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饒樂國

bookmark

饒樂王,自然是十四皇子劉昕了,轄地包括將燕山北道北部與安東西北一部地區,烏古(呼倫貝爾)、興國(齊齊哈爾)爲其主要城鎮,西接漠北契丹,北抵大興安嶺,東則與安東緣納河(嫩江)分治。

顯然,這又是一顆劉皇帝楔入漠北、控制北方草原的釘子,劉皇帝在與劉昕的單獨談話中,交待地也很清楚,饒樂國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壓制漠北契丹以及諸部室韋。

自從清除了以二韓爲首的漢臣勢力後,漠北契丹內部的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凝聚力也大大增強。耶律隆緒得到了劉皇帝的敕封,兩國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緩和,再加開邊互市,貿易往來,這些年漠北契丹的日子也好過了許多。

在西面,強勢地擋住了崛起的乃蠻聯盟東侵,甚至形成了反推之勢,有將乃蠻人趕回金山,收復遼原西北路地區的勢頭。在東面,不只擊退了興安嶺諸部室韋的侵襲,還通過不斷的戰爭,征服了一些室韋部落,獲得了不少的人口與牲畜。

多年下來,契丹在不斷強化草原政權屬性、迴歸原始的同時,其漠北霸主的地位也重新得到樹立。而契丹人日子好過了,劉皇帝心裡就未必那麼樂意了,他習慣性地要找點事。

於是,饒樂國應時順勢出現了,在結果宣佈之時,劉昕是比較意外的,而安東王劉煦,心情就不太爽了。劉皇帝把燕山北道進行切割,分封給劉昕,他沒什麼意見,但同時還從安東身上割肉,這就不是他所能接受的了。

劉皇帝從安東身上劃拉下來的地盤,主要在納河平原,那是安東治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納河流域雖是當年北伐之時被漢軍攻取的,但後續鞏固、開發、治安,都是劉煦到任之後一點一滴發展起來了。

用了足足十五年的時間,給當地換了波血,契丹、室韋人的影響也基本被清楚乾淨,遷入漢民,開墾耕地,研究培育耐寒稻種,到如今才薄有成效,納河周邊也有成爲安東糧倉的氣象。

在即將迎來收穫的時候,劉皇帝動刀子,割肉濟窮。從兄弟關係出發,展現一下作爲大哥的但當,支援弟弟,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畢竟,如果僅僅是一個烏古地區的話,對新生的饒樂國而言,就太寒酸了,畢竟那裡靠近漠北契丹與興安嶺地區室韋,一直不安定,此前也不是燕山北道的重點治理地區,只有少量的戍卒與零星的官吏,維持着一個脆弱到僅剩名義的統治。

但是,在現實的利益面前,兄弟感情,就顯得毫無價值了。何況,劉煦與劉昕之間,又哪裡有什麼親近關係?二人的年紀,都已經形成代差了。

而一想到自己苦心經營了十多年的成果,自己爲安東打下了另外一個重要基礎,就要與別人分享,劉煦這心頭的不滿可想而知。

這些年,遷徙到安東的漢民,大部分都是被安排在鬆嫩平原上的,而納河平原也是一個主要的接受地,當地的漢民足有十萬以上。

興國也是劉煦辛苦建立起來的,當初在遼國手裡時,也只不過是一個小聚落,連道土牆都沒有,更別提各項配套設施了。

如今,興國城已經是安東治下排名前三的城市了,常駐人口都有三千多,那一磚一瓦都傾注着劉煦的心血,除了經濟人口,地理上還處在黑水上游,劃歸饒樂國,豈不意味着連黑水流域的利益都要與之分享?

老頭子若覺得烏古及周邊地區拿不出手,何不大方點,就是把臨潢府給劉昕他都沒意見,偏偏要朝他的安東下嘴。這麼多年,苦心孤詣,熬白了頭髮,累垮了身體,方纔攢下來這點家底,他劉煦何其不易……

不過,即便滿懷憤滿與不甘,讓劉煦直接反對,他也是不敢的,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和劉皇帝討價還價的。而關於饒樂國的封建,朝中還有一股力量在推動,那便是太子及其擁護者們。

不管劉皇帝封建饒樂國的初衷是什麼,但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削弱安東實力的機會,也是制衡安東的機會。有些忌憚與偏見是與生俱來的,又或許是“雄才難制”這個詞太過經典,太子身邊的那些人對劉煦始終滿懷戒心,從未消退過。

過去時間擔心劉煦爭儲奪嫡,皇長子的身份在哪裡都是有市場點,後來劉煦意外地被“貶”到安東,才稍稍讓人安心。不過隨着劉煦在安東的經營,聲望逐漸提高,實力不斷增強,也越發得到劉皇帝的褒獎與認可,一些人又不放心了,畢竟一個有基本盤的皇長子,哪怕不在京中,威脅依舊是不小的。

此番,分封定論,可以再放下心了,因爲這基本徹底斷了劉煦的念想與可能,但十幾年的猜忌與芥蒂可不是那麼容易就放下的,打壓也成爲了習慣性的動作,尤其還是在遵從劉皇帝意志的情況下,就更有了操作的空間。

於是,饒樂國的建立,除了劉皇帝這個大家長的強力支持,還有太子劉暘集團的暗中推動,當兩股力量往一處使時,這世間也就沒有多少做不成的事了。

與劉煦不一樣,劉暘與劉昕的關係可一直不錯,平日裡對母親失了寵的劉昕也頗爲照顧,可以長兄如父來形容,而劉昕對劉暘也一向尊敬有加。如此,東面臨海,西有饒樂,南有遼東,即便將來安東膽敢圖謀不軌,也難以掀起什麼大浪,這便是太子忠臣們周至的綢繆。

設置安東、饒樂這樣的封國,劉皇帝的初衷本是爲了鞏固邊陲,壓制當地的漁獵民族,同時通過放權收縮的手段減輕中央朝廷的負擔。然而,從一開始,他所設想的路線就已經開始發生偏移了……

而劉煦顯然也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壓力,以他的性情,自然不會去向劉皇帝訴苦抱怨什麼的,而是選擇默默接受。唯一的要求便是,劃分給饒樂國土地上生活的安東治下之民,希望可以遷走,不過這一點被劉皇帝直接拒絕,人都讓你遷走了,那劉昕拿着空城荒地有什麼用。

不過,劉皇帝對劉煦終究是不薄的,補償了一百萬貫錢,以及五萬人口,錢好說,人除了從內地人口溢出道州的移民指標種協調之外,便是直接從刑徒營中抽調,如此,方纔起了些安撫作用。

然而,對劉煦而言,這次的分封結果,顯然是不那麼理想的,若說實在利益,反不如安東都督府的體系。當然,作爲一個封國王,其享受的權力也是不一樣的,今後基本可以擺脫來自朝廷的絕大部分限制,哪怕只是名義上……

第13章 考校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6章 糧與錢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44章 聽政湖湘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3章 取士不公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85章 家務事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95章 遼帝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33章 延禧驛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96章 反響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2章 王、鄭二公第68章 婚宴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5章 李史合謀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66章 請辭?不許!第60章 “暴斃”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83章 惠妃母子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372章 封王第243章 總結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17章 修法第69章 禍事了第25章 開寶新政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77章 吏職變動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304章 楚州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69章 禍事了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330章 小市民第106章 敲打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43章 總結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58章 善後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39章 衆臣拾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