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

bookmark

毋需諱言,在帝國極盛的歲月裡,也不乏憂患與混亂,打遍東亞無敵手的大漢帝國,也同樣難免邊患之苦。那些每年都會在帝國邊遠窮困地區發生的蠻亂、民亂、賊亂,就不需多說了,“治安戰”事實上在帝國內部也屬常態,並不是那些對外開拓的封國所獨有。

在建隆時代,朝廷邊患之劇,並不在差點打起來的安東,主要有兩處,一在西南,二在漠北。而從建隆八至十八年,劉文濟領銜的帝國朝廷,也耗費了極大精力,用在兩個方向,這是劉文濟整個統治生涯中唯二值得記敘的“武功”。

歷來之盛世,怎能沒有“武功”之點綴,還不能是一般小賊小亂的戡定,得有些拿得出手的“赫赫武功”。

首先是西南,自雍熙初年川蜀之亂平定及太宗皇帝南巡,於成都召見滇、黔諸部土司之後,整個西南平靜了足足三十年,當然一些“日常性”的動亂是避免不了的,但至少整體上還是處於一種平穩的漢統秩序下,並且漢化的車輪也在潛移默化中向歷史前方滾動着。

三十年間,滇黔地區是有莫大進步發展的,政治制度的穩定與社會治安的保證,往往能催發繁榮,那段時期,也堪稱滇黔地區有史以來文明程度最高、社會最繁榮的一個階段。

當然,這份繁榮是以漢文明作爲火車頭帶頭前進的,其主要實現的方式也是通過與漢人的密切交流,最終呈現的也是一種漢夷雜處融合的局面。

經濟上,滇黔二道雖然始終沒能擺脫對劍南與朝廷援助的依賴,但也畜牧業與手工業也蓬勃興起,作爲茶馬經濟圈的支柱之一,畜牧業是其重要發展動力,滇馬的名聲可是遍佈西南,再輔以各種手工製品、金屬冶煉、傳統農業,牛黃麝香等藥材的發掘,山高林密、道路險仄的西南大山,已經不能完全視作窮鄉僻壤來看待了。

政治文化上,雖然滇黔二道長期處於漢蠻雜處、“流土”並行,甚至土重於流的情況下,但在大量漢官、漢軍、漢商、漢民,以及跟隨他們輸入的漢家文明典籍、風俗及商品的影響下,朝廷對西南的開拓與鞏固獲得了巨大成功,漢化進程肉眼可見地進步。

普通蠻民且不說,至少在諸蠻部、土司上層,漢語漢禮是基本傳播開了的,不是漢文明真的有什麼無法抗拒的魔力,讓酋長頭人們爭相皈依、學習,只是在大漢帝國於滇黔建立的秩序圈力,不向漢化與朝廷靠攏,是會吃虧的。

接受漢化,日子未必能過得多好,但拒絕甚至反抗,日子一定過不好!而一切的根本,還在於朝廷常年在滇黔諸府州鎮保持的重兵了。

若說綜合的軍事實力,滇黔二道的漢軍是遠不如劍南這西南核心的,然若單純看軍隊之戰力,比誰能打,滇黔的軍隊,尤其是雲南道的邊軍,放眼全國都可堪一比,這都是由滇黔的政治、地理、民風決定的。

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治安的穩定,往往帶來人口的增長,在帝國人口全面爆發之時,西南地區也同是如此,即便增長率並不如傳統富庶地區那般高,但在建隆時代初期的時候,滇黔二地的人口也突破了五百萬。

而可以肯定的一點,實際人口絕對遠超這個數字!作爲與黔中、劍南、廣南西道密切交流的樞紐,雲南道治善闡府,也逐漸擴張成爲一座十萬人口的大城,這個規模與水平,就是擴大到整個西南地區,都是能夠排上號的。

滇黔地區在三十年間的發展與繁榮,是不可否認、不容抹殺的,但時,其社會矛盾也在快速積攢。土地矛盾,貧富差距,漢夷矛盾,官僚權貴的貪婪與剝削,土司蠻部之間的血腥爭鬥......

隨着時間的推移,矛盾積攢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爆發出來了。事實上,從建隆三年開始,滇黔地區的騷亂就開始增多了,蠻民襲擾、掠殺漢民的事件層出不窮,蠻部之間互相搶掠、攻伐、擴張的情況也漸漸增多。

地方官府官軍在這些騷亂上,只是如常一般地剿撫彈壓,就像過去三十年一直做的一樣。但是,以老辦法顯然無法解決新階段的問題,也就導致動亂始終難已,社會治安不穩,犯罪率不斷提高,一步步釀成整個滇黔的動盪與不安。

“川—滇”茶馬貿易受到影響,直接利益的損失,自然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時任西南巡撫使的張士遜獲悉其情之後,便格外重視,親自奏疏一道,向朝廷稟報。

但慣性這種東西同樣存在於帝國中樞,朝廷一開始也沒有太過重視,畢竟滇黔地區的騷亂,又何嘗真正平息過,蠻亂而已,鬧一鬧,也就消停了。

當然對於殺掠漢民之事,是不能姑息的,再者也需要給張士遜面子,於是朝廷給滇黔二道衙司下達了一份措辭相對嚴厲的敦促令,要求二道嚴加約束整頓,還民治安。同時,又給二道土司們降了一道制書,要求他們配合大漢官府,維穩滇黔,迅速恢復地區安定。

這樣的舉措,若是發生在太宗朝,哪怕在康宗朝,效果都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平心而論,到建隆時代,西南這些山高皇帝遠的土司們,早就對朝廷失去了三十年前那般的敬畏乃至感恩之心。

因此,當朝廷制書下達時,響應的土司很少,或者他們似乎並不需要朝廷來干預,安穩過日子的依舊安穩,互相攻伐的依舊打得火熱。

而地方官府與駐軍,卻不敢不把朝廷制令當回事,還是大舉出動,重拳出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真心剿賊,一心維穩的,還真就不多。

相比之下,有些官府官軍,卻趁着這個機會大肆殺戮掠奪蠻民......矛盾被激化,更大混亂的到來,也就不出意外了。

察西南治安難定、蠻亂漸劇,朝廷也慢慢重視起來,對兩道官府維穩不力,甚至瀆職懈怠、陽奉陰違的行爲,劉文濟更覺憤怒。

於是,從建隆五年到八年,劉文濟對滇黔二道從政治到軍事進行了頻繁的整飭,但是,這種整頓給西南軍政帶來了劇烈陣痛,也導致原本秩序的進一步失控。

最大的亂事,也就發生在建隆八年秋末,以“滇桂”交界最寧州教合三部聯合舉旗反漢起始。

這場叛亂,起初獲得雲南道司重視的原因,只因爲教合三部乃是獲得朝廷冊封的世襲土司,這種背叛與挑釁,可比一般蠻亂的性質要嚴重多了。

因此,在得知亂事發生後,最寧州的守軍便迅速出擊,意圖剿滅亂事於萌芽,然後,竟然被三部叛軍打了個全軍覆沒,最寧州由此失陷,亂事也由雲南偏僻一小州,向更廣泛的地區擴散。

與三十多年前的川蜀起義不同,當年雖然遍地烽煙,義軍扎堆,但從頭到尾都是以劍南叛軍爲主,有王小波、李順這兩個起義軍領袖。

而發生在滇黔的叛亂,持續的時間更長,但並沒有達成了一個聯盟,沒有形成統一指揮,似乎就是大夥都對漢人、對大漢朝廷的統治不滿了,於是有人牽頭反漢了,於是就跟着舉起叛旗,或者從中渾水摸魚,藉着混亂擴張勢力,在反漢的同時,相互之間依舊沒有停止互戕吞併的行爲......

但就是在這樣一場堪稱魔幻的“叛亂”中,叛亂的規模與範圍卻在整個建隆九年裡都呈現擴大的趨勢,到建隆十年初西南叛亂最盛時,滇黔二道,半數以上的地區都有土司或蠻部叛亂。

而作爲叛亂策源地雲南,幾乎全部淪陷在叛軍的烽火中,即便官軍憑藉着強大實力,始終保持着一個強勢地位,但在處處烽火的局面下,在平亂事宜上,依舊顯得被動。往往是一亂平,一亂又起,此起彼伏,治亂反覆,官軍也不免疲於奔命。

出現這樣的局面,除了叛軍充分發揮其“地頭蛇”的屬性之外,還因爲,同樣有諸多漢人豪強,也按捺不住,意圖火中取栗。同時,許多飽受官府及土司壓榨的下層漢、蠻民,也各自裹聚謀亂。

於是,至少在建隆九年,幾乎整個雲南道,亂成了一鍋粥......

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40章 城塌了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4章 苦難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38章 殿議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74章 根由在朝第34章 苦難第87章 兄弟第37章 覆滅在即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46章 郭榮奏事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68章 撤了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99章 又窮了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407章 麻煩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84章 夏州降第150章 蜀亡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417章 輕狂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60章 平定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49章 降表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239章 進退第76章 大才蒙塵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5章 春闈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77章 間策第401章 老郭威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455章 見聞第185章 賜宴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85章 趙礪案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44章 堂審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33章 面聖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