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推倒重來

bookmark

難得聽劉承勳說出如此具備攻擊性的話,劉皇帝當即來了興趣,嘴含淺笑,好奇問道:“你所提的‘國’,具體所指是哪裡?”

見劉皇帝興致盎然的模樣,劉承勳還是那副決決然的模樣,沉聲道:“既然已經得罪過三佛齊國一次,那不若再得罪一次,再打一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聞言,劉皇帝不由笑出了聲,道:“朕記得你說過,你在出使時,那三佛齊國王王對你可是盛情款待,你如今卻想滅其國,是否有些不厚道了!”

面對劉皇帝的調侃,劉承勳澹定地回道:“不過是迫於大漢國威罷了,但臣能感覺得到,三佛齊國君臣是棉服心不服,畢竟大漢斷了他們一條大財路,如今只是礙於形勢,不得不蟄伏,倘有變故發生,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重新搶佔良平島,控制南洋東西商旅交通的黃金水道!”

“這些話,當初你曾提過,但不像今日說得如此清楚!”劉皇帝收起了談笑的態度,變嚴謹了些,指着劉承勳道:“你們這些人,平日裡都喜歡藏着掖着,還是得逼逼你們才行!

你的想法朕知道了,朕現在就允諾你,會在三佛齊的領土上給留塊封國,那三佛齊若敢抗拒,如你所言,滅了便是!”

劉皇帝在這豪言壯語的剎那間,彷彿恢復了當初的意氣風發,堪稱霸氣側漏。

當然,他說的也有點廢話的意思,劉承勳可不是那幾個對南洋瞭解寡陋的皇子,按劉皇帝此前在南洋對幾個兒子的分封對策,本身就沒把那幾個南洋土着政權當回事,就是衝着夷滅其國去的,突出一個霸權主義。

就說“蘇門答臘”島,那可是人三佛齊國起家之地,從巨港開始,花了幾百年才統一蘇門答臘並逐步擴張到馬來半島,影響力曾一度深入到中爪哇,在過去的百年,正處於三佛齊國強盛之時。當年朝廷爲了分享黃金水道的利益,悍然發動戰爭,隨着這些年對南洋各地諸國瞭解的深入,從事後來看,是擔着極大風險的。

即便是現在,大漢對南洋的影響力在增加,也不斷又漢人南下,朝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上升,但並不穩固,說嚴重點,甚至有傾覆之危。

至少,就近些年的情況來看,在馬來、蘇門、爪哇三島上,攻擊漢商漢民的惡性事件越來越多,雖然都是一些不開化的土着勢力,但難說背後沒有三佛齊抑或快統一爪哇的東爪哇政權在使絆子。

由於親身抵達過的緣故,劉承勳對當地情況還是有些瞭解的,因此並沒有白得一個封國的欣喜,更多的是一種無賴。

“多謝陛下!”不過,看皇兄那般興致勃勃的模樣,劉承勳還得應承着謝恩,緊跟着,語氣頗爲悲涼地道:“只是,臣已然年過半百,此一去,也不知是否還有回朝再見的一日,二哥,你可一定要保重啊……”

見劉承勳都快哭出來了,劉皇帝也愣了下,然後笑罵道:“朕有說讓你即可南下嗎?你是朕的親兄弟,朕豈能不念手足之情,不考慮到你的年紀?

這種開拓拼搏之事,還是讓年輕人去吧!朕會同樞密院抵定出個攻伐計劃,然後派兵南下,到時候,就讓劉淳跟着去。

你暫時待在京中陪着朕,享享福,帶帶孫兒,等形勢明朗了,再出海就國。兒子打天下,老子坐天下,又不是沒有前例!”

聽劉皇帝這麼說,劉承勳下意識地抹把眼淚,遲疑道:“只是劉淳毫無領兵經驗……”

在這一剎那,劉承勳心想還不如自己親自去一趟,畢竟他過去多次出鎮地方,雖然也未親自領兵,但也坐鎮着平定過好幾次亂事,經驗總歸要豐富些。若是讓劉淳去開拓,劉承勳是不放心的,不是不相信自家兒子,而是愛子之憂,畢竟劉淳可是他最看重的兒子。

劉皇帝則擺擺手,道:“三十多歲的人了,不是你羽翼下的雛鷹,該單飛了!治兵不行,治政馭人總可以吧,朕觀劉淳侄兒在長沙就幹得不錯,爲政也是四平八穩,當初也在禁軍中歷練過,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建立一個封國,可不只是大兵征伐,攻城略地那麼簡單,劉淳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聽劉皇帝這麼說,劉承勳不好再拒絕了,看劉皇帝那表情就知道,他正興奮着呢。同樣的,這樣的安排,劉承勳心中的矛盾與糾結,比劉皇帝讓他直接去南洋還要強烈……

“好了,此事暫且這麼定下,朕還要再琢磨琢磨!”劉皇帝揮手趕人了。

劉承勳擡眼望了望劉皇帝,卻沒告退,再度拱手道:“臣還有一請,望陛下應允!”

“講!”劉皇帝臉色微沉,脾氣說變就變,隱隱有些不耐煩了。

劉承勳輕聲道:“還請陛下用膳!”

還以爲是什麼事了,居然是勸自己吃飯。劉皇帝反應過來,打量着恢復平靜的弟弟,哈哈一笑:“就衝你雍王的面子,朕就得吃點東西!”

“與你交談一番,朕還真有些餓了!”說着,劉皇帝摸了下自己鬆弛凸出的肚子,扭頭衝外頭喚道:“傳膳!”

喦脫在殿門前候着,關切得很,聽到劉皇帝的吩咐,立刻來了精神,急急忙忙地道:“快!快傳膳!官家用膳了!”

那興高采烈的模樣,有些滑稽,也多少有些令人感慨。

雍王退下後,心情轉好的劉皇帝好好地安慰了下自己的胃,一連喝了兩碗粥,兩張餅,兩盤菜。

飯飽之後,又迅速投入到他的“分封大計”之中。與劉承勳一番交談後,他心中的想法再度堅定了,只是比起此前的自娛自樂,終於多了點靈活,說到底,劉皇帝是想要做成事的,也不願搞得上下不服,鬧出個難看的結果。

當日,劉皇帝再度把他的龍子龍孫們召集到一起,同時還有包括雍王、徐王在內的宗室子弟,以及政事堂諸宰相和碩果僅存的一些功臣老貴。

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後,劉皇帝反覆明確表示,分封之事,一切聽憑自願,不想去的閉嘴,有意願的可主動請示,給他們三日的時間考慮。

同時,劉皇帝也要再做一些細緻深入的考慮,也要聽聽大臣們的想法與意見,這種事情,借用朝廷之力太多,也需要與朝廷的袞袞諸公籌謀,方可成行。

劉皇帝此前的計議,藏着掖着,自專其是,強勢是強勢了,但可行性實在不高,那就是地圖開疆,大抵也是這些年地圖看多了緣故……

當劉皇帝態度軟化了,表現出對臣子們的尊重後,氣氛也發生着一些微妙的變化,雖然還是有人顧慮重重,持反對意見,但已經有了考慮空間,並且不少人都開始用心思考着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在這個過程中,劉皇帝又不免發出一些帶着怨艾的感慨:當初自己要推動一項政策,哪裡像如今這般束手束腳,這人老了,威懾力就是不足了,下面人的心思也多了。

這雖是劉皇帝私下裡的感慨,但還是迅速地傳揚了出去,在大漢上層權貴中流傳。

很多人聽聞的第一反應就是,陛下又多疑了,然後就開始自我評估,有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別被老皇帝拿起來發泄處置,那就太冤了……

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04章 解決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96章 楊邠案(4)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78章 召還二郎?第85章 安心第53章 交代後事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54章 繼續忽悠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36章 迎奉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77章 小賢王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34章 回府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351章 林邑國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341章 向錢看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74章 根由在朝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52章 聽政3第3章 新皇詔制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354章 貴妃母子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89章 談話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93章第146章 驕將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311章 舊識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88章 童謠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86章 賜死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78章 祭拜第84章 滅佛伊始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