沒有察覺到劉皇帝在觀察他。目光從劉暘身上挪開,轉到另外一邊,那是後宮嬪妃的區域,貴賢二妃的席位在最前方。

符後崩後,這二人便是當今天下最尊貴的兩個女人了,畢竟是陪伴了劉皇帝將近四十年的人,這份感情,不是當下明面上最受寵愛的周宜妃所能比的。雖然劉皇帝已然明確不再立皇后,但後宮的事務總要有人主持,而這份事實上的“後權”,則是交由貴、賢二妃分掌的。

劉皇帝一生中,一共有五個對他具備重要影響力的女人,李太后、符皇后、耿辰妃,以及仍然在世的高貴妃、折賢妃。

此時,看着這二妃,老皇帝心中又不禁生出一些複雜的情緒。權力是一道良藥,能治病,能美容,不論男女,這一點在高貴妃身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自從因劉文海出使之事而病倒後,高貴妃的身體便一直不爽,再加年紀大了,甚至給人一種行將就木的感覺。但是,自從符後崩,手上又掌握後宮管理權後,貴妃明顯精神煥發,病體漸愈,精神漸好,能吃能喝,衰老的面孔上也重新寫上了得意二字。

顯然,高貴妃過去得的就是心病。

一個女人,權力慾怎麼比男人還強?這是此時劉皇帝看着高貴妃,心中的感慨了。過去的幾十年,被壓制得確實有些狠了,發泄一下也好,折騰吧,馬上就六十了,又還能折騰多久呢?

相比起高貴妃,折賢妃顯然更讓劉皇帝感到欣慰,幾十年來,這位來自府州那邊鄙地區的將門虎女,始終踐行着一個“賢”字,賢能加賢明,深明大義是對摺妃最合適的評價。

向使婦女都如折妃這般,何懼後宮不寧?

慢慢飲着酒,劉皇帝又把注意力放在趙普身上,這老狐狸也矜持着呢!推杯換盞,酒水都只沾脣,莫非是在戒飲養身?老傢伙也六十五六了,確實需要注意,改革的事還需要這老傢伙把控大局,近幾年可不能出事......

朕什麼時候需要如此倚仗一名大臣了?飲酒間,思忖間,劉皇帝腦海中突然浮現出這樣一個念頭,迅速讓他心頭籠上了一層陰霾。

在那裡載歌載舞、歡天喜地的,是劉昀、劉曙吧,這兩兄弟,真是天家中的奇葩啊,就從來不讓人省心。

劉昀此子從小就聰穎,可惜就是聰明過頭了,哪裡來的那般謹小慎微。早年覺得劉晞喜歡藏着掖着,但如今看來,“忍術”還得是劉昀這小子修煉得最高深,到如今,也難看出這小子究竟是怎麼想的,那逍遙自在的表面追求下,究竟存在着怎樣的機心。

劉曙這個混賬,明明不蠢,甚至有不少小聰明,要是毀了怕是就毀在那混不吝的性格上。此子究竟能不能成事,至今也是個迷,畢竟還真沒給他多少表現的機會,只記得他乾的那些混賬事了。

兩年前遼東那一次差事,雖然不改其荒唐作風,但還是有些閃光點的。此番將他封到中南半島,雖然有過交待,但就怕他難以真正明白朕的用心,也不知道他與林邑的未來會走向何方,總不至於堅持不下去,狼狽逃回吧?

應該不至於,就算朕去了,還有劉暘呢,劉暘雖然有些迂,但在大局上還是有基本的底線的,否則就算朕瞎了眼。倒是他那些東宮屬臣以及太子黨的那些官僚,或許該清理一番,幫他剪剪枝葉......

劉曙那個獨子文演,看起來倒是個有稟賦的孩子,那雙眼睛,有神,有勁兒!或許能夠用來託底,但年級還是太小了,尚不滿十歲,朕的身體也不知還能撐幾年。

身體?

這兩個字出現在腦海,劉皇帝整個人就像被點了穴道一般僵住了,手中端着的酒杯也定住了。喝了多少酒了?竟然沒有人勸阻,果然,大符之後,再沒人真正關心朕了......

“官家!官家!”緊張而擔憂的呼喚聲,終於把劉皇帝從自我的思緒中喚醒了,擡眼一看,只見嵒脫滿臉憂慮地看着自己。

迎着其關心的目光,劉皇帝呵呵一笑,道:“還是你這老東西對朕忠心!”

嵒脫只是看劉皇帝狀態不對,想要勸慰一番,哪裡想到劉皇帝莫名其妙得來這麼一句,雖然話裡透着欣喜與認可,嵒脫總覺有些心季,劉皇帝這表現,實在太反常了。

劉皇帝沒有管這老閹,又自顧自地抿了一口酒,醉眼迷離地俯視着乾元大殿中的場景,滿目的喧鬧與繁華,高朋滿座,但屬於他劉皇帝的舊人只有那麼零星的三兩隻了,少得就好像他劉皇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般。

那是趙匡義吧,又在交際啊!此人還是得防備着,心思有些陰毒了,真以爲那些暗中的手腳能夠瞞得住人?不過才幹確實是有的,當個宰相,搞搞文官政治,那是綽綽有餘。

也不知劉暘今後能不能壓制住此人,爲了保險,是否幫劉暘把這禍患提前消除?

醉眼朦朧,頭也有些暈乎乎的,唯一清晰的,還是劉皇帝那顆洞察世事的心了。

在殿左,畫師黃荃一如既往地,觀察着,記錄着,這是他的職責。當初因爲替劉皇帝畫像,差點把腦袋都丟了,最終也沒能把握住劉皇帝的心思,所畫之像還是將他美化許多。所幸,劉皇帝沒有因爲黃荃把自己畫得好看,而下詔誅殺,有些惱怒只是一時情緒所致罷了。

此時,黃荃心中已經默默勾繪着這場中秋御宴圖了,色彩得明亮,鮮豔,但在這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背後,是無盡的孤獨。恰如此時,高高在上的劉皇帝給黃荃的感受一般。

第364章 沉默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17章 機會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364章 過韓府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9章 長沙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17章 機會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31章 邊公在任第421章 樑孝王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1708章 格局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83章 惠妃母子第3章 田畔問對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48章 老皇帝第104章 在真定第125章 頌公亭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94章 善後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4章 帝崩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751章 結束了第1771章 襄陽王淺談兩點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65章 舊邸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62章 禍福之間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98章 秋獵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10章 坦白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2章 潞州震動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80章 開寶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321章 矛盾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342章 殺肥第73章 道府之爭第94章 善後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70章 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