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換個思路

bookmark

飲宴罷,康寧親自送客,甚至親手把醉醺醺的趙仙扶到車上,又對僕人、車伕好生交待一番,駐足注視着車駕遠去,消失在視野,這場聚會方纔正式告終。

若是盧國公本人也就罷了,只不過是趙仙,便如此這般表現,以康寧如今的聲名,確是有些跌份的。不過,康寧卻不在乎這些,他只是覺得,今日一會,大有裨益。

相比於趙仙,他的消息來源面或許不算狹窄,但關鍵信息,卻有些缺失,尤其是涉及到朝廷上層的一些動靜與風向。

在過去,和那麼多形形色色的人有往來交流,確實得到了不少有用消息,然而如趙仙這樣“坦誠”、“爽快”的情況,還是極好的。

而今日之會,於康寧而言,卻是大有裨益,至少趙仙給他提了一個大醒。經過這麼多年的“挫折”,康寧實則已明白過來一些事情了,如今的大漢,是一個由劉皇帝領導花費幾十年時間方纔建設而成的社會體系,這個體系中,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小的發展進步,但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也十分清晰。

在商業經營上,康寧縱橫捭闔,獲了巨大成就,甚至可以說攀上了這個領域的巔峰。但另一方面,也僅此而已,當他想要突破這個領域,完成人生、事業的蛻變,那原本並不明顯的障礙與阻力便接踵而來的。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金錢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到權力,甚至操縱權力,在大漢固然權在錢上,但總有例外,不可避免,比如康寧。

但是,在如今的大漢,你想要把這種潛規則擺上檯面,那就是在挑戰規則,破壞規則,這是爲人所厭棄,爲普世價值所不能接受。嚴格意義上來說,妄圖挑戰規則者,其盡頭面對的就是劉皇帝,而劉皇帝是最討厭壞規矩的人,尤其是他制定的規則。

誠然,劉皇帝自己也會不時地做出些自打其臉、自食其言的行爲,但他畢竟是皇帝,用約束臣子的標準去約束皇帝,一定程度上也是爲難人,以身作則也是要看皇帝心情的,何況,這可是劉皇帝!

當初江西參政之事,在定論之前,朝廷內部還發生了一場不算激烈點爭論,有幾個認爲,康寧不同於一般商賈,那是輸誠於危難之際,對朝廷有大功,給個官職說得過去,也算酬功,一慰天下仁人志士之心。

對於這般論調,可想而知劉皇帝會是怎樣的態度與反應,其他因素且不考慮,就衝“賣官鬻爵”四個字,就足以讓他震怒了,但偏偏有人一點敏感度都沒有,毫無正確意識,反而大言炎炎,頭頭是道地講出一番“道理”來。

在劉皇帝看來,康寧或許與一般的商賈有所區別,對朝廷也有一定的苦勞,但是,朝廷也給足了回報,商業上獲取了豐厚的利益還不知滿足,意圖在仕途上也有所得,那就是貪得無厭了。

雖然劉皇帝一向是鼓勵工商的,但從本心而言,卻是厭惡的,只是不得不利用其長處,忍受其弊處罷了。

當劉皇帝持這等態度時,事情後來的發展就不值得奇怪了。發表相關言論的官員,陸續貶官、罷官,就連鍾謨也在沒多久後卸任江西,雖然一度被調到京城擔任部司長官,但很快就迎來政治生涯的謝幕,被致仕,最後抑鬱而終。

而自那時起,康寧便再沒如前三十年那般順風順水了,各種麻煩是紛至沓來,雖不致命,但不勝其煩,甚至讓他深感憂慮。

當康寧意識到,以當下的政治生態與環境,他想要有所突破,是千難萬難的,劉皇帝就是最大的攔路虎,這是格外讓人絕望的。

以康寧的聰明,自然是懂得韜光養晦、低調避禍的,但也正因爲夠聰明,他內心又極度不甘。在他看來,能夠由官入商,自然能夠由商入仕,雖然朝廷有明令在職官吏不得經商的規矩,但實際情況如何,康寧可看得真真的,就他康家的船上,就載着不少“貴客”。

看看大漢天下,有多少權貴,是先爲官得爵,再經商牟利的,他只是次序顛倒一下,何來的那麼多偏見與限制。

官商勾結,官商轉換,這纔是常態,纔是合理的,應該的......

康寧算是一個典型,當積累到一定的財富,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之後,便想要尋求與財富所匹配的政治地位,但這一點,卻並非劉皇帝所能接受的。

在尋求入仕遭遇挫折之後,康寧並沒有一蹶不振,曾經甚至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直接一些,捐出一定的家產,能否換得一個官職乃至爵位?

比起在江西的偷偷摸摸,這樣的想法,可直接多了,當然,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首先得看時機,其次得有人張羅,最後錢還不能太少,康寧的初步預算便是一百萬貫......

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康寧還一度做了落實的準備與行動,只是最後被人勸住了,一個朋友,一個老道,一個受他資助也讓他信服的道士,據說還在華山聽過陳摶老祖的講道,算是半個“外門弟子”。

老道聽了康寧關於獻財入仕的想法後,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高深莫測地預警一番,說,天威難測,此舉非但難以得福,徒取其禍!

然後,老道飄然而回山納福,康寧則陷入了冷靜的思考,或許是出於信任,又或許是出於對危險的警覺,最終放棄了。

也就是康寧聽了勸,否則,任他百萬家財,也作浮塵。劉皇帝對名爵的重視,絕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那是幾乎看作統治的法統與基石,拿幾個臭錢就想換官謀爵,只是取死罷了。

何況,即便劉皇帝不發話,就是大漢的勳貴們,也會羣起反對攻訐的,對於一部分軍功勳貴來說,連魏仁浦、薛居正那些以文治封爵的公卿都看不上,屢有微詞,何況區區一個商賈。

要是花點錢就能買個爵位,那勳貴們還不得沸反盈天,人心不得亂了?康寧若真那麼做了,在劉皇帝眼裡,或許就是一種挑釁與折辱了,如何能有好下場。

過去這幾年,康寧一直在鑽營琢磨,如何能夠突破這道困擾他多年的難題,甚至到鑽牛角尖的程度。

到今日一會,趙仙的話,終於讓他受到了啓發,完全可以換條思路。老皇帝的威嚴不可逆,難以反抗,可以將目光放長遠一些啊,任何規矩制度,只要捨得下本,總有撬動的一天。

他不行,還有兒子,還有孫子,錢對劉皇帝而言,或許沒有那麼大的用處,但對其他人來說,可就不一樣的。

在回家的馬車內,康寧腦子裡就兩個念頭,一個是派人去探聽一下皇孫劉文渙的行蹤,看看有沒有獻殷勤、拋媚眼的機會;二則是,廣陽伯、宰相趙匡義那裡,該多去走動走動了。

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74章 善待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1750章 《桃蘭賦》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58章 郭威又病了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09章 衡釀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32章 做媒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19章 難審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94章 減稅難第398章 虞美人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50章 聽政第175章 在滑州第37章 覆滅在即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53章 兵制改革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33章 真正目的第483章 南巡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353章 信使第6章 進士樓淺談兩點第53章 交代後事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85 禮賓館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64章 監國第270章 立場第6章 相形見絀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1章 大典日第362章 分封?第80章 進攻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69章 夫妻密談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82章 殺俘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364章 過韓府第26章 名將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48章 處處矛盾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9章 愛將第73章 紙上談兵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12章 如此安慰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