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

bookmark

“若老夫沒有記錯,今上時年二十又三,成婚三年,登基之後,也納了幾名嬪妃。”趙匡義忽然意味深長地說道:

“三年耕耘,一無所出,太宗皇帝這一脈,本就血脈單薄,莫不是又應驗到今上身上?陛下年輕,尚不足引人注意,再經年月,依舊如此,只怕內外人心又要騷動了”

趙匡義嘴裡這麼說着,一雙老眼也變得比平常更加明亮,而趙德崇卻感受得到,自家老父親的內心此時怕就騷動難已。

而面對趙匡義這犯忌的揣測,趙德崇實則有些無奈,稍作思忖,以一副謹慎的姿態,拱手道:“事涉天子,攸關後宮,兒不敢妄自揣度”

聽趙德崇這麼說,趙匡義不由擡頭看了他一眼,見狀,趙德崇頭又低了幾分,腰也躬得更低。

趙匡義笑了笑,收回目光,陷入一陣認真的思考,過了好一會兒,趙匡義那張滿是枯紋的老臉上,發生了一陣劇烈變化,時而竊喜,時而陰沉,時而苦澀,最終化爲一抹悵然:“可惜了!可惜了”

“十年謀劃,竟會壞一婦人之手。不!是壞於兩個婦人之手”

聽其言,趙德崇知道,自家老父又在爲當年奪嫡“不敗而敗”的結局而慨嘆,那事對趙匡義,也是至今仍舊耿耿於懷。

“說說族內的事吧,公府那邊近來有何動靜?”不過,趙匡義顯然還想再多活幾年,迅速從那種憤懣不甘、憋屈鬱悶的情緒中擺脫出來,扭臉問道。

趙德崇道:“公府那邊,又挑選了一批子弟、扈從及門生,前往安南。德昭大哥也使人知會,問侯府的意見.”

對此,趙匡義只稍作沉默,然後輕嘆道:“終究都姓趙,打斷骨頭連着筋,說到底都是一家人。

你也從府下各房,挑選一些人南下吧,安南不比其他地方,畢竟在朝廷治下四十年,比起那些蠻荒之地,反而沒那麼好收拾整合,安南王缺人,是必然的事。

稍候,老夫給你一份名單,當年在安南,還是留有一些僚屬與人脈的。

只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有的人還在聯繫,有些人,卻不知還認不認我這個老朽,縱然認,也不知是否還能用.

人心易變啊.”

要知道,趙匡義年輕的時候,可是在安南任過職的,時間還不短,因爲善治王化,建樹卓著,後來才被調走。而趙匡義嘴上雖是那般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這張老臉,只要擺到安南去,就一定有作用的。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即便已經身處安南,遠離京畿,劉文渙依舊對趙匡義這個“叔祖”的支持有莫大需求。

趙德崇默默地聽着老父吩咐,確認記住之後,方纔拱手稱是。

趙匡義擡眼望着長子,又悠悠道:“德昭這個侄兒,老夫過去,是不大瞧得上的,沒有乃父的才幹與器量,卻要學乃父的深沉。

不過,這二十多年下來,看法卻不得不改觀。老夫原本對你期許頗深,或者說過深,但如今想來,卻是過於苛責了。”

說着,趙匡義的聲音都低沉了下來:“日後,爲父也不盼你其他了,能像德昭侄兒那般,傳吾家,繼吾業即可,至於承志興業的事,就看子孫後輩,能否再出一英才俊傑了.”

說這話時,趙匡義的目光又忍不住投向遠處的孫兒趙允成了。七十高齡的趙匡義,早已是做曾祖的人了,然而下數三代,大幾十口血脈相連的子孫,卻暫時沒有任何一個,能讓他感到驚喜.

至於從小被他當即繼承者培養的趙德崇,趙匡義至今仍舊信重這個長子,但心裡也清楚,此子只能做個守成之人,不是那個再興趙氏家業的英才。

而聽老父這番動情的訴說,趙德崇那積壓心頭幾十年的壓力,在此時此刻悉數化爲感動,鄭重地朝趙匡義拜了拜。 “你那些未有官職的兄弟子侄們,也詢詢他們的想法,若有意,也一道去安南吧!”趙匡義繼續交待道:“大漢雖大,但爭食、搶食的人太多了;安南雖小,卻能成爲趙氏代代傳承、延續千年的福地”

“是!”

今日,估計是趙匡義近兩年來交待家事最多的一次,只稍作沉思,又說道:“臨淄王不是在崑山搞了一個婁江學院嗎?老夫對這個學院頗感興趣,這幾年也仔細研究了一番,大有可爲,臨淄王不凡吶。

平心而論,以才以德,臨淄王纔是最肖太宗皇帝的皇子,可惜——”

說到這兒,趙匡義訥口了,一時間,老眼竟有些迷離,讓趙德崇憂切不已。

良久,趙匡義穩住心緒,繼續適才的話題,道:“大漢啓蒙、傳道、授業的學校不少,連專門培養將校的軍校都有,但偏偏培養專政吏才的學院,至今只有這麼一所,並且效果出奇,蘇、秀、上三州市,其吏政不說掌握在臨淄王手裡,但必然頗受其影響。”

趙德崇發現,老父親一雙老眼,是越說越亮:“你也好生研究一番,甚至可以親自去那婁江學院拜訪,與其交流一番治學授業之事。

然後回涿州,將家學整改一番,就照婁江學院的辦法改革,從燕、遼三地招生,培養吏才。

這件事,你必須重視,必須親力親爲,這關乎到趙氏的未來,若有成,我趙氏子孫都將從中大受裨益”

與其他功臣勳貴不同,本質上是一文人的趙匡義,在治學育才上是很積極支持,並且下了一番苦功與心血。

在趙氏的老家涿州,便由趙匡義親自建立起了一座學院,當地呼爲“趙學”,主要是爲傳家學,教導趙家的一些子弟、門生,當然,當地一些有背景、有天賦的學子,也有資格入學。

成立了三十多年的“趙學”,規模一直不大,也始終“困於”家學的限制,但是事實上,卻培養出了不少成果,僅“趙氏”這面旗幟,便足以讓人影從,並且,門檻越高,渴望者越多。

今日向趙德崇提起“趙學改革”之事,趙匡義顯然是在謀劃一盤大棋,若是能把“勳貴”與“學閥”這二者結合起來,再直接楔入帝國的統治基石,假以時日,能夠發揮出來的威力,即便已是垂暮之年的趙匡義,思之也不由激動。

當然了,若是世祖或者太宗在位,趙匡義是絕對不敢動此唸的

趙德崇並不蠢,且不提到老父的重視,就他自身也能感受到此事的非同尋常。

沒有貿然答應,思吟片刻之後,方纔道:“兒當先辭去朝廷職差,專事奔走此事!”

“很好!”難得見趙德崇如此利落,趙匡義老眼微睜,讚賞道:“區區一個大理少卿,不值一提,你儘可施爲。家中有老夫,只要一息尚存,便亂不了。

至於朝中,設法把你二弟調回吧,他在地方爲官也二十多年了,縱然不足大用,也能幫襯幾分.”

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41章 西域戰況第45章 移鎮之議第207章 還京第344章 打個賭第351章 林邑國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84章 不對勁!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34章 交待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317章 修法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32章 做媒第362章 分封?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93章 楊邠案(1)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455章 見聞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35章 瑤華春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68章 機遇第44章 聽政湖湘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83章 遼帝之亡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327章 派系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32章 不惜代價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66章 兄弟之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19章 回京第59章 不知死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26章 冬至宴2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4章 外戚第93章 班師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83章 遼帝之亡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65章 遼奸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74章 善待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82章 矛盾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109章 在長安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