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南洋攻略

bookmark

小心觀察了下劉皇帝,見他反應平澹,郭良平又道:「臣還有兩點考量,一在於出海闖蕩的數十萬大漢商民,這些年出海的,都是敢打敢拼敢博之人,不論是經商、墾殖還算開礦,都是成羣結隊,抱團取暖,武裝開拓,由他們自發組織基礎軍事訓練,始終保持着,其刻苦程度,訓練成果,有些甚至遠遠超過國內地方的鄉兵訓練。

這些人不論在國內是什麼身份,各自之間又發生過什麼齟齬,但在外都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大漢子民。此前,朝廷雖然鼓勵支持出海拓殖,但並未將之組織起來,充分調用發揮其力量,若能有效組織利用,那就是數十萬兵。

眼下漢民在南洋建立的城鎮、堡壘,多緣海而設,且過於分散,自保有餘,開拓不足,甚至有不少地方在土着常年的侵擾下,損失巨大,不得不放棄。

此前,已經有不少南洋商民發出呼聲,希望能建立如良平島一般的軍政機構,將諸鎮甸據點連成一片,能有效支撐、保護漢民立足當地。

陛下如欲分封南洋,這些海外漢民,就是最重要的支撐,也是最可倚仗的力量。如欲封國,也當圍繞着那些已經建立的城鎮、堡壘、據點建設,這是夯實基礎的事情。」

郭良平侃侃而談,滔滔不絕,似乎在向劉皇帝證明,他和那些逢迎上意的官員不同,他是有深入瞭解,也做仔細思考的。

見劉皇帝聽得認真,一副若有所得的模樣,郭良平信心更足,繼續道:「還有一點則是,南洋那些蠻夷土着本身的矛盾,是可以大加利用。

如三佛齊者,雖有不短的歷史,然其政治、軍事建設,都格外粗糙,也沒有形成一個強力的集權朝廷,其屬地雖廣,但並未如大漢這般對地方形成有效約束統治,大量的部落蠻民分佈其間。

而不管是海軍,還是有實力的商民,與不少土着部落都是交流往來,甚至有些部落,就是爲我們效力的。

臣以爲,以夷制夷,會是一個有效減少大漢封國阻礙與損失的辦法。如今爪哇島上,闍婆國正在崛起,其王穆羅茶有一統全島之意,雖然對我漢家百姓友好,並不斷遣使來朝尋求支持,但島上漢民仍舊不免憂慮。因此,不論是爲封國,還是爲大漢商民的身家與安危,朝廷也該斷然採取措施,爪哇島絕不能任其一統,哪怕只是名義上!」

說着,郭良平又像尋求肯定一半地朝劉皇帝飛了個眼神,緊跟着又道:「另外就是,臣居南洋多年,也算縱覽各地,除了瞭解地理、軍事,也在觀察其風俗人情。

在臣看來,南洋溫暖溼熱,農牧漁獵環境得天獨厚,各項產出巨大,但當地土着蠻夷並不知珍惜,也不需如我漢家子民一般辛勤勞作,不需精耕細作,便足夠維持生計,因此,他們除了愚昧落後,還散漫懶惰,固然有民風剽悍者,但並無堅強堅決之意志。

許多土着部落與世隔絕,對外少有交流,對那幾個蠻邦國家,也無忠心認同。因此,陛下所慮三佛齊、爪哇等國頑強抗拒之情況,發生的可能並不大,只需敗其軍,滅其國,毀其建制,再輔以分化招撫之策略,足可功成!」

說到這兒,郭良平不再繼續講了,他認爲自己說得也夠多了,倘若這都得不到劉皇帝的認可,那再多說也無益。

而劉皇帝顯然是被郭良平說動了,或者說他只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一些具備可行性的建議,不管是此前的劉承勳,還是此時的郭良平,他們的話纔是真正具備說服力,畢竟人家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是經過實踐的。

至於其他人,反對可以,但劉皇帝憑什麼要接受,全盤納諫?想要說服劉皇帝,至少去南洋走訪一遍,調查一番再說,而這些,是絕大部分大臣難以做到的。

劉皇帝沉默了,而沉默越久,代表他思考越深,

也意味着他在南洋分封之事上的主意越發堅定。

良久,劉皇帝擡眼了,先是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而後緩緩道:「南洋之事,如欲功成,免不了動刀兵,朕雖對皇子們寄予厚望,但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朕有意以你再赴南洋,統籌征伐之事,你意下如何?」

驟聽此言,郭良平是既激動,又喜悅,他如今需要的正是這麼一個機會,一個海闊天空,伸展抱負的機會。樞密院的日子,實在太壓抑,太憋屈了,哪有橫海出擊、馳騁大洋來得痛快。

極力地剋制着內心的波瀾,郭良平昂首挺胸,重重地抱拳,擲地有聲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見其狀,劉皇帝點點頭,思忖少許,又問:「以你的測算,要用多長時間,方能掃平夷邦,建立封國?」

別看郭良平自信滿滿,說得痛快,但在這個問題上,腦子卻清醒着,表現也難免有些遲疑。這抹遲疑被劉皇帝敏銳地察覺了,眼睛一眯,表情微冷,道:「怎麼,這個問題讓你爲難了?」

郭良平頓驚,眼皮不由自主地跳動了幾下,但還是不失謹慎地答道:「臣以爲,有十年之力,足可功成!」

「十年!」劉皇帝聲音一下子拔高了,在大殿內迴響,震得郭良平心肝直顫:「朕年近六旬!你覺得,朕還等得起十年嗎?」

所有清醒、冷靜的外表下,隱藏着的,是劉皇帝那顆固執、驕愎、急切的心,而這聲質問,恰恰反應了他的一些心情。

而對郭良平而言,直面劉皇帝這「真實」一面之時,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在此時,他突然意識到,南洋的差事,或許沒自己想象中的輕鬆、自在。

顧不得思考更多,劉皇帝咄咄逼人的目光,讓郭良平不得不想法把眼前的壓力給應付了,只稍一思索,便道:「懇請十萬水陸兵,三年可期!」

「一個十年,一個十萬,你郭良平是存心跟朕玩笑?」劉皇帝已然有些按捺不住怒氣了,當即斥道:「安西打了那麼多年,死了那麼多人,面對的是那樣難纏的敵人,動用之兵,尚不足五萬。對付區區海外蠻邦,你要十萬兵,若需興此大兵,要你何用?」

劉皇帝這番壓力給得十足,郭良平心中也是直打鼓,但此時潛意識中也讓他不得不堅持着,迎着劉皇帝怒騰騰的目光,埋頭拱手,沉聲道:「陛下,兵者死生之地,臣不敢不慎!」

這是拿方纔的話來堵朕吶!劉皇帝心中暗道,不過看郭良平那堅持的表現,劉皇帝反而對他多了幾分信心,畢竟他要的,也不是一個「三年平遼」的目標

思及此,劉皇帝又慢慢地恢復了平靜,想了想,鄭重其事地道:「朕會降詔,着樞密院全面論證、籌劃你的提議,擬出一套南洋征伐方案,你是南洋功略的提出者,也將是實施者,方案,以你的意見爲主!」

聞此詔,郭良平雙眼一亮,當即抱拳,朗聲應道:「是!」

別的先不管,至少就目前的結果而言,對郭良平是有利的,終於能一吐胸中惡氣了。

「退下吧!」

「臣告退!」

等郭良平離開後,劉皇帝表情迅速地陰了下來,聽其言,察其色,此時劉皇帝心中對郭良平不禁生出了些疑慮

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62章 二代勳貴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340章 定論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21章 大朝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330章 小市民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19章 離宮、噩耗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676章 慘重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1708章 格局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38章 賞第213章 雨雪冰霖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22章 “鄭州站”第393章第1章 何謂開寶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章 柩前繼位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376章 拷問第170章 御宴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35章 唐將空談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8章 濮州案(1)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79章 勢孤危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321章 矛盾無題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97章 決斷!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64章 邊事不寧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764章 禁轎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72章 磁州賊第184章 教訓第1690章 拼圖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41章 高麗國王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404章 冬夜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