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

bookmark

安東國,綏化城。

雖只初冬,整個安東國已處在一片寒天之中,城外便更是如此,展目望去,林木深深,灌木叢叢,河面之上,靄氣沉沉,幾能侵骨。

鴨子河不受這天氣影響,依舊奔騰,東流入海。才下了一場雪,只是沒能積起,太陽一冒頭,便迅速融化了,使整個綏化城郊都溼漉漉的。

鴨子河畔,一場閱兵儀式,即將展開,兵馬數量不算多,僅三千人,但場面夠嚴肅,將士夠威武,氣勢之雄渾,不差大漢任何一支精銳。當然,安東的兵馬,從來都是大漢精英,又長期處在一線的緊張狀態,隨時可戰,軍隊素質自然優良。

眼前之軍,來自於安東諸城駐軍,是經由王令抽調之精銳,到綏化來接受檢閱,顯然是一項政治任務。

檢閱的不只是軍容、軍紀與軍事技能,更是安東軍改的成果,同時進一步宣告,安東今時之主人。

秦王劉煦自洛陽返回綏化後,帶回了安東封國的詔書,並迅速投入到安東國的經綸構建之中,這是早有基礎的,以前的安東都督府本就是軍政一體的統治中心。

因此,只是稍加改制,一個新的安東國統治體系便建立起來了,雖然只是換了個稱呼,乃至只加了個前綴,但名正言順了。原來安東都督府軍政財務管理機構,幾乎是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安東國的新統治體制中來。

即便如此,劉煦也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梳理工作,重點在於人事調整,甄別異己,什麼人可用,什麼人不可用,什麼人不能值得相信,什麼人需要保留,劉煦心中是一直有個譜的。

安東這個地方,算得上豪傑衆多,劉煦幕下,也有一批得力之才,經過劉煦十多年的苦心經營,也培養出了一批後備隊伍。

此前,一直養在安東都督府體制外,如今,封國事定,這些人,也得以轉正,被委以安東國官職,站到臺前,名正言順治政牧民。

整個安東,在數月之間,也由此發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大變動,面貌一新,安東乃至整個東北都翻開嶄新的一頁,準備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這是一場涉及整個安東上下的變革,當然,普通的黎民百姓,並不會在意那麼多,土地照種,日子照過,安東也好,大漢也罷,不影響他們生計即可。

尤其確認,安東王正是原安東都督、秦王殿下之後,就更沒什麼放心的,畢竟,秦王殿下治政,從來是體恤下民。

至於安東境內諸多夷部,就更沒什麼波瀾了,不服王化的,基本在長期的困剿政策中被消滅了,剩下的也基本都被劉煦調教得乖巧恭順,從根本上而言,他們接受的是安東都督的統治,而非朝廷,十多年來,他們也習慣了劉煦的統治

相比之下,原安東都督府下屬的軍政職吏,受到的衝擊要更大,也都面臨着關乎命運前途的抉擇。畢竟,不是所有安東文武,都心向秦王父子,都願意在安東待一輩子,很多人選擇到安東來任職,除了朝廷安排之外,更多是爲了以此爲跳板,謀取更豐厚的履歷,獲得更快的升遷。

然而,真要他們從此依附於安東旗下,成爲封國官吏,這還是需要痛下決心的。出身越好,越是如此。

安東在劉煦的治理下,算是天下寒門庶子的福地,是最不看重門第出身的地方,但是其短板也是明顯的。

普通的黎民黔首不明白封國的區別,他們還不明白嗎?從此以後,在安東爲官,就是自降格調。依劉煦的想法,自然是希望能夠完整地接受原安東都督府下屬文武,畢竟,這都是優質寶貴的政治資源,可以作爲安東統治的基石,換一批人並不難,但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安東的人才短缺,影響軍政正常運轉,浪費安東寶貴的發展時間。

爲了挽留那些原都督府下文武職吏,劉煦也是費盡心思,對很多人都是親自出面挽留,禮賢下士,總是有效果的。

但是,比起留下,還是有更多人選擇調離,甚至於,有些人在沒有決定好下一任,便已經收拾行囊,帶着家眷,離開安東。

一時間,安東迎來了建制近二十年以來第一次人才外流,並且是急劇流失,新建立的安東國上空,彷彿也籠罩着一層抹不去的陰雲。

爲此,焦急的世子劉文淵甚至忍不住派兵設卡攔截,不許那些人離開,還是劉煦聞訊,及時下令放行,方纔沒有造成更惡劣的影響。

一直以來,劉煦在安東實行的人口、人才政策,都是來去自由,這一點,不可更改。同時,在安東人才外流潮中,劉煦也察覺了一些異狀。

正常情況下,即便那些文武不願意永遠待在安東,也不至於那般着急忙慌地回遷中原。而當離開安東的文武官員,大多在吏部的安排了獲取了新職位,並且品級有所提升之後,他便恍然了,顯然,新成立的安東國面臨着一些隱蔽的打壓。

幾個月下來,原安東都督府下的職官,走了一大半,對安東國的發展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損失。當然,這些並不能擊倒安東國,尤其有劉煦這根定海神針在的前提下,在劉煦的安排下,整個安東完成了一場大換血,一次更新換代。

冬季到來,安東民間進入生產間歇,而安東官場也逐漸平靜下來,經過大調整的安東國官員們也在熟悉新的身份,新的職責。

軍隊也同樣經過了大調整,並且更加重視與謹慎,在安東這種邊地,軍隊的地位是很高的,畢竟需要他們保家衛國,剿匪平夷。

在京之時,劉煦與劉皇帝達成了約定,安東兵馬,儘可能留下,但還有一個前提,聽憑其願,不得強留。當然,與文職官不同,武官也強留不得。

而安東駐軍中,有燕山、遼東諸道戍卒,也有禁軍輪戍官兵,禁軍是留不住的,那些以安東爲跳板,來安東充實履歷的軍官同樣留不住。

但在劉煦的誠意挽留下,仍然有超過六成的軍官選擇了安東,並且全員得到升遷調動,同時,劉煦再度提高基層官兵的待遇。

在這幾個月間,從安東王府發出最多的命令,便是各項升遷、賞拔。這固然給安東財政造成了重大壓力,爲了安上下之心,一切都是值得的。

包括在綏化城邊舉行的閱兵,也是爲了安上下文武、內外百姓之心,畢竟在過去的幾個月間,安東國上下實在算不得平靜。

安東,算是正式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了,同樣的,劉煦也深深意識到,今後安東再也無法向以往十五六年那般過滋潤日子了,畢竟朝廷不會再託底了,支援或許還有,但不會像過去那般大方了,很多負擔必需由安東國自己來承擔了,這也是劉皇帝分封的目的之一。

將臺之上,漢旗高樹,安東副之,劉煦與安東國的文武大臣們立於其上,肅穆地看着列好陣型,等待檢閱的安東將士。

寒風刺骨,但劉煦那顆疲憊了數月乃至數十年的心,卻第一次有道熱流涌過

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465章 遼奸第285章 家務事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755章 良平島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41章 祭關公第2章 王、鄭二公第21章 西巡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52章 六穀土豪第482章 李氏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61章 趙二爲官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4章 腹黑之謀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313章 日常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74章 根由在朝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87章 秋後算賬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397章 指點第23章 老臣凋零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152章 聽政3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70章 劉鋹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492章 事發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98章 事泄了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30章 收穫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97章 擴*整頓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世宗篇47 封禪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187章 瑣屑第108章 井陘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99章 兩個人才第89章 破財贖罪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3章 “梳理”、“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