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不好收場

bookmark

“事情調查得如何?闖駕鳴冤之人的身份,可曾查出?”老皇帝轉口便問。

哪這麼快,這麼容易,王玄真心中暗道。不過面對老皇帝那質詢的目光,王玄真稍加思考,即稟來:“臣等無能,暫無頭緒!”

眼瞧着老皇帝有變臉狀,王玄真又緊跟着說道:“不過,根據下屬仵作對屍體的查驗,初步判斷二人乃工匠出身,一木工,一泥瓦匠。

山坡上還搜到一些乾糧、飲水,隔兩丈遠還有屎尿污穢殘留,另發現一張簡單描繪的車馬蓋圖,似是輔助其辨認儀駕之用。

顯然,此二人闖駕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提前數日便隱伏于山坡上,避過巡山吏卒檢查,等待聖駕……”

聽完王玄真的彙報,老皇帝喃喃道:“這究竟是居心叵測,還是用心良苦?”

這個問題,自然輪不到王玄真來判斷了,至少在老皇帝面前不好逾越。

想了想,老皇帝拿出那份污跡斑斑的血狀來,作伸手狀,道:“此狀,條理清晰、敘事明確,絕非一二工匠所能寫出,行文風格,更似出自官衙刀筆”

恭恭敬敬地從胡德手中接過血狀,王玄真仔細地閱讀了一遍,心道果然。血狀的內容並不複雜,甚至可以用言簡意賅來形容,直指申州之弊,而且毫不諱言指出是因行宮廷修建而導致的大弊,甚至清晰地指出了工程在人物財力使用上的過度與苛刻。

這必然是出自一熟悉內情之人的手筆,有此爲據,那接下來的調查將更具針對性,大索範圍能夠進一步縮小。

兩眼中閃過少許敏銳的光彩,將壯紙收起,恭請道:“陛下,這張血狀乃重要線索,能否暫借司衙一用?”

老皇帝淡淡地擺手:“東西朕看過了,內容也記住了,你若有用,便拿去”

“多謝陛下!”王玄真當即拜謝,而後說道:“臣打算接下來從兩方面着手調此事,其一從這張血狀開始,通過行文字跡,比對查人;

其二,仍舊是兩名闖駕者身份,臣計劃先從申州在籍匠人進行甄別,無果,在擴大到周遭幾州。

要點在於,此事必然涉及到泰康宮興建,兩匠人甚至就是參與興建的工匠,因而”

不待王玄真把他的辦案思路講完,老皇帝便伸手打斷他,一副不耐煩的模樣:“具體怎麼偵辦調查,那是你們的事,朕不管過程,只要結果!”

老皇帝語氣一強硬,王玄真心中便是一繃,立刻鄭重應道:“是!”

“你去吧!”

“臣告退!”

王玄真退下了,老皇帝的心情卻不見一絲一毫的好轉,甚至更差了。一個人沉吟在座,良久,方纔幽幽嘆息一聲。

事實上,老皇帝哪裡需要王玄真調查出個什麼來,甭管過程如何,結果是可以想象的。王玄真能解決的,頂多是找出暗中操縱此事的人,但於老皇帝而言,最關鍵的問題則是,此事如何收場

老皇帝在這等事情上總是敏感的,十闖駕事件上還籠罩着一層迷霧,他就彷彿已經窺破一切,看到事情最後的落點。僅靠直覺,老皇帝便意識到,屆時很可能讓自己陷入到一個尷尬的境地。

因此,不論王玄真等人調查出什麼,上上下下的人如何折騰出個什麼樣的結果,對老皇帝而言都不重要。

然而,怎麼收場,卻並非那麼簡單的。若是往常,自然無需多猶豫,上上下下涉及到的所有人,官大官小,爵高爵低,虐民的,貪財的,瀆職的,當貶則貶,當殺則殺,根本不需考慮留什麼餘地。

但這一回,顯然不一樣了,要害的地方在牽涉到老皇帝本身,對於這一點他心裡還是有數的,也難以做到真正糊塗,假裝不知道。

而從老皇帝個人的角度出發,絕對不願意在泰康行宮的修建上,出現什麼重大弊案,那樣實在是太難看了,有損他皇帝的英名。

當然,就少府營造與申州官府的做法,本身就夠難看,大失民心了,只不過,若被揭露出來,使之大白於天下,任人評說,那就更加難看了。

老皇帝,必需得挽尊!有那麼一瞬間,他甚至對搞出這檔子事的人厭惡非常,就不能讓他老人家安安靜靜地避個暑、度個假嗎?

而念及此,老皇帝的表情則更顯愁苦了,沉思許久,又吩咐胡德,傳召皇城使張彬前來。

同樣的,張彬早就想着覲見了,問安是主要目的。當然,對張彬的關懷與表忠心,老皇帝並不關心,只是嚴肅地衝他吩咐:“去查一查劉繼謙,尤其在申州三年的履歷,還有行宮修建過程,方方面面,一五一十,給朕詳細報來!”

“是!”

到此時,老皇帝心中已然有所打算了,但是否如打算那般發展,還得依據調查結果來,但不管如何,劉繼謙都是一個關鍵人物。

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那便是少府監劉規了,雖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京中遙控指揮,泰康宮工地只有幾次的巡察,但這場大工出了問題,劉規也是難脫其責。

此一點,具備高政治敏感性的劉規也在事發的第一時間便察覺到了,因此,早早地便在殿外等候着。

拖了足足一個時辰,終於得以面聖,而老皇帝也沒心思聽劉規精心準備的那一套請罪說辭,對着他就是一通訓斥。

面對老皇帝那疾風驟雨般的責難,劉規心中反倒放鬆下來,陛下罵得好,罵得越狠,過關的可能就大。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老皇帝根本沒打算要多嚴厲地處置劉規,對於這個家奴,他還是很滿意的,雖是個閹人,但少府在他的管理下,可遠超呂蒙正時。

老皇帝更爲惱怒的,還是劉規在泰康宮的修建上不夠盡心,或者是對地方官府太放縱,導致搞出這麼一爛攤子。更重要的是,當初老皇帝可是隱晦地叮囑過,表面功夫要做好,民生問題要重視

但劉規似乎沒領會透自己的意思一般,因此這一回,老皇帝幾乎是明示了:趕緊回去自查一番,把該擦的屁股都擦乾淨

第413章 分食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18章 棉第474章 補漏匠第141章 祭關公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247章 視察第368章 榮寵第80章 京觀第59章 病榻陳情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328章 默認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492章 事發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32章 進宮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67章彈冠相慶第374章 善待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79章 長教訓第1765章 三郡公第25章 李史合謀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248章 西撤!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34章 驚陶谷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58章 正面互懟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755章 良平島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751章 結束了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70章 大禮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413章 分食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69章 夫妻密談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27章 皇城司第132章 做媒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750章 《桃蘭賦》第1764章 禁轎第56章 是非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483章 南巡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331章 泰來樓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66章 放賑遼東無題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31章 泰來樓第195章 楊邠案(3)第133章 面聖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790章 憂勞第1674章 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