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3 南定西南

賊情如火,席捲西南,雖然像善闡、理州、建昌等雲南中北部的核心州府重鎮,一直堅如壁石,未嘗有失,但禍連滇黔的西南大叛亂,也足以讓朝廷寢食難安了。

滇黔之亂之於朝廷,要緊的不是其本身多少蠻部、土司叛亂,多少刁民逆反,破了多少城鎮,死了多官民。實事求是地講,滇黔就算被徹底打爛了,人都死光了,於朝廷而言也無關痛癢,畢竟很難動搖的帝國根本。

帝國的核心統治區域在哪裡,永遠在中原、河北,當然最近二三十年東南江浙地區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繁榮,也漸漸趕了上來,成爲維持帝國統治秩序運轉最核心也最強勁的動力。

而其他地方,邊地如西北、西南、山陽、東北者,雖然同爲帝國不可分割之地,起着鼎足之作用,但總歸是次一等,屬於一個強盛帝國顏面與表徵。

就衝着這份帝國尊嚴與榮耀,爲了維持“建隆盛世”的偌大名頭,朝廷也不可能容許叛亂、背離的發生,處在強盛期的帝國也有足夠的實力去勘暴制亂。對於一個統一的中央帝國來說,不管是哪一方出現嚴重動亂,都意味着帝國的統治出現了問題,也必然會尋求解決之道。

另一方面,事物的發展是存在普遍聯繫的,即便高山密林、毒蟲瘴氣依舊是滇黔與外界聯繫的重要阻礙,但建隆時代比起過去,終究大有不同,聯繫也是日益緊密。

連玄宗之大唐,都能力征南詔,何況歸治數十載的滇、黔之於帝國。同時,若滇黔局勢長久糜爛,那麼地形、氣候、民族分佈、治理現狀都與之高度類似的劍南南部州縣、廣西西部、湖南西部地區,乃至高原另一側的吐蕃,都難免受其影響,範圍再擴大,就是朝廷拼了老命也得維護的精華之地了......

川蜀之亂雖然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但其影響教訓可依舊存在,至少對親身經歷見識過的劉文濟君臣而言,是不敢過於大意的。

因此,爲了西南的安寧,爲了帝國的統治,朝廷對滇黔之亂的重視一路飆升,也是理所當然的,也必須及早將之扼殺,儘可能將影響控制在滇黔地區範圍之內。

眼見亂象擴大、賊勢蔓延,而地方官府官軍卻不能制,帝國終於從中樞層面以下,正式發力了,向滇黔進軍平叛的詔令與平叛大軍的組建於建隆十年正式落實。

當然,劉文濟鞭策下的帝國朝廷,雖然難免犯一些遲鈍的、傲慢的“大帝國病”,但處事效率,尤其是滇黔之亂這等軍國大政的問題上,還是不會如此迂緩的。

之所以拖到建隆十年,就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等待、觀察、瞭解亂情之發展,同時冀望滇黔二道自己消化、自己搞定;二則是,建隆九年立秋之後,朝廷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平叛事宜了,籌措糧械,調兵遣將,用了足足半年多的時間,從滇黔重鎮及其周邊構建起一個鐵桶般的包圍圈。

皇帝劉文濟或許並不精通軍事,但他知全局,識大體,懂戰略,同時,身邊也不乏優秀的軍事人才爲之謀劃出征。而爲劉文濟謀劃西南軍事全局的,主要有三人,兵部尚書張儉、由少府轉任殿中監兼樞直學士的蕭恭,以及最爲關鍵的樞密副使曹瑋。

而曹瑋也是西南平叛的統帥,被劉文濟任命爲西南招討使,總督劍南、湖南、廣西、滇黔之軍。同時還給曹瑋配了兩名副手,西南巡檢使折惟昌與兩廣巡檢使曹克明。

折惟昌自無需多說,折氏嫡傳後裔,正值壯年,老將曹克明則是百丈伯曹光實之侄,是一個久經沙場且臨陣指揮應對能力很強的將領,即便年逾花甲,亦能引刀控弦,常年坐鎮廣西。

一直以來,在很多帝國臣僚眼中,曹瑋能夠躋身高位,成爲樞密院的“常務副樞密使”,都是靠着履歷以及家世,在其軍事生涯中,雖然參與了幾次對內部叛亂的平定,但實在沒有多少能夠拿出來服衆的成績。

當然,這一點實則是和平帝國體系下所有軍隊將帥的通病,出身、履歷與資歷是其晉升最主要的依據,畢竟不像老一輩的將帥,幾乎每個人都能拿出赫赫戰功來。只不過,由於曹瑋身居高位,這一點被更多地放大罷了。

因此,西南之行,不只對漢帝國來說是一件攸關統治的大事,於曹瑋本身而言,也是一場證明之戰。而這樣的機會,竟然到他人生暮年,才真正迎來,建隆十年的曹瑋,已經五十五歲了......

戰爭纔是將士最好的學堂,也是最高效的練兵場,在西南平叛的過程中,一批年輕的將領也慢慢冒頭的,比如家世顯赫的楊文廣、田思勰、馬長議等。

顯然,不管皇帝對軍功勳貴有多少忌憚以及由此引發的打擊、壓制,真到國家有難,在選兵派將上,仍舊不可避免地向其傾斜。

這其中固然有劉文濟安撫勳貴們的用意在,但迫於勳貴對軍隊那浸透到骨子的影響力,也是重要因素。而滇黔之亂,一定程度上,對勳貴們是有好處的,至少讓他們揚眉吐氣,痛快地翻了一次身!

戰爭期間,可沒有人再敢明目張膽地打壓限制,在大局方面,劉文濟也不允許拖後腿的人與異議......

當然,勳貴之外,還是有寒門精英籍此崛起的,比如鼎鼎大名的狄青,他在曹克明麾下,先是隨其平定廣西的騷亂,由於作戰勇猛,被巡軍的曹克明發覺,連提兩級,成爲一名下級小軍官。

後進軍雲南,攻擊最寧州這個首倡叛逆的亂賊聚集之所,手底下有人了,表現則更爲出色,不只勇猛敢戰,更懂得用謀略,察形勢,見長短,最終親自拿下阿月部土司之首級,徹底讓曹克明另眼相看。

之後的狄青,便一發不可收拾了,才二十出頭的他,逐漸成爲曹克明手下最鋒利的一把尖刀,往往刺向那些難纏、難打之逆賊叛部。

平亂之前,狄青還只是一個不名一文的大頭兵,亂事平定之後,已經是招討東路軍下屬一路軍指揮使,成爲一名戰功出色的中級將領,並在回朝獻捷將領名單之列,得以登殿堂,見天子......

當然,似狄青這樣的經歷,即便在皇帝有意提拔重視寒門將領的政治傾向下,依舊是傳奇中的傳奇,破格中的破格。

而他能走到那一步,也不只曹克明一個伯樂。狄青十六歲從軍,用了三年時間,方纔成爲一名什長,後被時任汾州兵馬指揮使的藥宜祿舉薦進京入禁軍侍衛司當職。

朝廷欲克定西南,自然不可能盡用地方之兵,狄青所在的奉聖軍,被抽調西南,他又隨左廂被調至曹克明麾下聽用......

西南之後,狄青的伯樂就變成大漢天子了。但是,即便後來成爲劉文濟親自提拔寒門將領中的典型人物,在狄青發跡之前,予其助力的,依舊是軍功勳貴們。

在大漢帝國的軍事體系中,勳貴們掌握的是上升通道,牢牢佔據的是中高層的位置,而在帝國軍隊的基層,並非一潭死水,也不是所有勳貴都是那般狹隘、自私。

再說回滇黔之亂,朝廷爲了平定,也付出其極其昂貴的代價,前後動用軍民三十萬,靡錢一千餘萬貫,耗糧兩百餘萬石,費時三年有餘。

戰爭對於中央帝國來說,是一件越來越昂貴的事情了,而這麼多人物力,直接用於剿賊平亂的,實則不足三成,剩下七成,都投入在維繫戰爭的各項後勤損費上了......

在滇黔平亂事宜上,曹瑋在戰略上採取了“軍事爲主,政治爲輔,徐圖緩進,逐個擊破”的方針。畢竟是在樞密院掌握軍令多年的大臣,眼光很高,視野很廣,深明戰爭其手段本質。

因此,平叛過程中,在很多地方,甚至採取軍事威脅在前,政治招撫爲主,利益收買在後。事實上,所謂滇黔連叛,只是此亂分佈範圍很廣,參與勢力很多,造成的惡劣影響很大,但也不是全道舉衆皆叛。

至少,官僚官軍還是堅定地忠誠於朝廷,或者說忠誠於自己的權位與利益,漢族豪強們不可能與蠻夷一條心,渾水摸魚的行爲或有,但不可能一條路走到黑,尤其在朝廷大動兵之後,很多漢族豪強、地頭蛇都主動參與到平亂中來,出人、出錢、出力,協助王師剿賊。

甚至於,如善闡、理州這些地區的土司們,也沒有跟着那些窮蠻夷、苦哈哈造朝廷的反,他們處在州府的核心統治圈裡,受到的影響更大,漢化更深,更加明白朝廷之強大與“底線”之道理。

同時,在帝國的統治下,在與漢族的交流之中,他們獲取的利益還是比被剝削的要多,因此,這部分土司,造反的少,觀望的多,等到王師入滇,簞食壺漿,嚮導引路者,甚衆。

如此多種因素,三方合力,滇黔之亂雖然持續了些年頭,但其結局是註定的。這與帝國朝廷掌握強大的實力,以及數十年漢化之成果,是分不開的,這是大勢。

再說軍事上,曹瑋將“步步爲營”玩得是爐火純青,幾路人馬在他的整體調度下,以一種很從容的姿態與秩序,一步步地清剿叛賊。

滇黔是一盤棋,落子之前,則先把棋盤外的干擾因素給清除了,曹瑋自領軍定劍南南部,折惟昌安湖南,曹克明平廣西。待到外圍肅清戡定,兵馬集聚,糧械牲畜齊備,方纔正式向滇黔大進兵。

在進兵的過程中,曹瑋還將很大一部分軍力、民力,用在後勤之保障,道路之開闢平整上,力度強度之大,傳到京畿,還引起了一些怪話。說曹樞密率領朝廷十萬大軍,幾十萬民,費着國家百萬糧餉,到西南修路去了。

雖然靡費巨大,場面難看,且非議衆多,但交通的鞏固,也是滇黔能夠順利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戰爭期間的道路工程,在亂事平定之後,很多都升級成爲官道大路,成爲連接滇黔州府的通衢。

滇黔的交通,幾乎被曹瑋給整個做了個升級,對內交通大利,對外聯繫緊密,對滇黔亂後的恢復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

滇黔之亂,持續反覆,一直到建隆十三年初春,騰衝地區最後一股叛軍被漢軍殲滅,方纔正式宣告終結。這場亂事,對滇黔二道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場全方位的劇烈破壞。

經濟癱瘓,百業蕭條,由戰爭的關係,物資轉運艱難,城市雖然大多保持着防禦安全,但餓死者甚衆,使得二道出現了一波龐大的“離城潮”。

人口的損失,則是肉眼可見地嚴重的,但由於滇黔人口本身的模糊性,具體死了多少人,很難算清楚。但從建隆十五年二道上奏給戶部人口籍冊來看,比起亂前,在冊人口少了三十多萬。

而在滇黔山林之間,也出現了大量蠻寨夷樓的廢墟,空無一人,陰森可怖,這些在叛亂之前,不說人煙輻輳,至少炊煙不絕。

幾十年下來,朝廷在滇黔二道冊封了194家土司,等到建隆十三年,只剩下61部了,消失的一百多家,不是被朝廷平亂大軍摧毀夷滅,就是在亂事中被其他土司吞併了......

滿目瘡痍,一地雞毛,滇黔之亂的最終惡果,但也不是沒有一點積極意義。至少,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洗牌之後,社會資源得到重新分配,社會矛盾得到緩解,隨着對新土司冊封的展開,朝廷對滇黔的掌控實則是加強了的,漢文明對當地的同化進一步加深。

滇黔一穩,整個西南又可再得幾十年安寧時光......

另外,這場大亂,也導致大量部族人口南流入蒲甘、安南二國,對二國之統治造成重大影響。安南那邊自不必說,出兵剿滅,但剿而不盡,漸漸與當地融合,成爲活躍在廣南西道與安南邊界的一股不安分勢力。

至於蒲甘國那邊,基於反漢立場,那些人迅速與已經式微的蒲甘國聯合起來,與臨海國對抗,使其又苟延殘喘了一些年。

後來,又因爲土地、部族之矛盾,權力之鬥爭,導致二者決裂,一番拼殺之後,蒲甘國竟爲其所滅。當然,臨海國最終撿了個便宜,趁機一統緬甸地區,完成開國君主劉文海未竟之事業。

但那些已經紮下根來的“理族”,雖然臣服臨海國,但始終是其北患,活躍在雲南與臨海邊界山地,持續上百年......

第349章 邊情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84章 示警第73章 道府之爭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41章 祭關公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76章 大才蒙塵第403章 抓起來!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58章 正面互懟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25章 開寶新政第70章 大禮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97章 再臨六合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43章 “梳理”、“優化”第41章 西域戰況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3章 新皇詔制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64章 監國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52章 聯姻第83章 抉擇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8章 侯益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72章 磁州賊第331章 泰來樓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761章 新問題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98章 軍心可用第17章 武德司第120章 折家第379章 蕭思溫第77章 安陽之殤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41章 小風波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7章 西京風波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81章 內外變動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02章 遼國現狀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120章 折家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77章 間策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65章 楊無敵第32章 郭氏之慮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6章 異見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52章 對峙第15章 荊南來使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