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饒樂國

bookmark

饒樂王,自然是十四皇子劉昕了,轄地包括將燕山北道北部與安東西北一部地區,烏古(呼倫貝爾)、興國(齊齊哈爾)爲其主要城鎮,西接漠北契丹,北抵大興安嶺,東則與安東緣納河(嫩江)分治。

顯然,這又是一顆劉皇帝楔入漠北、控制北方草原的釘子,劉皇帝在與劉昕的單獨談話中,交待地也很清楚,饒樂國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壓制漠北契丹以及諸部室韋。

自從清除了以二韓爲首的漢臣勢力後,漠北契丹內部的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凝聚力也大大增強。耶律隆緒得到了劉皇帝的敕封,兩國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緩和,再加開邊互市,貿易往來,這些年漠北契丹的日子也好過了許多。

在西面,強勢地擋住了崛起的乃蠻聯盟東侵,甚至形成了反推之勢,有將乃蠻人趕回金山,收復遼原西北路地區的勢頭。在東面,不只擊退了興安嶺諸部室韋的侵襲,還通過不斷的戰爭,征服了一些室韋部落,獲得了不少的人口與牲畜。

多年下來,契丹在不斷強化草原政權屬性、迴歸原始的同時,其漠北霸主的地位也重新得到樹立。而契丹人日子好過了,劉皇帝心裡就未必那麼樂意了,他習慣性地要找點事。

於是,饒樂國應時順勢出現了,在結果宣佈之時,劉昕是比較意外的,而安東王劉煦,心情就不太爽了。劉皇帝把燕山北道進行切割,分封給劉昕,他沒什麼意見,但同時還從安東身上割肉,這就不是他所能接受的了。

劉皇帝從安東身上劃拉下來的地盤,主要在納河平原,那是安東治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納河流域雖是當年北伐之時被漢軍攻取的,但後續鞏固、開發、治安,都是劉煦到任之後一點一滴發展起來了。

用了足足十五年的時間,給當地換了波血,契丹、室韋人的影響也基本被清楚乾淨,遷入漢民,開墾耕地,研究培育耐寒稻種,到如今才薄有成效,納河周邊也有成爲安東糧倉的氣象。

在即將迎來收穫的時候,劉皇帝動刀子,割肉濟窮。從兄弟關係出發,展現一下作爲大哥的但當,支援弟弟,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畢竟,如果僅僅是一個烏古地區的話,對新生的饒樂國而言,就太寒酸了,畢竟那裡靠近漠北契丹與興安嶺地區室韋,一直不安定,此前也不是燕山北道的重點治理地區,只有少量的戍卒與零星的官吏,維持着一個脆弱到僅剩名義的統治。

但是,在現實的利益面前,兄弟感情,就顯得毫無價值了。何況,劉煦與劉昕之間,又哪裡有什麼親近關係?二人的年紀,都已經形成代差了。

而一想到自己苦心經營了十多年的成果,自己爲安東打下了另外一個重要基礎,就要與別人分享,劉煦這心頭的不滿可想而知。

這些年,遷徙到安東的漢民,大部分都是被安排在鬆嫩平原上的,而納河平原也是一個主要的接受地,當地的漢民足有十萬以上。

興國也是劉煦辛苦建立起來的,當初在遼國手裡時,也只不過是一個小聚落,連道土牆都沒有,更別提各項配套設施了。

如今,興國城已經是安東治下排名前三的城市了,常駐人口都有三千多,那一磚一瓦都傾注着劉煦的心血,除了經濟人口,地理上還處在黑水上游,劃歸饒樂國,豈不意味着連黑水流域的利益都要與之分享?

老頭子若覺得烏古及周邊地區拿不出手,何不大方點,就是把臨潢府給劉昕他都沒意見,偏偏要朝他的安東下嘴。這麼多年,苦心孤詣,熬白了頭髮,累垮了身體,方纔攢下來這點家底,他劉煦何其不易……

不過,即便滿懷憤滿與不甘,讓劉煦直接反對,他也是不敢的,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和劉皇帝討價還價的。而關於饒樂國的封建,朝中還有一股力量在推動,那便是太子及其擁護者們。

不管劉皇帝封建饒樂國的初衷是什麼,但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削弱安東實力的機會,也是制衡安東的機會。有些忌憚與偏見是與生俱來的,又或許是“雄才難制”這個詞太過經典,太子身邊的那些人對劉煦始終滿懷戒心,從未消退過。

過去時間擔心劉煦爭儲奪嫡,皇長子的身份在哪裡都是有市場點,後來劉煦意外地被“貶”到安東,才稍稍讓人安心。不過隨着劉煦在安東的經營,聲望逐漸提高,實力不斷增強,也越發得到劉皇帝的褒獎與認可,一些人又不放心了,畢竟一個有基本盤的皇長子,哪怕不在京中,威脅依舊是不小的。

此番,分封定論,可以再放下心了,因爲這基本徹底斷了劉煦的念想與可能,但十幾年的猜忌與芥蒂可不是那麼容易就放下的,打壓也成爲了習慣性的動作,尤其還是在遵從劉皇帝意志的情況下,就更有了操作的空間。

於是,饒樂國的建立,除了劉皇帝這個大家長的強力支持,還有太子劉暘集團的暗中推動,當兩股力量往一處使時,這世間也就沒有多少做不成的事了。

與劉煦不一樣,劉暘與劉昕的關係可一直不錯,平日裡對母親失了寵的劉昕也頗爲照顧,可以長兄如父來形容,而劉昕對劉暘也一向尊敬有加。如此,東面臨海,西有饒樂,南有遼東,即便將來安東膽敢圖謀不軌,也難以掀起什麼大浪,這便是太子忠臣們周至的綢繆。

設置安東、饒樂這樣的封國,劉皇帝的初衷本是爲了鞏固邊陲,壓制當地的漁獵民族,同時通過放權收縮的手段減輕中央朝廷的負擔。然而,從一開始,他所設想的路線就已經開始發生偏移了……

而劉煦顯然也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壓力,以他的性情,自然不會去向劉皇帝訴苦抱怨什麼的,而是選擇默默接受。唯一的要求便是,劃分給饒樂國土地上生活的安東治下之民,希望可以遷走,不過這一點被劉皇帝直接拒絕,人都讓你遷走了,那劉昕拿着空城荒地有什麼用。

不過,劉皇帝對劉煦終究是不薄的,補償了一百萬貫錢,以及五萬人口,錢好說,人除了從內地人口溢出道州的移民指標種協調之外,便是直接從刑徒營中抽調,如此,方纔起了些安撫作用。

然而,對劉煦而言,這次的分封結果,顯然是不那麼理想的,若說實在利益,反不如安東都督府的體系。當然,作爲一個封國王,其享受的權力也是不一樣的,今後基本可以擺脫來自朝廷的絕大部分限制,哪怕只是名義上……

第119章 回京第268章 機遇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4章 腹黑之謀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77章 吏職變動第70章 同州之戰第311章 舊識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97章 隰州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36章 趙都帥第36章 奉宸營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9章 醫政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74章 厚葬之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97章 開封擴建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7章 風波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457章 鄭州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33章 納了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5章 小人行徑第353章 信使第239章 進退第247章 視察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46章 糧與錢第9章 新官上任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36章 趙都帥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75章 在滑州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75章 在滑州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54章 聘納郭女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71章 兵臨壽春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96章 言官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162章 薨逝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66章 兄弟之國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93章 欒城之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