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

bookmark

看得出來,涼國公劉曄對於安西當前的軍政格局以及自身所處地位,是很不滿的。早年的劉曄,不管做出什麼決定,其目標是爲了建功立業,揚名立萬。

但是這種心態,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大概就是從劉皇帝的分封計劃正式啓動,劉曄把母親秦湘妃接着二赴安西開始。

在劉曄看來,過去的一年多,安西這邊的情況屬於是“預備封國期”,而劉曄從潛意識裡,已經以封國王自居了。

安西這份家當,是有他一份的,只需等着最後的分家,事關切身利益,當然得好生看着,以免吃了虧。按道理,在等待的過程中,總需要做些準備吧!

然實際情況卻是,作爲安西首腦的劉旻,卻毫無準備,甚至沒有一點跡象,就彷彿沒收到老皇帝的諭旨一般。

而劉曄的不滿,具體則體現在安東內部的話語權上,這是被劉旻牢牢把控住的。雖然劉旻給了一個差事,統管那些僕從軍,一萬多人的軍隊,可謂重視,給足了尊重吧。

但是,誰都知道,安西的根基在於西征大軍。所謂僕從軍,戰力不足,忠誠存疑,還有一些劉旻的心腹將校、幕僚“輔佐”,豈是劉曄能甘心的。

手中沒有實力,心中就沒有底氣,拋開那些虛名,到目前爲止,劉曄在安西真正可以仰仗的,只有一千來人的部屬。就這些部署,後勤保障還得靠都督府供應,受制於人的滋味不好受,獨立自主對劉曄這樣身份地位的人來說就更重要了,他又如何能甘於現狀!

劉曄的部署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老皇帝給他配備的衛隊,涼國公府屬扈從,以及瑤人。劉曄之母秦湘妃乃是瑤女,是當年洪江侯秦再雄獻給老皇帝的。

有這樣份血脈聯繫,雖然劉曄從來沒有踏足過“母族”的土地,但他在湘黔地區的瑤人中名聲卻很響亮,如秦再雄這樣的瑤族領袖,也一直在宣傳這種關係,以凸顯他們與其他少數蠻族的不同。我們瑤民有一個天潢貴胄,你們有嗎?

過去的十幾年,由於洪江侯秦再雄也會做人,劉曄與瑤民的關係一直在增進加強,在劉曄從軍之時,身邊就有一支瑤衛。劉曄遠赴安西就國前,又從在京畿地區活動的瑤民中徵召了三百名力士,隨赴安西。

而在安西待下來這段日子的體驗,也讓劉曄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實力的重要性,想方設法地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在都督府,有劉旻的鎮壓,難以突破,於是,劉旻派遣僚屬、瑤衛回國活動,主要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向朝廷尋求支持,一方面從瑤族想辦法。

最終目標,要向從國內遷移瑤民到安西定居,要想達成目的,就需要兩方面的配合。依劉曄的設想,只需給他幾萬瑤民、幾千瑤民,就夠他在安西立足,並有所作爲。

劉曄的種種情緒與動作,劉旻看在眼裡,劉昉也心裡清楚。而比起劉曄,趙王劉昉的心中,又何嘗痛快?

就像劉曄說的,不管是在皇室,還是在朝廷,劉昉的資歷威望,都要遠遠勝過劉旻。而劉昉的到來,於劉旻而言,就有如一頭鯊魚闖入自家地盤,怎能不心生忌憚。在長達十數年的西征中,劉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安西目前的成績浸透了他的心血,同時,劉旻也像一頭猛虎一般,形成了領地意識,容不得人侵犯。

因此,對劉曄這頭幼虎,尚能予以一定的空間,爲了面上好看,把僕從軍交給他統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對劉昉,不誇張地說,是嚴防死守,至關重要的軍權,更是牢牢掌握在手中,絕不肯放鬆半分。劉曄是幼虎,那劉昉就是兇猛的“惡虎”了。

畢竟,劉昉的資本實在太雄厚了!早年的“四大皇子”,開寶年的“親王統帥”,就算不提在大漢國內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僅在安西,就趙王這個名頭,其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劉昉坐鎮西北多年,威望隆重,而安西軍的主要構成,也是西北諸道邊軍、團練、部卒,可以說,安西這些將士,縱然不曾在劉昉麾下待過,當年也是有一份香火情的。

當初抵達安西之時,可有不少安西將領主動迎接,那種尊重與喜悅幾乎掩飾不住地。論影響力,藉着西征統帥的功勳,劉旻能夠與劉昉抗衡,但是無法完全壓過,這還得是在安西這片地界

要知道,劉旻初上戰場時,還只是跟在劉昉身邊的一個小兄弟,甚至於,從名義上來說,劉旻都過繼出去了,不算皇子了,身份上就有天然的察覺。

如今,雖則又在同一個鍋裡攪馬勺,但已然主從易位!劉旻自是警惕異常,劉昉心裡又何嘗舒坦?

劉旻對自己的防備與牴觸,劉昉何嘗不清楚,只不過一直以來,他都只是看在眼裡,嘴上沒說什麼,行動也沒有任何動作,儘可能避免衝突。

這自然不是劉昉軟弱了,屍山血海中闖出來的統帥,榆林平亂更是殺人如麻,堅毅更是在劉昉身上貼了幾十年的標籤。

之所以採取沉默、避讓的態度,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劉昉不願意兄弟鬩牆!對於敵人,劉昉對付起來可以毫無留情,但他不願意把自己的能力與實力用來對付自家親人。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那就是如果劉昉真想搞事,就絕不是劉旻那些小手段能擺平的。旁的不提,安西都督府仍舊是大漢體系中的一員,從制度上來說,還是受到洛陽朝廷監管,哪怕這種監管能力已經很薄弱了,但大義這種東西,在漢家的文化體系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有足夠實力支撐的情況下。

而在大漢,劉昉與劉旻之間的地位與威望,孰高孰低?這個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劉昉在碎葉登高一呼,目前的安西將士們會站在哪一邊,這也是說不準的。

有資本、有實力,那麼對劉昉退讓的反應,或許就只能用顧全大局來形容了。西征大業至此,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劉昉又何忍因兄弟之爭,而讓外敵逞隙,使十數載百戰之功付諸流水!

同樣的,劉旻也清楚問題的嚴肅性,更知道四哥劉昉的實力與威望,因此,防歸防,但還是十分克制的,明面上,對劉昉的尊重也從來不打折扣。

而劉旻要在安西進行這一系列改造、改革,又何嘗不是加強其對安西的掌控,以備將來,到分封之時,分享最大的一塊肥肉?

問題已然出現,剋制終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一旦剋制不住,爆發出來,產生的後果也只會更嚴重。

事實上就是,劉昉、劉旻、劉曄這三兄弟間,嫌隙已生,劉皇帝在安西吹的“分封”之風,把皇子扎堆往安西派,非但沒有形成合力,反而隨着時間的流逝,離心背德。

造成如今安西內部牽扯的局面,並且越來越嚴重,尋根究底,問題還是出在老皇帝那邊,無他,想當然耳。

現實是,安西是劉旻率領西征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雖然朝廷的支持佔了很大比重,但他的統率也是功不可沒的。

劉皇帝一個念頭,就要對安西進行分封,讓劉昉、劉曄兄弟來享受十數年開拓成果,除非劉旻是聖人,才能沒有情緒。

要知道,就連安東那邊,稍微從安東割了土地、人口給饒樂國,劉文淵那些人都很是不滿,安西這邊出現類似的怨言,也不奇怪。

同時,也怪劉皇帝事前交待不清,對安西的主次不曾確立,對劉昉的定位沒有明確,甚至安西的分封都沒有成熟的方案。這樣的情況下,產生多少的問題與矛盾,都在情理之中。

如果沒有分封這檔子事,只是西征,兄弟倆未必不能再像二十年前那樣,齊心協力,赴湯蹈火,共建功勳。

又或者,從一開始,就把分封明確定下,把地盤劃分好,那同樣也不會有這攤子事。大局定下,即便劉旻有所不滿,還能真反抗,屆時,三兄弟只有報團取暖,一起安西生存打拼下去。

但劉皇帝之所以沒有像安東、饒樂那般直接分封,理由是時機還不夠成熟,但什麼叫成熟,說到底,還是劉皇帝覺得目前的安西地盤太小了

朝廷對安西的開拓經營,更像是開了一個“分公司”,用來分給幾個兒子,作爲補償。如果朝廷這個“總公司”繼續大筆投入資源,支持西征,擴大“安西分公司”的規模,那麼還能繼續按照預期走下去。

但是,朝廷政策之大變,幾乎就在須臾之間。突然這麼一天,洛陽來信了:朝廷放棄西征了,你們先自己玩吧

結果自然是成串的連鎖反應,劉氏“三王”之間的矛盾,只是其一罷了。

誠然,中亞地區廣闊天地,一路向西,大有可爲。但現狀是,安西的盤子只有這麼大,卻有三個王來分,怎麼能夠?

而一旦分家,要想併力相向,理想狀態下自然是未來可期,但具體實施,何其難也!就是親兄弟間,也要明算賬!

曾幾何時,劉昉、劉旻曾一起隨軍北伐,遠赴漠北,輕騎絕域,出生入死,百戰歸來。而劉曄當年,請命從徵平叛,也是以劉旻作榜樣,要做少年英雄,在榆林時,也是在劉昉的統帥下

然而如今,三兄弟之間的關係,竟到如此微妙的地步,思之也實在令人唏噓。

劉昉也確實是唏噓不已,滿臉的悵然,沉浸在安西局勢思考中的劉昉,突然被一聲驚喜的呼聲打斷了:“末將參加大王!”

擡眼看,只見街左,一名偏將甲飾的軍官,正滿臉恭敬地向他行禮,方正的面龐間,忍不住喜悅。

劉昉微愣,打量了下,發覺對此人沒有印象,據馬而坐,問道:“你是何人?”

“末將甘州副指揮使楊福!”

不待劉昉詢問,楊福一股腦兒把自己的情況介紹了一遍,嚴格來說,這又是一個劉昉的舊部,當初在西北坐鎮時,劉昉也曾巡視甘州,檢視軍隊,那時,楊福還年輕

得知是河西來人,劉昉疲憊的雙目中,也不禁流露出少許追憶之色。河西!大漢!在安西待的日子,還不如當年遠征漠北時,但是,劉昉已然格外思念大漢,思念父母了。

安西這邊,趙王待得實在是不開心!

路遇楊福,對劉昉來說,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即邀請他回府,迫切想要了解一下如今河西的情況,以慰相思之苦。

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06章 敲打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74章 帝崩第85章 安心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200章 禦敵第328章 默認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60章 “暴斃”第391章 暗箭第150章 蜀亡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08章 井陘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85章 浮雕第3章 不宜擴大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46章 糧與錢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46章 糧與錢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112章 兄弟第81章 廝殺漢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98章 溫柔鄉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21章 大朝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99章 又窮了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59章 明貶實升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252章 面聖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73 王晏鎮洛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764章 禁轎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675章 血戰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04章 在真定第344章 打個賭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466章 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