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不好收場

bookmark

“事情調查得如何?闖駕鳴冤之人的身份,可曾查出?”老皇帝轉口便問。

哪這麼快,這麼容易,王玄真心中暗道。不過面對老皇帝那質詢的目光,王玄真稍加思考,即稟來:“臣等無能,暫無頭緒!”

眼瞧着老皇帝有變臉狀,王玄真又緊跟着說道:“不過,根據下屬仵作對屍體的查驗,初步判斷二人乃工匠出身,一木工,一泥瓦匠。

山坡上還搜到一些乾糧、飲水,隔兩丈遠還有屎尿污穢殘留,另發現一張簡單描繪的車馬蓋圖,似是輔助其辨認儀駕之用。

顯然,此二人闖駕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提前數日便隱伏于山坡上,避過巡山吏卒檢查,等待聖駕……”

聽完王玄真的彙報,老皇帝喃喃道:“這究竟是居心叵測,還是用心良苦?”

這個問題,自然輪不到王玄真來判斷了,至少在老皇帝面前不好逾越。

想了想,老皇帝拿出那份污跡斑斑的血狀來,作伸手狀,道:“此狀,條理清晰、敘事明確,絕非一二工匠所能寫出,行文風格,更似出自官衙刀筆”

恭恭敬敬地從胡德手中接過血狀,王玄真仔細地閱讀了一遍,心道果然。血狀的內容並不複雜,甚至可以用言簡意賅來形容,直指申州之弊,而且毫不諱言指出是因行宮廷修建而導致的大弊,甚至清晰地指出了工程在人物財力使用上的過度與苛刻。

這必然是出自一熟悉內情之人的手筆,有此爲據,那接下來的調查將更具針對性,大索範圍能夠進一步縮小。

兩眼中閃過少許敏銳的光彩,將壯紙收起,恭請道:“陛下,這張血狀乃重要線索,能否暫借司衙一用?”

老皇帝淡淡地擺手:“東西朕看過了,內容也記住了,你若有用,便拿去”

“多謝陛下!”王玄真當即拜謝,而後說道:“臣打算接下來從兩方面着手調此事,其一從這張血狀開始,通過行文字跡,比對查人;

其二,仍舊是兩名闖駕者身份,臣計劃先從申州在籍匠人進行甄別,無果,在擴大到周遭幾州。

要點在於,此事必然涉及到泰康宮興建,兩匠人甚至就是參與興建的工匠,因而”

不待王玄真把他的辦案思路講完,老皇帝便伸手打斷他,一副不耐煩的模樣:“具體怎麼偵辦調查,那是你們的事,朕不管過程,只要結果!”

老皇帝語氣一強硬,王玄真心中便是一繃,立刻鄭重應道:“是!”

“你去吧!”

“臣告退!”

王玄真退下了,老皇帝的心情卻不見一絲一毫的好轉,甚至更差了。一個人沉吟在座,良久,方纔幽幽嘆息一聲。

事實上,老皇帝哪裡需要王玄真調查出個什麼來,甭管過程如何,結果是可以想象的。王玄真能解決的,頂多是找出暗中操縱此事的人,但於老皇帝而言,最關鍵的問題則是,此事如何收場

老皇帝在這等事情上總是敏感的,十闖駕事件上還籠罩着一層迷霧,他就彷彿已經窺破一切,看到事情最後的落點。僅靠直覺,老皇帝便意識到,屆時很可能讓自己陷入到一個尷尬的境地。

因此,不論王玄真等人調查出什麼,上上下下的人如何折騰出個什麼樣的結果,對老皇帝而言都不重要。

然而,怎麼收場,卻並非那麼簡單的。若是往常,自然無需多猶豫,上上下下涉及到的所有人,官大官小,爵高爵低,虐民的,貪財的,瀆職的,當貶則貶,當殺則殺,根本不需考慮留什麼餘地。

但這一回,顯然不一樣了,要害的地方在牽涉到老皇帝本身,對於這一點他心裡還是有數的,也難以做到真正糊塗,假裝不知道。

而從老皇帝個人的角度出發,絕對不願意在泰康行宮的修建上,出現什麼重大弊案,那樣實在是太難看了,有損他皇帝的英名。

當然,就少府營造與申州官府的做法,本身就夠難看,大失民心了,只不過,若被揭露出來,使之大白於天下,任人評說,那就更加難看了。

老皇帝,必需得挽尊!有那麼一瞬間,他甚至對搞出這檔子事的人厭惡非常,就不能讓他老人家安安靜靜地避個暑、度個假嗎?

而念及此,老皇帝的表情則更顯愁苦了,沉思許久,又吩咐胡德,傳召皇城使張彬前來。

同樣的,張彬早就想着覲見了,問安是主要目的。當然,對張彬的關懷與表忠心,老皇帝並不關心,只是嚴肅地衝他吩咐:“去查一查劉繼謙,尤其在申州三年的履歷,還有行宮修建過程,方方面面,一五一十,給朕詳細報來!”

“是!”

到此時,老皇帝心中已然有所打算了,但是否如打算那般發展,還得依據調查結果來,但不管如何,劉繼謙都是一個關鍵人物。

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那便是少府監劉規了,雖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京中遙控指揮,泰康宮工地只有幾次的巡察,但這場大工出了問題,劉規也是難脫其責。

此一點,具備高政治敏感性的劉規也在事發的第一時間便察覺到了,因此,早早地便在殿外等候着。

拖了足足一個時辰,終於得以面聖,而老皇帝也沒心思聽劉規精心準備的那一套請罪說辭,對着他就是一通訓斥。

面對老皇帝那疾風驟雨般的責難,劉規心中反倒放鬆下來,陛下罵得好,罵得越狠,過關的可能就大。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老皇帝根本沒打算要多嚴厲地處置劉規,對於這個家奴,他還是很滿意的,雖是個閹人,但少府在他的管理下,可遠超呂蒙正時。

老皇帝更爲惱怒的,還是劉規在泰康宮的修建上不夠盡心,或者是對地方官府太放縱,導致搞出這麼一爛攤子。更重要的是,當初老皇帝可是隱晦地叮囑過,表面功夫要做好,民生問題要重視

但劉規似乎沒領會透自己的意思一般,因此這一回,老皇帝幾乎是明示了:趕緊回去自查一番,把該擦的屁股都擦乾淨

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3章 有詩云第82章 不手軟第37章 覆滅在即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章 新皇詔制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761章 新問題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6章 郭榮奏事第376章 拷問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50章 下定決心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45章 了結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106章 誘惑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06章 敲打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31章 進軍令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00章 禦敵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7章 西京風波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62章 緊鑼密鼓第87章 秋後算賬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20章 折家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88章 童謠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18章 進兵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376章 拷問第89章 威壓王帥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429章 向南!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00章 城戰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0章 如此處置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30章 陳橋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115章 冬月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69章 張彥威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