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

bookmark

劉煦封王已經很多年了,但王與王是不同,到如今,纔是他真正作爲一個君王,頂天立地,一言九鼎,調理數千裡國土陰陽,掌控數十萬百姓生死。(由於緩存原因,請用戶直接瀏覽器訪問.\nCOM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這是格局的昇華,是境界的提高。

一騎奔出,銀鞍白馬,黑甲紅袍,蹄腳催得急,一路直奔檢閱臺,飛身一躍,高聲道:“啓稟大王,三軍列隊完畢,請大王校閱!”

看着威風凜凜、一臉英雄氣的劉文淵,劉煦沉凝的面上流露出少許欣賞之色,手一擡,開口道:“開始!”

“是!”

既是閱軍,劉煦自然也着一身戎裝,兜鍪上系旄尾象徵着高貴的王權,緩緩走下檢閱臺,早有御者牽來駿馬。劉煦滿面肅容,一絲不苟地登上馬背,只是動作顯得有些吃力,劉文淵見了,有心上前幫忙,被他一個眼神拒絕了。

好一會兒,在劉文淵的陪伴下,在衆目睽睽之下,劉煦開始了他作爲安東國王的第一次閱軍,也是他這一生第一次作爲主角檢閱軍隊。

城郊的空地上,旌旗在飄揚,朔風在怒吼,戰馬在嘶鳴,安東的將士們在向他們的大王山呼,走過每一道軍陣,感受到那熱烈的“萬勝”吶喊,劉煦兩眼也不由滲出少許晶瑩。

接受校閱的三千軍,全是自安東諸城選拔的精騎,都是多年從軍,訓練有素,且具備實戰經驗的老卒。清一色的黑水健馬,內着絲襖,頭頂皮帽,更名不換裝,依舊是大漢鐵騎的英雄氣貌。

這三千軍,幾乎可以看作是當下安東軍隊的基石,三千里安東河山固然無法靠三千騎來拱衛,但這些將士,卻是骨幹,也是劉煦計劃的往後安東軍隊發展強大的基礎。

不消片刻,檢閱完畢,劉煦拍馬回臺,下馬落座。到此時,劉煦的情緒仍未徹底平復下來,當然,可不是因爲這三千將士帶來的震撼,而是在想,爲一安東王尚且如此雄壯,那大漢天子呢?

每思及此,劉煦的心臟便不由生出一陣絞痛,幾乎窒息的那種,他心裡很清楚,他是徹底沒有機會了,此時的安東國又何嘗不是劉皇帝給的一種安慰呢?

心頭的苦澀,無人可訴,只有劉煦自己暗暗品味……

緊跟着的,是一場演武秀,除了軍陣聚散、衝鋒等戰術演練,還有三十名勇士進行騎射武藝比拼。

隨着演武的進行,檢閱臺上的劉煦,精神都不禁有些恍惚,目光則緊緊望着在陣前指揮的劉文淵,始終未曾離開。

劉煦身邊侍候着的安東文武,足有二十餘名,半數是經由劉煦親自提拔的幕佐,半數則是勳貴子弟,並且以劉煦的親戚爲主。而其中最爲顯赫,堪稱爲安東國柱石的,乃是耿、白、劉三家,這也是安東國的三大家族。

耿氏自不用說了,那是劉煦的母族,從他出生開始,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便寄託在他身上,是最不可能背叛劉煦的人。

耿家也爭氣,幾十年都沒出過什麼爛事,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劉煦在安東肇業,耿家也是全力支持,整個家族的力量幾乎全部轉移到安東。

劉煦的舅舅耿重恩已經亡故多年,如今耿氏當家的乃是其長子耿繼勳,這是從小便追隨在劉煦身邊的死忠,也是如今安東國主持政務的國相。

白氏則是劉煦的妻族,祖上爲開國元勳白文珂,河東起兵前,白文珂是一員重臣,影響頗大,也深受高祖劉知遠看重。只可惜,白文珂生命的餘音唱響在新生的大漢,劉皇帝帶領下疾馳於歷史長途間的大漢,沒有他太多的發揮餘地,死得也早。

開寶大封之時,劉皇帝倒沒忘記這個老臣,賜其子白廷誨建寧伯,爵二等。

如今已傳至三代,當代家主乃是白廷誨次子白敬宗,再往下傳,建寧伯爵都要保不住了,因此,對白家而言,劉煦在安東十五六年,也是他們家族力量向安東轉移的過程。

耿氏崇文,白家經武,構成了初建安東國的兩大政治政治勢力。而第三股力量,則源自海寧侯劉光義家族,當年劉煦親自爲劉文淵向劉家討了門親事,娶了劉光義幼女。

然而,雖然劉文淵作爲世子,將來繼承劉煦的位置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劉家並未完全依附於安東,尤其在劉光義去世之後,政治聯姻的效果就再度打折扣了,至今劉家在安東主事的仍是旁系出身的劉永珍。

不過,即便如此,對海寧侯劉煦仍舊持拉攏態度,如劉永珍者,在封國之前,已官升至撫遠都尉,掌管安東一“大城”之軍政。如今,更是更進一步,成爲安東兵馬都虞侯。

當然,劉永珍的調動,也暗含着劉煦收權的用意。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安東雖然有以劉煦爲核心的安東都督府在主持大局,但安東實際上處於一種“城邦自治”的狀態,安東下轄的諸城鎮長官,除了奉行正常的稅賦義務之外,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幾乎將治理城鎮土地視爲私人領地,那些鎮將、城官就是領主。隨着安東封國,這些人也是最高興,最積極支持的。

在這樣的模式下,安東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野蠻生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這樣的模式,是有弊病的,那就是“中央集權”的破壞。

當然,以劉煦經營多年的權威,安東是不可能脫離其控制,不論那些“土皇帝”有多行,都不敢違逆劉煦的意旨,但是,這終究只是眼下。

而作爲劉皇帝的好好學生,劉煦也不可能永遠放任,過去不管,是迫於安東的實際情況,爲了安東的發展,放開一些限制,安東與朝廷背道而馳的政策多了去了,也不差這一條。

但是,時移世易,隨着安東這些年的大發展,再放任就不合時宜了,而劉煦也早有整頓的心思。

藉着此次封國的大調整,劉煦也對安東治下諸城鎮進行了一次收權行動,各地的軍政財權,都被其收歸綏化王城,一應文武職吏,全部調至綏化任職,並重新委派地方軍政。

安東原本的“土皇帝”們,由此被清洗了個遍,不樂意嘛,是極其不樂意的,但不滿也只能憋在心裡,反抗也是不敢反抗的。且不提劉煦對安東的掌控力有多強,就安東的屬性擺在那裡,封國雖然意味着獨立自主性,但來自朝廷的指導與支持,就不是那些“土皇帝”能夠扛得住的。

何況,劉煦也不是剝奪一切,他們積累的財產得以保留,同時調到綏化,仍舊不失權力地位,依舊是統治階級,是安東世家大族。

再沒有比劉煦在安東實行的“中央集權”更簡單,更輕鬆的了

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765章 三郡公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9章 新官上任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40章 濮州案(3)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53章 有詩云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76章 太子還京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12章 整風第71章 北齊鎮第180章 賞功第85章 少壯派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452章 皇孫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7章 出兵爭論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34章 回府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192章 劉銖案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309章 衡釀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14章 大朝會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88章 童謠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316章 不裝了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59章 病榻陳情第417章 輕狂第98章 追捕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79章 滏陽之捷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46章 底層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76章 王峻用兵第47章 陶谷自薦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27章 延州事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1790章 憂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